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春秋: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简称《榆次春秋》是反映榆次历史发展的一部书,上下册,54万字。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东倚太行山,西俯汾河谷地,形如雄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遗址可考的历史有上万年,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自公元前534年算起有2500多年,古称有魏榆、涂水、涂阳、中都。榆次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性宽厚诚朴,耿直尚善,开放包容,好武崇文,具有习农商、兴文教的天然禀赋,自古为山西巨邑和交通枢纽,所谓“天宝物华,传圣迹灵踪;人文蔚起,有凤鸣其境”,正如康熙《榆次县志》记载:“榆次为三晋名区,当秦蜀之要路。天宝物华之盛,人文盛纪之详,载在前乘者,班班可考也”。
回眸榆次历史,令人心潮澎湃。贾鱼沟、大发等地揭开榆次先民上万年前的生活面貌;“榆石能言”留下春秋时期的政治寓言;奠定韩赵魏三家分晋基础的晋阳之战榆次是最后的主战场;《史记》记载敢刺秦王的荆轲不敢和榆次剑客盖聂交手;坚守陈仓打退诸葛亮的三国名将郝昭是榆次人;后汉皇帝刘知远及其皇后李三娘都是榆次人,许多文艺作品以他俩的爱情故事为素材;充满传奇色彩的北宋大臣高若讷、明代名臣寇天叙和忠贞耿直的御史周鈇、勤政廉政的尚书褚鈇、清代“第一清官”桑芸、清末新军名将湖北提督张彪……等等榆次骄子,留下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也是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北方地区领导人韩麟符、山西青年革命先驱赵品三、山西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侯秀梅、文武双全的抗日军政大学附属陆军中学副校长史子谦、党的优秀宣传干部赵石宾、威震敌胆的独立营营长张子祥……这些榆次英雄楷模的事迹可歌可泣,青史铭记。榆次拥有的众多鲜亮历史文化名片,对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榆次人走向未来的魂魄与基石。
许多人想系统了解榆次的历史文化,从史前到21世纪,榆次怎样发展到今天的?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发生过哪些影响较大的事件?榆次有哪些得天独厚的廉政文化、晋商文化、家风家教资源?为什么说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三大革命根据地交错之地的榆次在山西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时代,社会需要一部简明可信、通俗易懂介绍榆次历史文化的书,帮助人们了解榆次历史文化,满足求知欲,满足宣传榆次、建设榆次的文化需求。
《榆次春秋》立场正确,态度严谨,脉络清晰,分6部分116篇,穿插《文史撷英》43篇,精选插图195幅。《榆次春秋》内容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21世纪进入新时代以来,以时间为脉络,以榆次大地上的人物和事件为主干,文献记载与考古学成果结合,宏观叙事与微观记史结合,对榆次的文化遗址、朝代变迁、治乱兴衰、历史名人、重要事件、光辉成就、乡土文化、经济演变等等均有介绍,力争做到内容翔实,言必有据,呈送准确、丰富的历史信息,呈现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给读者提供观察榆次历史文化的可靠资料,为读者描绘榆次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精彩历史画卷……以期达到:“一书在手,榆次历史文化全都有”的效果。
同时,书中许多榆次历史文化的内容乃首次系统呈现于世,比如,“榆次”地名来源的新说,魏榆、涂水和榆次的地理位置、时间关系,战国名将庞涓等人和榆次的渊源,汉代名人郝子廉、郝絜等清流的事迹,隋末唐初的辛异等人如何辅佐李世民建功立业,“三李碑”的详细来历和起初至少是“五李碑”的缘由,榆次城隍庙与寇准的“人际关系”,北宋末年宋金在榆次的血战和谈判,岳飞在榆次打的从军第一仗,榆次古代唯一有记载的女诗人童凤(董凤),轰动朝廷的赵二姑冤案的真实情况……尽力让读者轻松了解榆次重大事件、历史名人的同时,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便利,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为便于阅读和传播榆次历史知识,《榆次春秋》选用了通俗叙事方式。通读全书,叙述的事件及人物均言之有据,有可查历史文献支撑,专业历史研究者完全可依书中提示的史料线索,便捷找到源头,在这个意义上,这既是一部可读的榆次史,同时也是研究榆次史的专著。榆次文史研究,零散文章多,成书的系统研究少,此书可视为一部榆次通史,一部榆次传记。凡欲了解榆次历史的人,从此入手,可及时获得完整准确的地方知识。
这也是一部让外人了解榆次历史的优秀读物。中国有优良的方志传统,近年榆次历代方志重印工作很出色,政府投资影印了明代以来存世的全部《榆次县志》,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完整的历史文献。方志虽是地方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中国传统方志的编纂体例,在现代社会也遇到了挑战,固定的传统体例,对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有诸多不便,如非专业人士,现在以方志为阅读对象的读者是很少了,此书弥补了传统方志体例对今天读者造成的阅读障碍,可谓功德无量。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了解历史才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多学一点历史,就能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希望本书对各行各界的人能有所裨益,在自觉传承、宣传榆次历史文化方面,帮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激起人们热爱榆次、建设榆次的家国情怀。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