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变 短评

热门
  • 11 秀逗君 2024-04-19 20:47:00 山东

    在本书里,谈话的内容重点关注的是近代史,尤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甚,几乎每一位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比较吸引我的是对“火烧赵家楼”这一五四运动的代表性事件解读上,高全喜和马勇有截然相反的态度,高全喜认为火烧事件是五四运动最大的败笔,意味着“法先生”的缺位,五四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启蒙,而马勇认为,正是火烧事件代表了下层对上层的反抗,并不是违法的暴动,而是一种无奈的情绪宣泄,是启蒙。这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正体现了历史是可以被人为塑造的,但殊途同归的是,各位学者都强调对史料的尊重,不可做无依据的解读。

  • 9 胡小猴 2024-05-05 08:44:00 江苏

    属于价值观混乱时代迫切需要的一类书(自然,越有必要读的人们越不会读),有不少观点确有醍醐灌顶的“启蒙”之效。不足之处是各位历史学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狭间直树态度暧昧,欲说还休,经常答非所问,透着对中国不真诚的谄媚。张鸣油腔滑调罗里吧嗦,有效信息量极低,让我想吐。比较赞同许宏、杨奎松、高全喜、施耐德、葛兆光等几位先生的观点。

  • 9 殷顽民 2024-05-05 12:08:00 湖北

    在五四105周年之际读本书特别应景,书中多位学者对五四在近代思潮谱系上的分水岭地位有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大体可称共识的评估。一本访谈录出色与否首要取决于访问者能不能提出好问题,这要靠他/她对受访者的论著有一定的阅读,对其观点有较为准确的把握,问得恰当,回答便不会差。若诸人的访谈能够围绕若干共同的问题,提出有所差异甚至针锋相对的见解,让读者收获兼听之效就更好了。当然,受访学者们对清末民初历史巨变(即“古今之变”)的把握基本处在相同的认识角度,亦透露出他们当下的忧思,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学界已经对此达成了共识,恐怕是因为访问者出于个人思想倾向,更多选择了相同光谱的学者进行对话。“善于思索的人才善于交谈。但是,与自己交谈是一门艺术;与别人交谈则是一种娱乐”,由于我也处在相同光谱内,因此也收获了精神愉悦

  • 6 保罗 2024-04-12 22:17:27 江苏

    访谈了这么多人,应该说感觉最契合的还是葛兆光及许纪霖老师吧。另外是不是因为我的幻觉哈😂感觉访谈者不像是以低姿态来进行采访,有些发文似乎有挑战和故意为之的态度,从这个方面来说是不能算是心态比较正确的访谈,只能算是对谈了😂可能因为我自己并非是学术中人所以对这些老师多少带有一些敬意的缘故吧😂两天读完的,总体比较简单

  • 5 Roger 2024-08-28 09:42:40 上海

    亮点不少,待摘记。本人偏爱访谈录。访谈的好处,在于把受访者平时被学术论文体掩盖的底层逻辑,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 4 韧勉 2024-05-03 00:12:41 北京

    本书中称之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李礼的历史学家访谈录并不确切,一方面访问者诱导性很强,尤其是在和思想史家讨论过程中大量输出个人观点,还问各位对大陆新儒家如何看法,大部分思想史学者都表示我们和那些人不熟。有一些人谈了一些看法,但是这些人其实都不是研究思想史的。书中涉及大量研究社会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出身同时研究历史进程的学者,严格意义而言,他们并非是历史学者,而是与历史,以及古今之变的历史进程有强烈共鸣的学者,其中谢泳《对国家的迷恋,知识分子的百年际遇》,以及梁治平《我们必须直面“文明”的死亡和再生》两章新意颇多,值得一观。

  • 2 sisyphe 2024-07-11 13:00:21 广东

    个别喜欢,大部分不喜欢。当然多接触些不同观点并非坏事,不过至少近期大概率不会读李礼的书了。

  • 1 会行走的书 2024-05-05 21:08:31 上海

    许纪霖、杨奎松、罗新、葛兆光四位老师各给一星,张鸣扣一星,总体三星。再补充一下:李礼是法学博士,而不是历史学博士,其作为采访者,给本书带来了什么影响,读者诸君可自我判断。

  • 1 Dencywang 2025-03-19 15:01:10 山东

    未能得见新意,此类访谈书难

  • 1 一个人的好天气 2024-08-18 14:58:49 北京

    一本小书汇聚17个人的言论对谈,我就不该抱有太大的期待

  • 1 王敬轩 2024-07-10 19:11:37 江苏

    围绕辛亥革命的一些看法比较有意思。葛兆光的一篇凌厉、不留情面。

  • 2 卢臻钺 2024-07-08 20:23:08 山东

    被目录中罗列的访谈对象吸引,奈何大多都在访谈者的主导下谈论了些没法展开的套话,能让人有所思考,但更多只能靠想象与意会,就差了那么点意思。“时势”之下回看上个转型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人经历不同,关注的点不同,也是个需要考虑的要素。给“著”而不是“编”减1颗星

  • 2 周重林 2024-05-30 11:03:18 云南

    在李礼《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里,日本学者佐藤慎一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为了防范于真正革命未然状态的革命。电视剧《天行健》里,琪亲王也有类似的想法,与其被别人革命,不如自己先革命。我这段时间刚好读了书与电视剧,结合起来比较有意思。

  • 0 西窗随笔 2024-07-03 19:06:43 吉林

    十七位历史学家的访谈,绝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晚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诸问题的研究。历史学家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不过都很具有启发性。

  • 0 西域PANDA 2024-08-17 17:05:30 新疆

    一次理论的洗礼。

  • 0 衡铁锤 2024-08-20 16:42:38 天津

    许宏开头,大家都来想想,何以中国?葛兆光结尾,我们将如何被未来评述?哲学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方法,历史学是中国感悟天下的伴奏。简体版有删减,减一星。

  • 0 似云 2024-06-10 21:28:31 北京

    聊得算深入,也让人思考

  • 0 陆钓雪de飘飘 2024-05-14 19:42:32 山东

    中国近代以来有三拨立宪派,第一拨当时是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下面的一些幕僚,后来他们都变成了立宪派的主要人物。第一拨的观点,主要是变法、变革。当然康梁的变法比较激进,后来湖南变法等于是另外一套比较温和的变法,他们的那些变法没有持续下去,这一批人不少变成了立宪派的真正主力。到了第二拨就是晚清立宪,一直到中华国民的构建,这就是以张等一大批立宪派为代表的。第三拨是民国十年,这时立宪派纷纷变成了各种政党。后来国民党北伐之后,中国立宪派的第三拨人就被历史慢慢淘汰了,但是这三拨人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张謇他们强调在中国现代社会中进行地方自治,因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需要地方自治。高全喜有一篇文章就是从奥地利经济学来看张謇从事实业建国、以实业发展社会的观点。

  • 0 刀叢中的小詩 2024-05-15 22:41:12 北京

    《古今之变》——这本书众说纷纭,尽量做到和而不同。看他们意见相忤,各说各话,虽未必可以断是非,关键是他们说话的某种方式——比有些写给他们历史学界同行的文字好玩多了。可要记住,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启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真正垄断真理。其他不管对不对,都还好,张鸣则有心学唐德刚和黎东方不成,却误入了天涯社区的历史版块。

  • 0 ly的读享生活 2024-05-18 10:32:20 浙江

    虽然是不同对象的访谈,但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启蒙”“知识分子”等命题,都关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体现了历史研究为当下、为未来探索道路的可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