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我在看离开学术界” 导:“你都没进入学术界谈什么离开呢”
本书仅仅是个案。但是看看周围新科博士们的艰难处境,不得不说,本书销售前景看好。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凭什么你相信自己是幸运的7%?很多躲进博士帽下面的人是源于惯性或胆怯,985高校的每个行政办公室都已经坐满了博士科员,年景不好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更没有勇气离开了。
写得极好,对于知识分子的心理洞察很准。“能走才能留”,此言不虚。 目光不要太狭隘了,风物长宜放眼量。
看小红书的求职指导信息,看这本小绿书简直觉得是一股清流
过于实在,读完感慨万千,在进入和退出学术界均需付出极大代价的情况下,太缺少“退出保平安”的讨论了。虽然书中个案为主,部分情况并不适用国内,但还是有必要建议,特别是新生入学时,都读一读。
作者这种能读法文、意大利文和英文,且专业为拉丁文和罗马文学的人,居然最后也要转行,那我们是不是早该转行给学术界腾位子?不过会出现这个问题有个大背景,那就是拿到终身教职前在美国还是蛮难混的,收入太低。国内的话,即便是个双非的老师,也不至于说活下去都那么难。另外,作者还真是践行了自己的理念,从这本书你丝毫也看不到任何普通读者会觉得有困难的内容,他几乎完全摒弃了自己的专业黑话和知识。
1.这其实是一个“改行”的故事,学术界没必要过分矫情,对任何一种职业人士来说,都是要克服一系列“隔行如隔山”的困难。 2.改行要学会重新定义“重要性”,学术界的calling往往会变成绊脚石,和你对非学术行业的偏见来源。 3.提炼你的学术技能,并翻译给非学术受众!相反,想进入学术界,做的是把非学术经验转化为学术技能,虽然在中国可能语境更差。但用逆转视角,确实可以了解到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教授。 4.做一个更加完整的人,而不是只会发表的人。以后不在学界混,可迁移的技能多。 5.转行要把学术简历(CV)改为简历(resume),但申博可能反过来。书中提的建议似乎通用:寻找目标,写出简历,直面缺陷,通过四种方法弥补缺陷与丰富技能。 6.书中建议很多,但仍需一份《离开中国学术界指南》。
其实受众不限于学术在逃人员,任何文科毕业生or想转行的文化产业工作人员都可以看看,一定受益匪浅。里面提到这类人都倾向于去追求某种更大的意义,金钱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目标,他们甚至视金钱为粪土。但事实上,贬低金钱价值的理想主义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允许机构剥削最在乎这些机构的人。这一点尤其发人深省,就好像你一边在纸上批判这万恶的结构,而另一边又在身体力行为这结构添砖加瓦。所以更应该采取一种更务实的态度面对职业和报酬,注意,这和珍视智慧、追逐理想并不冲突。ps. 译文精准流畅。开本精巧,字号大,保护视力、从我做起!
实用的求职指南,但里面更打动我的是最末的一句:“至少对我来说,比起作为一名专业学者,作为一名普通人让我从学术专业领域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作为一名试图踏入学术圈无果的人来说,所有的遗憾和不甘都被这句话点醒了。
应润尽润 实用 或许可以参照用街头智慧读研 有的人文社科或许意识到自己是被利维坦包养的 整个人就变得非常下流 有个老师最喜欢的是去下面的专科二本院校开讲座 开完了拿两千 回来就报销差旅费 最喜欢写得车五乘的论文
在回上海的高铁上读完。这本书只是用最简单的语气和陈述梳理出了学术界最惨痛的现实,其实这些事情作为局中人都心知肚明。对我而言这本书其实冲击力并不大,一是我一直把学术当成一份混口饭吃的工作,并没有将其当成韦伯式的志业,二是我可能还有脱身而出的时间和机会,并没有作者那样的焦虑。我反而觉得该读这本书与《学历之死》的人应该是教育系统的官员和各大高校的校长,让他们知道自己治下的不是冷冰冰对数字,而是具体的人。
四五年前满怀学术理想的我,大概会对本书作者的主张嗤之以鼻。现在反而庆幸当年没读博,给自己时间认清学术界现状和我真正的兴趣。不过,在国内当前恶劣的就业形势,博士硕士扩招的背景下,只会有越来越多人不想离开学术界吧。书里介绍的改行方法论,也更适合还有试错空间的年轻人。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做学术这件事情看的太重要,那条路太窄太暗,本来就是少有人走的路。去业界需要准备,去社交,肯定自我,展示自我,把博士学位变成自己的闪光点和垫脚石,而不是无可退的路。
推荐给研究生、博士生们,打破偏见才能走出第一步……
翻翻算了,人家是白男
“认为学者是唯一定义他身份的元素”,太懂这句话了……“当把这份使命感搁置,最想做的是什么?”“把你的自我和你的工作分开,会让你感到自由自在”🥺已经深深感受到了……(确实是实用手册,前几章更吸引我,真的会被小结的问题启发到。(翻译太不行了……
尼采曾经感叹,大学里的青年无人能够抗拒那个让人神经紧张毫无喘息机会的强迫性教育,即便当他走入实际的工作岗位成为自由人以后,依然充满烦恼和怀疑,受罚于自己的自由幻想。——一百多年后,既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究生并不能进入学生研究岗位,那么,如今大学的产业化的学术研究训练是否真的是这个社会是否是青年们为追求自由需要的?倘若的确是个问题。能让学生离开学术界的,应该是整个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当然这背后可能是整个社会运行机制问题。这已经超出了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范围和能力。
①对中国研究生来说明显不适用,任何用过邮件系统联系过的人都知道中国不可能有80%以上的回复率; ②文中作者在面临新工作offer和学术合同未到期的矛盾时,解决方法是说辞就辞。而中国,则会有不可名状的力量阻碍签了卖身合同的青椒离职,有可能最后连新offer也会失去; ③在中国,某些人对高学历的歧视更严重(参见周公子朋友圈的肺腑之言捏); ④合同工/临时工在中国根本难以谋生,在过渡期根本不可能像本书所言那样还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 ⑤中国公民的低福利和HR根本不待见空窗期/零工期,有几章我感觉美国佬真的吃得太好 总之,当成参考可以,照做的话小心粉身碎骨
指导手册,内容风趣程度一般,可以称为工具书,就是翻译让人有点难读
某种意义上,日后的历史学家可以将本书当成逆向的官箴书来研究~如果倒过来看的话,从中可以一窥米帝人文学界很多PhD(毕竟本书的目标群体即他们)的社会工作常识是否有些匮乏?感觉窝锅的青年PhD们社商整体看下来要高得多(反过来说,也就是,世故得多)~或许是第一本真正对抗「文科无用论」且没有把「文科找工作难」偷换概念成「文科无用论」然后进行价值批判的书,不过似乎确实证明了,文科,无用——毕竟作者自己都说,不要强调自己是研究拉丁文和罗马史的,多跟招聘经理聊聊自己在研究中习得了什么技能
> 离开学术界
74 有用 QAQ 2024-01-05 13:44:02 福建
我:“我在看离开学术界” 导:“你都没进入学术界谈什么离开呢”
149 有用 malingcat 2023-09-16 23:03:09 上海
本书仅仅是个案。但是看看周围新科博士们的艰难处境,不得不说,本书销售前景看好。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凭什么你相信自己是幸运的7%?很多躲进博士帽下面的人是源于惯性或胆怯,985高校的每个行政办公室都已经坐满了博士科员,年景不好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更没有勇气离开了。
47 有用 兔芽兒 2024-03-23 13:53:51 北京
写得极好,对于知识分子的心理洞察很准。“能走才能留”,此言不虚。 目光不要太狭隘了,风物长宜放眼量。
32 有用 Shadow 2023-10-24 17:00:00 浙江
看小红书的求职指导信息,看这本小绿书简直觉得是一股清流
36 有用 小波福娃 2023-09-29 01:08:05 上海
过于实在,读完感慨万千,在进入和退出学术界均需付出极大代价的情况下,太缺少“退出保平安”的讨论了。虽然书中个案为主,部分情况并不适用国内,但还是有必要建议,特别是新生入学时,都读一读。
15 有用 胖达叔 2024-03-18 21:30:01 湖南
作者这种能读法文、意大利文和英文,且专业为拉丁文和罗马文学的人,居然最后也要转行,那我们是不是早该转行给学术界腾位子?不过会出现这个问题有个大背景,那就是拿到终身教职前在美国还是蛮难混的,收入太低。国内的话,即便是个双非的老师,也不至于说活下去都那么难。另外,作者还真是践行了自己的理念,从这本书你丝毫也看不到任何普通读者会觉得有困难的内容,他几乎完全摒弃了自己的专业黑话和知识。
7 有用 与学术怪兽战斗 2024-02-05 22:06:28 广东
1.这其实是一个“改行”的故事,学术界没必要过分矫情,对任何一种职业人士来说,都是要克服一系列“隔行如隔山”的困难。 2.改行要学会重新定义“重要性”,学术界的calling往往会变成绊脚石,和你对非学术行业的偏见来源。 3.提炼你的学术技能,并翻译给非学术受众!相反,想进入学术界,做的是把非学术经验转化为学术技能,虽然在中国可能语境更差。但用逆转视角,确实可以了解到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教授。 4.做一个更加完整的人,而不是只会发表的人。以后不在学界混,可迁移的技能多。 5.转行要把学术简历(CV)改为简历(resume),但申博可能反过来。书中提的建议似乎通用:寻找目标,写出简历,直面缺陷,通过四种方法弥补缺陷与丰富技能。 6.书中建议很多,但仍需一份《离开中国学术界指南》。
78 有用 是尼基呀 2023-09-11 16:51:28 上海
其实受众不限于学术在逃人员,任何文科毕业生or想转行的文化产业工作人员都可以看看,一定受益匪浅。里面提到这类人都倾向于去追求某种更大的意义,金钱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目标,他们甚至视金钱为粪土。但事实上,贬低金钱价值的理想主义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允许机构剥削最在乎这些机构的人。这一点尤其发人深省,就好像你一边在纸上批判这万恶的结构,而另一边又在身体力行为这结构添砖加瓦。所以更应该采取一种更务实的态度面对职业和报酬,注意,这和珍视智慧、追逐理想并不冲突。ps. 译文精准流畅。开本精巧,字号大,保护视力、从我做起!
8 有用 鱼的猫 2024-05-05 10:45:47 四川
实用的求职指南,但里面更打动我的是最末的一句:“至少对我来说,比起作为一名专业学者,作为一名普通人让我从学术专业领域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作为一名试图踏入学术圈无果的人来说,所有的遗憾和不甘都被这句话点醒了。
10 有用 鶖梁 2023-12-09 10:53:31 湖北
应润尽润 实用 或许可以参照用街头智慧读研 有的人文社科或许意识到自己是被利维坦包养的 整个人就变得非常下流 有个老师最喜欢的是去下面的专科二本院校开讲座 开完了拿两千 回来就报销差旅费 最喜欢写得车五乘的论文
7 有用 隳童 2024-04-23 15:45:42 浙江
在回上海的高铁上读完。这本书只是用最简单的语气和陈述梳理出了学术界最惨痛的现实,其实这些事情作为局中人都心知肚明。对我而言这本书其实冲击力并不大,一是我一直把学术当成一份混口饭吃的工作,并没有将其当成韦伯式的志业,二是我可能还有脱身而出的时间和机会,并没有作者那样的焦虑。我反而觉得该读这本书与《学历之死》的人应该是教育系统的官员和各大高校的校长,让他们知道自己治下的不是冷冰冰对数字,而是具体的人。
6 有用 北河沿井斯塔 2024-03-10 02:15:27 北京
四五年前满怀学术理想的我,大概会对本书作者的主张嗤之以鼻。现在反而庆幸当年没读博,给自己时间认清学术界现状和我真正的兴趣。不过,在国内当前恶劣的就业形势,博士硕士扩招的背景下,只会有越来越多人不想离开学术界吧。书里介绍的改行方法论,也更适合还有试错空间的年轻人。
5 有用 虚拟七楼 2024-07-02 15:44:19 北京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做学术这件事情看的太重要,那条路太窄太暗,本来就是少有人走的路。去业界需要准备,去社交,肯定自我,展示自我,把博士学位变成自己的闪光点和垫脚石,而不是无可退的路。
4 有用 辰奇 2024-01-17 03:53:11 丹麦
推荐给研究生、博士生们,打破偏见才能走出第一步……
4 有用 梨狸 2024-07-01 21:03:25 浙江
翻翻算了,人家是白男
4 有用 勱勱 2024-03-23 22:51:43 河南
“认为学者是唯一定义他身份的元素”,太懂这句话了……“当把这份使命感搁置,最想做的是什么?”“把你的自我和你的工作分开,会让你感到自由自在”🥺已经深深感受到了……(确实是实用手册,前几章更吸引我,真的会被小结的问题启发到。(翻译太不行了……
7 有用 胡桑 2024-01-08 19:40:41 上海
尼采曾经感叹,大学里的青年无人能够抗拒那个让人神经紧张毫无喘息机会的强迫性教育,即便当他走入实际的工作岗位成为自由人以后,依然充满烦恼和怀疑,受罚于自己的自由幻想。——一百多年后,既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究生并不能进入学生研究岗位,那么,如今大学的产业化的学术研究训练是否真的是这个社会是否是青年们为追求自由需要的?倘若的确是个问题。能让学生离开学术界的,应该是整个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当然这背后可能是整个社会运行机制问题。这已经超出了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范围和能力。
5 有用 花生叶 2024-03-01 15:42:19 江苏
①对中国研究生来说明显不适用,任何用过邮件系统联系过的人都知道中国不可能有80%以上的回复率; ②文中作者在面临新工作offer和学术合同未到期的矛盾时,解决方法是说辞就辞。而中国,则会有不可名状的力量阻碍签了卖身合同的青椒离职,有可能最后连新offer也会失去; ③在中国,某些人对高学历的歧视更严重(参见周公子朋友圈的肺腑之言捏); ④合同工/临时工在中国根本难以谋生,在过渡期根本不可能像本书所言那样还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 ⑤中国公民的低福利和HR根本不待见空窗期/零工期,有几章我感觉美国佬真的吃得太好 总之,当成参考可以,照做的话小心粉身碎骨
3 有用 本贝就是本贝 2023-12-08 20:35:43 湖南
指导手册,内容风趣程度一般,可以称为工具书,就是翻译让人有点难读
5 有用 伯樵·阿苏勒 2023-11-27 01:19:20 意大利
某种意义上,日后的历史学家可以将本书当成逆向的官箴书来研究~如果倒过来看的话,从中可以一窥米帝人文学界很多PhD(毕竟本书的目标群体即他们)的社会工作常识是否有些匮乏?感觉窝锅的青年PhD们社商整体看下来要高得多(反过来说,也就是,世故得多)~或许是第一本真正对抗「文科无用论」且没有把「文科找工作难」偷换概念成「文科无用论」然后进行价值批判的书,不过似乎确实证明了,文科,无用——毕竟作者自己都说,不要强调自己是研究拉丁文和罗马史的,多跟招聘经理聊聊自己在研究中习得了什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