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小可博那章男高味实在太冲了我差点就弃了!不过开头和结尾的部分真好,搭了一整个小镇生活大舞台,很像电影罗马。对于翻译我想吐槽的是,注释里介绍了不少小众作家和影星,但是博卡青年和河床队都没翻译出来啊!好比把皇马和巴萨翻译成帝国马德里和波赛隆纳,球迷震怒
青春期不用来胡思乱想,用来干嘛呢?
又一位阿根廷文学体操高手,为啥阿根廷出这么多文学体操高手,是不是因为阿根廷的经济太烂,只能耍文学体操来苦中作乐。
被人物和声音填满的复调小说,每一章表现为不同时期、年龄和人物的意识流,还有剧本式的对话、日记文、短文和匿名留言等,写作风格被过度锻造,晦涩嘈杂,在含糊不清的表述中,情节逐渐浮现,才发现这是关于成长的,只是以不同人的角度来讲述,作者对女性/男性性觉醒的差异化其实是精彩的。流行文化的线索,尤其是电影,贯穿了文本,对于我这样的老电影爱好者是受用的。
人生不过一桶灿烂的屎。出道即话题作。后续作品中更为具象、成熟的表现在此作中已可见端倪。
奇妙的作品,可以理解成所谓“多声部”,在线性时间上勾勒出小镇十几年的变迁与一组人物的蹉跎。但又或者,一切都只是“多多”的故事?故事开始前无事发生,故事结束时亦无事可提(结尾的利落犹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再现)。“上帝是个虐待狂”,只有会编故事的人是幸福的。
刚开始读因为不记名的七嘴八舌,满脑子的这话是谁说给谁的混乱。但随着阅读的继续每个声音逐渐清晰起来,普伊格的留白以及不分段开始显示出它的别有用意。说话人自说自话不顾听众的感受,听众沉迷自己的世界不关心说话人究竟都说了什么,在场者的傲慢、孤独一览无余。一个个的人通过个人的内心独白与他人的评头论足变得立体起来,成长中的懵懂无知、情窦初开、性冲动、性暴力...一个个的年轻人组成一个正在生成的小镇,一个个刚长大成人的人巩固着小镇的愚昧。待读到最后一章贝尔托对哥哥海梅的复杂情愫叫人读完之后倍感唏嘘,这个世界确实充斥着无数的愚昧、暴力、罪恶,但真正让这个世界走向无边的黑暗的是那些无法得偿所愿的念想。而在众多念想当中,有好的,也有坏的;有触手可及的,也有遥遥无期的,更有眼看就要达成但却最终付诸东流的。
《丽塔·海华斯的背叛》——一个敏感又丰富的灵魂,小镇少年写给国民情人的温柔情书。谁是丽塔·海华斯?她的照片成为战争年代的最好慰藉,贴在大兵的原子弹上,贴在《偷自行车的人》的街头。她是“蛇蝎女人”的注释,梦露模仿她,麦当娜想成为她,《穆赫兰道》的黑发失忆女人借用她的名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神,却有着痛苦的童年和一连串的悲剧式婚姻,以及被老年痴呆症折磨七年的晚年生活。读完这本书,想起丽塔·海华斯的命运,像是用力地去告别青春期太长的事实。
作者对评论和读者体验的不屑,导致笔下文本极度个人化和情感化,也成为一种阅读的「私人化」,对应其性少数权益者的身份,似乎更加刻意注重成长过程中「性体验」的直接和精神印象,读后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
太冗长,太沉闷。前几章读起来像是“盲人摸象”。没有称谓根本不清楚是谁在说话。另外作者在后面的几章里完全不分段落写,我很难忍受这个,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险些密恐。这是本我读到半途而弃的书,暂时不做评价。
王家卫至爱的阿根廷作家、《蜘蛛女之吻》作者曼努埃尔·普伊格初试啼声之作,中文版首次引进了! 当生活的真相徐徐展开,男孩多多逐渐学会游走于现实与大银幕所创造的梦境之间,编织出自己的故事,开启无边的心灵漫游……“人生不过是一摊烂泥,承受它的唯一方式是遨游于幻梦”。
棱镜式小说。主人公多多仿佛一面镜子,其性格中的某一面或某几面——矮小、懦弱、自卑、头脑聪明、感受力强、心地善良、好嫉妒、喜批评、不合群——引起观者对他的或赞或嫌或憎,从而反照观者自身的内心世界。他们中有夭折了孩子的伤心母亲、荷尔蒙过剩的小混混、满脑子女人和霸凌的小流氓、怀抱理想又壮志难酬的小店主、生活艰辛的过气单身钢琴家——他们同样亦互为彼此的棱镜。某种意义上,人人都活在他人的想象与歪曲之中,人对人的理解充满误读与偏见。就算本人剖心剖肺的自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尚显碎裂随机而不尽如人意。语言文字,到底是苍白的。普伊格说多多就是自己,但多多的叙述太多电影的意象。没准就是如此:那明灭的光与影就是多多,背后则是空无。
最后一章回到了故事的原点,多多刚出生不久,埃克托尔也还是个乖孩子,十五年后,前者变成了成绩优秀却愤世嫉俗的怪咖,后者化身为相貌英俊却躁动不安的浪荡子。若干叙事者在不同时期与多多一家发生些许关联,人生路径短暂交汇或长期相守,好像无数条线交织在一起,而构成小说的,恰恰是那些相交的点。旁观者的偶然提及见证了多多的成长,但在每一段叙述中,讲述者自己才是故事的主角,包括那位学期末就被开除的小可博。钢琴教师埃米莉亚可能是最常伴左右又置身事外的一位,以她的视角收尾还蛮精妙的,尤其是她和多多的争论,落寞中年的“健康的生活来源于不思考”VS早熟男孩的“上帝是个虐待狂”,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只是这些充满希望的少年背后总是挂着身边幻灭中年的影子,会让人觉得伤感,倒不如多多喜欢的好莱坞电影,总会炮制些升华的结尾~
阴至清,阳至浊,此为青春之混沌。书里面记得最清楚的一句,“人生不过是一桶灿烂的屎。”可对读书目,布考斯基的《样样干》和《脏老头手记》。
潘帕斯草原的地平线简洁而清晰,但每个人的爱恨欲望起起伏伏。有一种特别好玩的现实与虚构、个体陈述和他人表述之间的对照,想想看,一个人对一部电影一个文本是如何表达,总归和这个人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想象有关吧。丽塔·海华丝究竟有一张“好女人”的脸还是一张背叛的脸呢?
以电影艺术形式呈现的文学(我依然认为普伊格更偏爱电影……)对白、内心独白、留白的通话、信件、日记、作文比赛文字以丰富、各具特色的声音绵密地编织出电影般的鲜活世界。影片中的世界早已设定,影片外的人们却都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承受真实的一切,试图与之和解——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和解或许无法达成。
嘈杂,混乱,激情四射,丰富立体的角色们逐渐浮现在无尽多视角的描述中,仿佛一下子某人从混沌的水面深处被揪了出来,赤裸无措的面对世界中遥远陌生无故生出的敌意。阅读者在连绵不断的对话里察觉着不断涌动的情绪海浪翻涌拍击,直白干脆的,小镇的人物陡然出场,接连迫不及待的展露它内心真实的喜悦与悲哀,全然交付给‘我’那深处无法掩饰的黑暗面与不安,无法控制的青春期躁动,特定时期里性话题的隐晦意味,虽是年少不知情为何,但爱情的患得患失却已如羽毛般的细微颤动骚动着少年少女的懵懂的心。成年人世界中的空是横于心桥之间的绳索,悬着无数个暗夜的悄然无声,等待着漫长的破晓到来。你会柔软于某个人物某刻的情绪,望向它的生活,你也看到自己的影子,世界是一团烂泥,是毫不犹豫享受人生的主角,是令世俗框架鄙弃的叛徒,人生无需定义。
这个电影爱好者、“恋母”、爱好Diva的男同、沉溺虚构的电影世界、喜欢musical、没能呆在电影行业创作、给Rita的信中《戏梦空间》的设想..让我对作者有种朋友的亲切感
渐入佳境的意识流
很少有像普伊格这样偏爱留白的作家了,以平铺直叙、和盘托出的方式来结构小说,对他而言,犹如一种创作上的“恶”。几乎每一件事都需在切割、扯碎之后再组装,并留下大量空白;而正因为有了叙事上的省略,那种人生被困的哀伤和独孤才得到了伸展的空间,显得那样巨大且挥之不去。无法逃离的小镇生活,青春的躁动和压抑,失落的理想,贫穷,任何的缺失都在催生着幻想。对于敏感的人而言,生活本身是残忍而难以负荷的;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想得越多,就越脆弱。人需要幻想这层屏障。在那些漫长而自我封闭的内心独白中,幻想和事实互相浸润,难分彼此,使小说更具意识流的效果。相较于《蜘蛛女之吻》在形式上的纯粹,《丽塔•海华丝的背叛》的视角是多样的,但这种多视角是一种彼此隔绝的多视角,凸显了交流的不可能性和人的孤独。人陷在自我之中,犹如困兽
> 丽塔·海华丝的背叛
8 有用 西木野 2024-01-04 16:25:16 上海
小可博那章男高味实在太冲了我差点就弃了!不过开头和结尾的部分真好,搭了一整个小镇生活大舞台,很像电影罗马。对于翻译我想吐槽的是,注释里介绍了不少小众作家和影星,但是博卡青年和河床队都没翻译出来啊!好比把皇马和巴萨翻译成帝国马德里和波赛隆纳,球迷震怒
9 有用 马戏团🎪 2023-10-19 15:14:43 上海
青春期不用来胡思乱想,用来干嘛呢?
6 有用 宝王白奖评委 2023-11-11 18:36:20 北京
又一位阿根廷文学体操高手,为啥阿根廷出这么多文学体操高手,是不是因为阿根廷的经济太烂,只能耍文学体操来苦中作乐。
3 有用 大奇特(Grinch) 2024-01-14 12:05:37 北京
被人物和声音填满的复调小说,每一章表现为不同时期、年龄和人物的意识流,还有剧本式的对话、日记文、短文和匿名留言等,写作风格被过度锻造,晦涩嘈杂,在含糊不清的表述中,情节逐渐浮现,才发现这是关于成长的,只是以不同人的角度来讲述,作者对女性/男性性觉醒的差异化其实是精彩的。流行文化的线索,尤其是电影,贯穿了文本,对于我这样的老电影爱好者是受用的。
1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23-11-20 23:34:29 江苏
人生不过一桶灿烂的屎。出道即话题作。后续作品中更为具象、成熟的表现在此作中已可见端倪。
1 有用 #暗蓝# 2024-05-04 22:11:16 河北
奇妙的作品,可以理解成所谓“多声部”,在线性时间上勾勒出小镇十几年的变迁与一组人物的蹉跎。但又或者,一切都只是“多多”的故事?故事开始前无事发生,故事结束时亦无事可提(结尾的利落犹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再现)。“上帝是个虐待狂”,只有会编故事的人是幸福的。
2 有用 阿梦 2023-11-03 20:16:45 湖北
刚开始读因为不记名的七嘴八舌,满脑子的这话是谁说给谁的混乱。但随着阅读的继续每个声音逐渐清晰起来,普伊格的留白以及不分段开始显示出它的别有用意。说话人自说自话不顾听众的感受,听众沉迷自己的世界不关心说话人究竟都说了什么,在场者的傲慢、孤独一览无余。一个个的人通过个人的内心独白与他人的评头论足变得立体起来,成长中的懵懂无知、情窦初开、性冲动、性暴力...一个个的年轻人组成一个正在生成的小镇,一个个刚长大成人的人巩固着小镇的愚昧。待读到最后一章贝尔托对哥哥海梅的复杂情愫叫人读完之后倍感唏嘘,这个世界确实充斥着无数的愚昧、暴力、罪恶,但真正让这个世界走向无边的黑暗的是那些无法得偿所愿的念想。而在众多念想当中,有好的,也有坏的;有触手可及的,也有遥遥无期的,更有眼看就要达成但却最终付诸东流的。
3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3-11-17 23:28:52 北京
《丽塔·海华斯的背叛》——一个敏感又丰富的灵魂,小镇少年写给国民情人的温柔情书。谁是丽塔·海华斯?她的照片成为战争年代的最好慰藉,贴在大兵的原子弹上,贴在《偷自行车的人》的街头。她是“蛇蝎女人”的注释,梦露模仿她,麦当娜想成为她,《穆赫兰道》的黑发失忆女人借用她的名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神,却有着痛苦的童年和一连串的悲剧式婚姻,以及被老年痴呆症折磨七年的晚年生活。读完这本书,想起丽塔·海华斯的命运,像是用力地去告别青春期太长的事实。
1 有用 451½°F™ 2024-06-04 13:05:33 上海
作者对评论和读者体验的不屑,导致笔下文本极度个人化和情感化,也成为一种阅读的「私人化」,对应其性少数权益者的身份,似乎更加刻意注重成长过程中「性体验」的直接和精神印象,读后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
1 有用 掌心雷 2024-11-07 16:40:24 江苏
太冗长,太沉闷。前几章读起来像是“盲人摸象”。没有称谓根本不清楚是谁在说话。另外作者在后面的几章里完全不分段落写,我很难忍受这个,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险些密恐。这是本我读到半途而弃的书,暂时不做评价。
2 有用 后浪 2024-01-04 17:20:47 北京
王家卫至爱的阿根廷作家、《蜘蛛女之吻》作者曼努埃尔·普伊格初试啼声之作,中文版首次引进了! 当生活的真相徐徐展开,男孩多多逐渐学会游走于现实与大银幕所创造的梦境之间,编织出自己的故事,开启无边的心灵漫游……“人生不过是一摊烂泥,承受它的唯一方式是遨游于幻梦”。
3 有用 虾米 2023-11-08 10:21:13 上海
棱镜式小说。主人公多多仿佛一面镜子,其性格中的某一面或某几面——矮小、懦弱、自卑、头脑聪明、感受力强、心地善良、好嫉妒、喜批评、不合群——引起观者对他的或赞或嫌或憎,从而反照观者自身的内心世界。他们中有夭折了孩子的伤心母亲、荷尔蒙过剩的小混混、满脑子女人和霸凌的小流氓、怀抱理想又壮志难酬的小店主、生活艰辛的过气单身钢琴家——他们同样亦互为彼此的棱镜。某种意义上,人人都活在他人的想象与歪曲之中,人对人的理解充满误读与偏见。就算本人剖心剖肺的自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尚显碎裂随机而不尽如人意。语言文字,到底是苍白的。普伊格说多多就是自己,但多多的叙述太多电影的意象。没准就是如此:那明灭的光与影就是多多,背后则是空无。
2 有用 Sebastian 2023-11-18 20:54:19 天津
最后一章回到了故事的原点,多多刚出生不久,埃克托尔也还是个乖孩子,十五年后,前者变成了成绩优秀却愤世嫉俗的怪咖,后者化身为相貌英俊却躁动不安的浪荡子。若干叙事者在不同时期与多多一家发生些许关联,人生路径短暂交汇或长期相守,好像无数条线交织在一起,而构成小说的,恰恰是那些相交的点。旁观者的偶然提及见证了多多的成长,但在每一段叙述中,讲述者自己才是故事的主角,包括那位学期末就被开除的小可博。钢琴教师埃米莉亚可能是最常伴左右又置身事外的一位,以她的视角收尾还蛮精妙的,尤其是她和多多的争论,落寞中年的“健康的生活来源于不思考”VS早熟男孩的“上帝是个虐待狂”,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只是这些充满希望的少年背后总是挂着身边幻灭中年的影子,会让人觉得伤感,倒不如多多喜欢的好莱坞电影,总会炮制些升华的结尾~
0 有用 释槐鸟 2023-11-10 01:13:31 浙江
阴至清,阳至浊,此为青春之混沌。书里面记得最清楚的一句,“人生不过是一桶灿烂的屎。”可对读书目,布考斯基的《样样干》和《脏老头手记》。
1 有用 糖罐子 2023-10-21 13:50:02 上海
潘帕斯草原的地平线简洁而清晰,但每个人的爱恨欲望起起伏伏。有一种特别好玩的现实与虚构、个体陈述和他人表述之间的对照,想想看,一个人对一部电影一个文本是如何表达,总归和这个人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想象有关吧。丽塔·海华丝究竟有一张“好女人”的脸还是一张背叛的脸呢?
1 有用 Re:Re:Erised 2023-10-21 20:01:26 安徽
以电影艺术形式呈现的文学(我依然认为普伊格更偏爱电影……)对白、内心独白、留白的通话、信件、日记、作文比赛文字以丰富、各具特色的声音绵密地编织出电影般的鲜活世界。影片中的世界早已设定,影片外的人们却都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承受真实的一切,试图与之和解——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和解或许无法达成。
2 有用 四火火火火 2023-11-25 23:59:07 山东
嘈杂,混乱,激情四射,丰富立体的角色们逐渐浮现在无尽多视角的描述中,仿佛一下子某人从混沌的水面深处被揪了出来,赤裸无措的面对世界中遥远陌生无故生出的敌意。阅读者在连绵不断的对话里察觉着不断涌动的情绪海浪翻涌拍击,直白干脆的,小镇的人物陡然出场,接连迫不及待的展露它内心真实的喜悦与悲哀,全然交付给‘我’那深处无法掩饰的黑暗面与不安,无法控制的青春期躁动,特定时期里性话题的隐晦意味,虽是年少不知情为何,但爱情的患得患失却已如羽毛般的细微颤动骚动着少年少女的懵懂的心。成年人世界中的空是横于心桥之间的绳索,悬着无数个暗夜的悄然无声,等待着漫长的破晓到来。你会柔软于某个人物某刻的情绪,望向它的生活,你也看到自己的影子,世界是一团烂泥,是毫不犹豫享受人生的主角,是令世俗框架鄙弃的叛徒,人生无需定义。
1 有用 吃点好的 2023-11-29 13:16:24 北京
这个电影爱好者、“恋母”、爱好Diva的男同、沉溺虚构的电影世界、喜欢musical、没能呆在电影行业创作、给Rita的信中《戏梦空间》的设想..让我对作者有种朋友的亲切感
0 有用 燕凌风 2023-12-05 23:50:42 四川
渐入佳境的意识流
1 有用 狄狄 2023-10-27 12:00:35 云南
很少有像普伊格这样偏爱留白的作家了,以平铺直叙、和盘托出的方式来结构小说,对他而言,犹如一种创作上的“恶”。几乎每一件事都需在切割、扯碎之后再组装,并留下大量空白;而正因为有了叙事上的省略,那种人生被困的哀伤和独孤才得到了伸展的空间,显得那样巨大且挥之不去。无法逃离的小镇生活,青春的躁动和压抑,失落的理想,贫穷,任何的缺失都在催生着幻想。对于敏感的人而言,生活本身是残忍而难以负荷的;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想得越多,就越脆弱。人需要幻想这层屏障。在那些漫长而自我封闭的内心独白中,幻想和事实互相浸润,难分彼此,使小说更具意识流的效果。相较于《蜘蛛女之吻》在形式上的纯粹,《丽塔•海华丝的背叛》的视角是多样的,但这种多视角是一种彼此隔绝的多视角,凸显了交流的不可能性和人的孤独。人陷在自我之中,犹如困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