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写本时代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大中祥符九年 2024-04-01 11:49:39 福建

    会感到无聊的书有二种,其一空口胡说,其二精微的文献研究,本书显然不是前者。

  • 1 金林 2023-12-12 10:02:47 北京

    不宜在此评论

  • 1 今天那个没有 2024-03-12 15:30:17 上海

    四星与五星之间吧。偶见的一些文学性表述反而深动有生气。

  • 0 walkerace 2024-03-12 23:17:53 北京

    对日本流传的史记抄本感兴趣才开始读,确实看不懂,但收获了不少写本时代书籍如何经典化的知识。

  • 0 Albert 2024-03-20 20:09:42 新疆

    第一章的叙述让人很惊喜,在道统和治统的关系下,在学术与权力的矛盾中,太史公以残破之身悲懑之心坚持以己继圣的大道撰史,以“私作”对不宜道的统治进行否定,借岁月为吾之利器,以期千载之后与之争衡,“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藏於書府的本子,自然是令承治統的聖王有所借警;而“副在京師”的傳本,是希望承續道統的君子得以觀覽。故此,兩大傳本系統不僅是爲了文本傳播上的考慮,更是傳承統緒的需要。當然,如果傳承道統者得位,只需“藏之名山”即可。但在太史公的眼中,當時的道統分明不是那些佛生所能接續的,既“愍學者不達其意”,只能“俟後世聖人君子”了。 千载悠悠,后世的史家史学,永远追觅着太史公的淡淡足迹。

  • 1 田季琰 2024-02-15 13:24:57 江苏

    后记可爱。感到收获最大的应该是“裴注八十卷集解本《史记》篇目考”这篇。

  • 0 HeliumTrois 2023-12-18 14:56:35 上海

    《史记》的形成过程也非常复杂,同时对于写本时代的一些概念,如背隐、对读、节选抄本等也有了很有趣的了解

  • 0 小老太 2023-12-29 23:03:13 陕西

    本书探究了《史记》这一经典文本在简牍、纸本、刻本三种载体形态下的面貌(自身传写与外界阅读)及演变过程。作者对史料的熟稔把握和文献的用心整理,例如从内廷和家藏系统的爬梳、八十卷合并本及百三十卷本的比析、篇目异文异名的整理、附录现存《史记》古写本叙录等文字中,可见一斑。同时,对经典化的阐释、版本的理解、音隐的挖掘等问题的思考和角度亦颇具匠心。文献比勘(文本的流动性)之余,惊喜的是,本书强调了写本与读者的关系(姑且称之为“互动的流动性”),把握读者的立场与视角转变,尤四个向度的阐说,虽已幸听得讲座学习一二,文字徐徐读来,仍发人深省。

  • 1 suzumiya 2024-01-27 20:10:54 上海

    文献学确实枯燥,这本算难得写的有意思的

  • 0 朱颐钊 2024-03-19 12:22:31 北京

    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和學術功底。讀完感受有三:一是寫本時代人們對於書籍的態度以及由此延伸而出的種種行為,不能以刻本時代方之;二是套用所謂「六經皆史」來說,在漢儒那兒,一部分的「史」也隱然應該被推崇到「經」的地位;三是日本人對於中土文獻的熱情,也絕非這一二百年而已。

  • 0 王安息 2024-04-14 18:11:02 江苏

    确实下了功夫,令人佩服。

  • 0 豆豆大宝要奋斗 2024-04-14 20:19:15 北京

    能够跳出单纯的版本学,并有所训诂与理论成就,的确是很重要的《史记》的史学思考。

  • 0 白牛芜狐 2024-04-17 21:39:07 湖北

    研究理路值得仿习,以单部典籍为中心,如何能装载足够丰富的学术话题(写刻转换、东亚汉籍、阅读行为等),又如何能抽绎升华为理论纲目(阅读的四个向度:政治性、应用性、文献性、审美性,实质是阅读者的身份与场域),本书是较好的示范。汉魏六朝抄读活动折射出的文化生态,细节仍然值得深考,如增补与删节的动态变化及其范围与动机,文本凝定(经典化)与文本衍生的互动关系,如何在传世文献(目录、史籍、笔记)尽量探考摘取阅读活动的痕迹。不过,前几章推测成分较重,似不应过度细描「或许曾经存在的本子」的面貌与流传,亦不应轻易将具体文献现象系之於单一事件(如阙十篇为汉武取读所致)。

  • 0 临川归客 2024-04-19 10:12:11 山东

    发轫于考索之学,兼达乎独断之功。

  • 0 橈橈楚薪 2024-04-20 20:34:17 湖北

    得其环中而又能超乎象外,既有扎实的文献考索,又能出于文献而探赜历史的复杂语境,很令人佩服。尽管有些地方不免推测成分过多(如以汉武帝的政治取予,导致《史记》阙亡十篇等),但仍属脚踏实地后的仰望星空。第四、五章,是最无聊的篇卷分合、篇题衍迁问题,却关涉着《史记》面貌的深刻变革。从有限的中古目录钩沉无尽的写本生态实属不易,技术上的处理很值得学习。更重要的是,作者具象地展现出,写本的流动性赋予了读者参与变动文本的权力,其物质实体,也制约着人们对文本的标记、分类、索引,乃至阐释与发挥。正因如此,每一份写本,都体现着独属自身的书写实践以及阅读痕迹,也或多或少折射了各个时代(以及地域,见第七章)的文化气质。这是很值得努力挖掘的方向,哪怕“多劳而少功。

  • 0 黄金的马场 2024-04-06 15:48:39 湖北

    近期最佳。绝对是中国中古及以前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高峰,让人看到了传统文献学与新理论的结合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最涨见识的是第四章和第五章,末章审美性阅读写到「对典籍越了解越多,审美体验越低」「以典籍研究为职业的阅读者往往为典籍的审美性阅读所吸引,却又不得不以应用性阅读而终」,后文也提到文献性阅读会让「研究成果的过度积累」,并表达对审美阅读的向往,颇有夫子自道之感,不知是不是作者博论写作中的真实想法😁😁

  • 0 2024-04-28 21:52:01 陕西

    史记的史料批判难度确实比魏晋的纪传体王朝史大很多

  • 0 quaint 2024-03-31 23:21:23 北京

    学兼南北之长,考证和理论均有追求,虽有一些论述近于主观推测而不够严密,但仍无愧为一部深邃、富有新意、给人启发的优秀古典文献研究著作。此书主体为作者2012年的博论,在10多年前的文献学界能有如此宏通的视野和不凡的追求,著成此虽不够成熟但近似凿空之作,作者之勤学深思实令人感佩。

  • 0 秋水 2024-03-29 00:07:57 北京

    第四章确实有新发现,其他的一般。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