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册小书起初不在研撰计划之内。资浅如我,未敢自信能在“方法论”层次上,写出多少富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论见。这份出于团队规划出版的课程讲稿,多为笔者近年围绕此一领域的阅读报告及零星思考,略助初阶入门者按图索骥。尽管如此,凡物之生,皆由内因外缘交互助成。此书之撰,应当溯及以下几层机缘。
我在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第一个授课型硕士学位叫做“比较与公众史学文学硕士”。彼时“公众史学”(public history)在中文学界译介尚少,今日则以“公共史学”之名,渐受关注。犹记当年教学与研讨,系里老师曾对“公众史学”的意涵有一番趣妙解析,即书写公众的历史(of the public)、为公众书写历史(for the public)、让公众“书写”历史(by the public)。其中的旨趣、视野和方法,与日常生活史研究颇有相通之处;进一步说,无论是“公众转向”的历史书写,还是“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生活史研究,实际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降,全球史学因为回应挑战和内在反思而生发的新兴趋向,诸家内在自有关联。如果需要为这项写作追寻合理缘起,这或许可以归为“远因”。
在前期的学术研究中,我自己主要关注的是清代的考试、学校与教育,属于传统“文化分层”理路下的中层(制度)。出于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及学术交流的需要,我也有意识地向其内层(思想)及外层(物质)稍作双向拓展,以期对于教育历史与文化稍具立体理解。由此而渐有体察,研究思想应当如何从关注“历史的思想”到兼顾“思想的历史”;而要重视但又不囿于“物质”所限,则应当透视物之背后、具体的“人”,留心其情感、记忆、身体与生活。所有这些,也都提示我需要在过往的制度研究之外,更多留意宏阔历史中的常人与常事、常情与常理,也因此增进了“文化”之为“生活方式”的理解,这或可视为拓展的“助缘”。
至于更为直接的“近因”,即是参与教育学部研究生质性研究方法系列课程的团队教学,并在其中分任“生活史研究”专题。我从历史学科毕业,入职教育学科,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学起。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难得的机会,在不同学科视域的“边缘”内外,体验学术写作的诸多困境与可能。而且,过去七年之中,这门小课有机会面向教育学部和心理学院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众所周知,现代学术高度专精,壁垒森严,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教育学倾向社会科学,心理学则多自然科学取向。这又触动我不断思考,如何尽量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能明白其中似远实近、知易行难的基本学理,并有所感发。最终我也发现,只要关注对象是真实的“人”,不同学科之间实际颇有可以通约之处。
感谢质性研究方法系列课程首席专家丁钢教授,同意将这份学步小册纳入课程丛书系列,并给予自主探索和自由写作的空间。合作教学的周勇教授和陆静尘博士,曾就写作纲要及问题意识惠示建议,鼓励我将这个原本课时分量较少的教学专题,单独写作成篇。曾经选修及旁听该课的历届同学和访问学者,通过课堂问对、个别交流、专题报告及期末作业,让我获益良多,也促使我不断思考这一研究取径的可能与局限,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我所收获的常比我能教授的更多。此项探究与写作,也得益于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编号:171092),谨致谢忱。以上这些经历,也让我省视作为大学教师,其“日常生活”中教学、研究及写作的可能方式及意义所在。
作为研究方法系列课程的教务秘书,蔡尚芝女士为我们顺利展开教学提供了诸多支持,她也听我分享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心得,并给予有益的启示。在编校出版过程中,承蒙师文编辑和范美琳编辑专业指导。由于我个人的原因,交稿时间一再迁延,在此一并致以歉意和谢意。
这本小册所呈现的,并非覃研有素的资深学者经验之谈,而是一个“跨界”入职的青年教师以教为学的雪泥鸿爪,略涉历史学和教育学两者学科知识及研究取径的初步体察。囿于自身学力、讲义体例及撰述篇幅所限,其中有不少内容,尚待今后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断拓展和完善,敬希同行先进和同学诸君不吝垂教。
李林
2023年3月记于丽娃河畔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