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海洋中国”并不缺少好奇心与冒险精神,对海外世界的观察细致也常常洞若毫微。杨斌的《人海之间》就是这样一本洞若毫微的海洋中国史,它的起点,是泉州近海打捞出的一艘南宋沉船,这艘在宋元之际的战火中沦没的古船,连同船上的水手、货物以及它无意之中携带的解读海洋中国的秘钥,沉睡在海水深处近八百年,终于在今天重见天日,让人们意识到历史上中外横跨海洋的商贸文化交流竟是如此频繁密切,而另一艘从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的晚唐海舶“黑石号”,则让人们看到了一千年前无钉之船的航海技术是如何打破海宇隔阂,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制造。而船上所承载的那些货物,则见证了中国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的交往,从权贵所重的龙涎香、珊瑚,到平民日用所需的椰子、海贝,这些微物像一张绵密之网,连接起了一部物的全球史。
一本带有专题性质的学术随笔集而非专著,所以尽管仍旧是立足于考古和史学的研究(不是单纯讲故事),但没有那么拿腔拿调的学究气,算是不错的普及性读物。作者在书中一改古代中国在文明领域相对封闭的刻板印象:两河,农耕,中原,内陆等等,提供了一个属于海洋中国的视角,而这个海洋中国同样也属于海洋亚洲与世界。其目的其实是让我们能以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古代中国,同时把这种包容和开放延续在对待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态度上来,毕竟国家、民族和文明的自信、自强,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借用约翰·邓恩那句名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人如此,国家亦然,都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通俗类著作。比较精彩的是前半“船”和“物”两部分,颇有新见;后半“事”和“人”两部分有强弩之末之感。
随笔集,讲了很多航海方面的细节。对椰子的印象非常深刻。张爱玲一节我觉得稍显突兀,因为导入有些生硬,但南洋作为一种意象确实值得深挖。
前面考古部分最好看,后面的归纳总结也不错,中间有点无聊。趣味性知识性都还不错,串讲了下,古代中国和海洋,特别是印度洋的联系。
很有趣味性,侧重于海洋交通史。
唐太宗时期(626—649)就迎接了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诸国的遣使朝贡。我们知道,龟兹、吐蕃、高昌都是西域古国,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因此我们可推论女国位于中国西北方向的内陆地区,在陆上丝绸之路之上。《旧唐书》在介绍大食时指出:“又有女国,在其西北,相去三月行。”这两个女国,或指一国。以此来看,我们或可以猜测,中国文化中关于女国的最早想象,可能就是以西北为底本。不过,唐代史籍中,除了西北的女国之外,西南也有女国。在唐德宗时期(779—805),剑南西山羌女国前来朝贡。“剑南”大致是现在的四川地区,“西山”则可见其位于剑南西部,很可能就是在目前的川藏边界,而“羌”则更加明晰地说明这是汉藏文化交界处的人群。因此,剑南西山羌女国和此前的女国不同,其地理位置不在传统的西北,而在中原地区的西南方。
果然,可以在旅程上读完,因为并非特别艰涩的学术论文。其实最让人心痒痒的是所谓港口妻子的说法啦。以海谋生的社会,要面临着特别不稳定的生死和长久的别离,他们的性观念和夫妻感不像中原社会这么封闭,其实没什么特别好差异。反倒是后来的娼妓化,我觉得更带有全球化之下的那种身体商品化特征。作者写到,唐代的海上贸易,还主要是阿拉伯人以无钉船的形式到中国来,而宋代的海洋贸易,已经是中国人的主动进发了。虽然不一定非要和唐宋变革论纠结起来,但是这个结论本身是很有趣的。贝壳贸易的背后,是奴隶贸易的高度加速化,这个是我从没想过的。最后的点题,有点老了,但未必没道理。中国的海洋知识,传承下去就特别难,清人就已经把马尔代夫和澑山分不清了。但随着明代海禁,这几乎就是个必然结局。
以印度洋为考察中心的海洋史,自汉代起,汉朝商人就积极参与印度洋毛衣,中古时代的法显西行更是为后世留下了研究笈多王朝的珍贵史料。唐代与印度的交流更为密切,陆海交通也都逐渐形成来往体系。作者通过对不同沉船的考古,作者发现在航海贸易上的趋势由唐代的被动接受逐渐走向宋代主动进发。元代虽然短暂,但由于与伊儿汗国的外交,对印度洋区域的出使也是最频繁的。作者认为元代基本是政表商本,继续了宋代以来海洋贸易的模式,明代结束了宋代以来三四百年与印度洋世界的海上往来。通过物、事、人与史料考辨串联起的海洋史书籍,也很好让读者了解海洋史的基本元素与性格。
找回被遗忘的海洋基因,关乎想要拥抱怎样的未来。
有一些内容和海贝与贝币重复
读常见书,得常见结论,等而下者,读不常见书,得常见结论。
关于海洋史的主题写作
2023年的收官之书。新鲜又有趣,认识了很多关于海洋的历史地理冷知识
三星半吧,没有预想中精彩,也足增广见闻。船、物、事、人,总而言前部分更显趣味。 “中国在世界之中,不在世界之外”。但这部分海洋史中的与世界交融的“中国”于我们芸芸确已遥远而陌生。 忍不住会想一方面这固然是源于后来的断代而资信单薄,但另一方面这是不是也有为服务于某种近代史叙事而刻意的遮蔽呢?
20240229得到听书
当时在肯尼亚的时候就在想,当初明朝竟然就有人踏足于此,18年盼不回国该是多么绝望
突然想到海禁是否也在思想市场层面上阻断了海洋知识的生产和流通,知识层面上的海禁是否比实际上的海禁更加成功,哪怕这或许非统治者的本意
深入浅出,扎实生动。
书评中作者的专访不错
> 人海之间
11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10-04 17:00:16 陕西
“海洋中国”并不缺少好奇心与冒险精神,对海外世界的观察细致也常常洞若毫微。杨斌的《人海之间》就是这样一本洞若毫微的海洋中国史,它的起点,是泉州近海打捞出的一艘南宋沉船,这艘在宋元之际的战火中沦没的古船,连同船上的水手、货物以及它无意之中携带的解读海洋中国的秘钥,沉睡在海水深处近八百年,终于在今天重见天日,让人们意识到历史上中外横跨海洋的商贸文化交流竟是如此频繁密切,而另一艘从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的晚唐海舶“黑石号”,则让人们看到了一千年前无钉之船的航海技术是如何打破海宇隔阂,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制造。而船上所承载的那些货物,则见证了中国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的交往,从权贵所重的龙涎香、珊瑚,到平民日用所需的椰子、海贝,这些微物像一张绵密之网,连接起了一部物的全球史。
4 有用 bookbug 2024-05-30 18:17:42 西班牙
一本带有专题性质的学术随笔集而非专著,所以尽管仍旧是立足于考古和史学的研究(不是单纯讲故事),但没有那么拿腔拿调的学究气,算是不错的普及性读物。作者在书中一改古代中国在文明领域相对封闭的刻板印象:两河,农耕,中原,内陆等等,提供了一个属于海洋中国的视角,而这个海洋中国同样也属于海洋亚洲与世界。其目的其实是让我们能以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古代中国,同时把这种包容和开放延续在对待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态度上来,毕竟国家、民族和文明的自信、自强,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借用约翰·邓恩那句名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人如此,国家亦然,都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3 有用 白鹇 2024-01-10 21:13:03 上海
通俗类著作。比较精彩的是前半“船”和“物”两部分,颇有新见;后半“事”和“人”两部分有强弩之末之感。
4 有用 春秋 2024-04-27 16:55:51 广东
随笔集,讲了很多航海方面的细节。对椰子的印象非常深刻。张爱玲一节我觉得稍显突兀,因为导入有些生硬,但南洋作为一种意象确实值得深挖。
3 有用 阿巴厮 2024-02-20 22:59:11 四川
前面考古部分最好看,后面的归纳总结也不错,中间有点无聊。趣味性知识性都还不错,串讲了下,古代中国和海洋,特别是印度洋的联系。
4 有用 祝羽捷 2023-10-16 17:12:08 上海
很有趣味性,侧重于海洋交通史。
1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3-10-11 12:34:35 山东
唐太宗时期(626—649)就迎接了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诸国的遣使朝贡。我们知道,龟兹、吐蕃、高昌都是西域古国,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因此我们可推论女国位于中国西北方向的内陆地区,在陆上丝绸之路之上。《旧唐书》在介绍大食时指出:“又有女国,在其西北,相去三月行。”这两个女国,或指一国。以此来看,我们或可以猜测,中国文化中关于女国的最早想象,可能就是以西北为底本。不过,唐代史籍中,除了西北的女国之外,西南也有女国。在唐德宗时期(779—805),剑南西山羌女国前来朝贡。“剑南”大致是现在的四川地区,“西山”则可见其位于剑南西部,很可能就是在目前的川藏边界,而“羌”则更加明晰地说明这是汉藏文化交界处的人群。因此,剑南西山羌女国和此前的女国不同,其地理位置不在传统的西北,而在中原地区的西南方。
2 有用 大甜甜~~ 2023-12-03 00:21:23 北京
果然,可以在旅程上读完,因为并非特别艰涩的学术论文。其实最让人心痒痒的是所谓港口妻子的说法啦。以海谋生的社会,要面临着特别不稳定的生死和长久的别离,他们的性观念和夫妻感不像中原社会这么封闭,其实没什么特别好差异。反倒是后来的娼妓化,我觉得更带有全球化之下的那种身体商品化特征。作者写到,唐代的海上贸易,还主要是阿拉伯人以无钉船的形式到中国来,而宋代的海洋贸易,已经是中国人的主动进发了。虽然不一定非要和唐宋变革论纠结起来,但是这个结论本身是很有趣的。贝壳贸易的背后,是奴隶贸易的高度加速化,这个是我从没想过的。最后的点题,有点老了,但未必没道理。中国的海洋知识,传承下去就特别难,清人就已经把马尔代夫和澑山分不清了。但随着明代海禁,这几乎就是个必然结局。
1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12-31 13:18:56 福建
以印度洋为考察中心的海洋史,自汉代起,汉朝商人就积极参与印度洋毛衣,中古时代的法显西行更是为后世留下了研究笈多王朝的珍贵史料。唐代与印度的交流更为密切,陆海交通也都逐渐形成来往体系。作者通过对不同沉船的考古,作者发现在航海贸易上的趋势由唐代的被动接受逐渐走向宋代主动进发。元代虽然短暂,但由于与伊儿汗国的外交,对印度洋区域的出使也是最频繁的。作者认为元代基本是政表商本,继续了宋代以来海洋贸易的模式,明代结束了宋代以来三四百年与印度洋世界的海上往来。通过物、事、人与史料考辨串联起的海洋史书籍,也很好让读者了解海洋史的基本元素与性格。
3 有用 胡小猴 2023-10-19 14:54:17 江苏
找回被遗忘的海洋基因,关乎想要拥抱怎样的未来。
0 有用 浮一大白 2024-01-13 05:38:42 北京
有一些内容和海贝与贝币重复
0 有用 free farm 2024-01-15 20:54:46 日本
读常见书,得常见结论,等而下者,读不常见书,得常见结论。
0 有用 Da 2024-01-18 16:14:38 广东
关于海洋史的主题写作
0 有用 Lost 2023-12-22 23:26:40 福建
2023年的收官之书。新鲜又有趣,认识了很多关于海洋的历史地理冷知识
0 有用 啊鲤哩 2024-02-27 20:33:11 四川
三星半吧,没有预想中精彩,也足增广见闻。船、物、事、人,总而言前部分更显趣味。 “中国在世界之中,不在世界之外”。但这部分海洋史中的与世界交融的“中国”于我们芸芸确已遥远而陌生。 忍不住会想一方面这固然是源于后来的断代而资信单薄,但另一方面这是不是也有为服务于某种近代史叙事而刻意的遮蔽呢?
0 有用 胖胖软软甜甜 2024-02-29 09:38:39 上海
20240229得到听书
0 有用 且耐清贫读我书 2024-02-26 20:08:16 北京
当时在肯尼亚的时候就在想,当初明朝竟然就有人踏足于此,18年盼不回国该是多么绝望
0 有用 不学无术哈基米 2024-02-15 10:35:49 中国香港
突然想到海禁是否也在思想市场层面上阻断了海洋知识的生产和流通,知识层面上的海禁是否比实际上的海禁更加成功,哪怕这或许非统治者的本意
0 有用 宁壹阁居士 2024-02-21 22:59:29 湖南
深入浅出,扎实生动。
0 有用 kunfree 2024-01-10 23:56:39 陕西
书评中作者的专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