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重返清末80年激荡岁月
以通商口岸切入近代中国风云变迁
【编辑推荐】
透过在华洋人的视角看历史,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下。
本书主要从洋人的动机、心理等角度来观察清末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本土记录的独特视角。既不是费正清“冲击—回应”的延伸,也不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后续,它更像是对这两种范式的补遗。更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之下,考察列强瓜分世界狂潮中,中国近代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有着怎样的意义。
◆林赛、律劳卑、巴夏礼、李泰国、马嘉理、赫德、李度,这些贯穿中国近代史始末的人物笔下的清末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了解西方人眼中的清末中国,以及他们发动一系列挑衅、战争的各种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
①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国家层面到个人野心,面面俱到。
本书的论据都是当时在华洋人的日记、与亲人的书信、留存的报刊及档案等。不仅展示了西方列强在国家层面企图从...
重返清末80年激荡岁月
以通商口岸切入近代中国风云变迁
【编辑推荐】
透过在华洋人的视角看历史,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下。
本书主要从洋人的动机、心理等角度来观察清末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本土记录的独特视角。既不是费正清“冲击—回应”的延伸,也不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后续,它更像是对这两种范式的补遗。更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之下,考察列强瓜分世界狂潮中,中国近代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有着怎样的意义。
◆林赛、律劳卑、巴夏礼、李泰国、马嘉理、赫德、李度,这些贯穿中国近代史始末的人物笔下的清末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了解西方人眼中的清末中国,以及他们发动一系列挑衅、战争的各种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
①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国家层面到个人野心,面面俱到。
本书的论据都是当时在华洋人的日记、与亲人的书信、留存的报刊及档案等。不仅展示了西方列强在国家层面企图从中国获得什么,也细致描写了鼓动侵华的战争贩子个人的政治野心。这是以往近代史读物中不多见的。
◆林赛在1840 年进入国会,立志为自己发声。渣甸则是另一名鼓吹者,马地臣也于1843 年进入国会。他们不再满足于印刷小册子和各种刊物、会见英国政治家、在三角洲游说义律采取行动,他们想在议院里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在英国—大英帝国的中心,提出他们对中国的关心和要求。对于一心追逐名利的商人来说,选择这条路并不算稀奇,但是他们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借此在关键时刻对当局施加影响力,而非纯粹地追求自身地位。
②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生动还原历史细节,可读性强。
没有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宏大的叙事,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丰富的细节,以小见大,直观地呈现当时社会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张之喜9岁的弟弟“五儿”失踪了……他来到领事馆,“携带长矛一杆”,提出如果愿意释放弟弟,他将会拐带另一个男童作为替代。……你或许会问,外国人拐带五儿,究竟想干什么?张之喜肯定会告诉你,他们打算挖出五儿的眼珠。人人都知道,这是外国人干的勾当——他们挖出中国人的眼珠,用来制作药物,他们还挖出中国人的心脏充当同样的用途。
类似的事件如何一层一层扩大范围,在通商口岸引起更大的冲突,并最终导致战争,本书中有着生动的记录和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1832年英国通过鸦片贸易逐渐侵蚀清末中国开始,叙述了直到1914年的80多年近代史。当时,清政府关闭国门,与西方仅保持了极少的贸易。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发动战争,使得东西方的平衡被打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打开国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本书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了租界、通商口岸、海关,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要观察视角来自当时在华洋人的书信、日记、档案,以及主办的报刊等,可以说是通过洋人的视角来揣测、分析西方列强的种种行为动机和逻辑,是非常难得的阅读观察视角。
【媒体推荐】
“有力、犀利、易读……研究细致,写作风格既敏锐又富有情感。”
——约翰·凯伊(John Keay)《文学评论》
“令人信服而又博学的作者,清晰细致的历史学著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本书会出现在每一家为商务旅客提供书籍的机场书店的书架上,它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新兴的、强大的中国将如何应对世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崛起带来的商业机会。那些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问题的人,最好读一读这篇公正而引人入胜的作品。”
——克里斯·帕顿(Chris Patten)《金融时报》
帝国的切口的创作者
· · · · · ·
-
罗伯特·毕可思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英] 毕可思(Robert Bicker),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教授,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曾旅居德国、中国香港,并曾任香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专研中国近代史、中英殖民史。著有《帝国造就了我》(Empire Made Me)、《滚出中国:十九、二十世纪的国耻,如何缔造了民族主义的中国》(Out of China: How the Chinese Ended the Era of Western Domination)两部赞誉不绝的作品。
【译者简介】
[新加坡]钟逸明,祖籍潮汕的新加坡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就读于牛津大学圣十字学院。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代史和华人华侨史。曾翻译宋怡明(Michael Szonyi)的《被统治的艺术》。
目录 · · · · · ·
1 不速之客
2 在中国的舞台上
3 林赛的战争与和平
4 模范租界
5 中国——黄金国
6 在帝国心脏的中心
7 内陆地区的梦想
8 沿着海岸
9 周年纪念
10 灭绝
11 历史
缩写
注释
未出版材料与档案材料
致谢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帝国的切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帝国的切口"的人也喜欢 · · · · · ·
帝国的切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Humiliation and Normalization: A Tale of Two New China Books, by Jeffrey Wasserstrom

打着文明幌子做着肮脏交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总说一段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它才能是立体丰满的。一段历史故事就要听更多人口中的版本,因为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在口口相传中又会有无数个演变。去了解一段历史,在不同的本版中,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辨别有用可靠的信息,在筛出来一份离真相蕞接... (展开)
历史即将重演,老牌强国与崛起新秀之间难以调和的心理落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世纪初,中国几乎没有受到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的影响。政府禁止人们与西方国家在广州一小块区域之外的地方进行贸易,但随着东西方的平衡被打破,外国人如恶狼一般聚集在日渐衰弱的清帝国的周围。 《帝国的切口》本书从意义深远的1832年开始叙述中西之间充满交流、对峙和混乱的... (展开)> 更多书评 3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Allen Lane (201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Penguin UK (201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汗青堂」 (后浪)
- 备忘 (adrian)
- 授权出版:非虚构 (英国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
- 「后浪2024书目」 (后浪)
- 2024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6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帝国的切口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尤里卡 2024-08-27 17:33:42 河北
从1832年到1914年,本书呈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晚晴历史图景。在这八十余年间,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于本土立场,作者通过外来者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林赛、巴夏礼、赫德、李度……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重烙印的西方人/洋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他们又有哪些观察,本书借助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以通商口岸、租界、海关等讲述了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以及中... 从1832年到1914年,本书呈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晚晴历史图景。在这八十余年间,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于本土立场,作者通过外来者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林赛、巴夏礼、赫德、李度……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重烙印的西方人/洋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他们又有哪些观察,本书借助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以通商口岸、租界、海关等讲述了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以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由点成面,与小见大,还原了近代中国的历史面貌。一个有趣的对照是,本书作者为英国历史学者毕可思,同样是西方人/洋人的视角重新讲述中国历史。很多时候,从域外学者的角度来楔入我国的历史与现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其超然其外的立场,或许在某些方面更能洞察出深层的历史演变逻辑。 (展开)
1 有用 虾米 2024-09-26 10:34:05 上海
这段耻辱史,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这本书还是从另外的“切口”,补充了一些教科书或一般史著未提及的东西。一般我们通常从宏观视角,来呈现西方入侵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而这本书则同时强调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由微观,我们得以知道,在华洋人除了因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外,还有着远非达成一致的观点和目标,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极大,所产生的后果也极大。总税务司赫德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目标与大英帝国为中国打造的目标,... 这段耻辱史,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这本书还是从另外的“切口”,补充了一些教科书或一般史著未提及的东西。一般我们通常从宏观视角,来呈现西方入侵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而这本书则同时强调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由微观,我们得以知道,在华洋人除了因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外,还有着远非达成一致的观点和目标,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极大,所产生的后果也极大。总税务司赫德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目标与大英帝国为中国打造的目标,很不一致。宏观上,作者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探讨其中的“蝴蝶效应”——印度民族大起义、克里米亚战争、布尔战争,等等,所引起的中国和西方对彼此政策的调整。另外,这本书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批判,也落实到了细节而非泛泛之谈。作者虽从西方角度出发,但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其用心也是很明显的。 (展开)
0 有用 MaybachYingzhi 2024-10-06 16:02:20 上海
作为从事海事贸易数据行业 每天见识着英国人数据库的上海人,看这些历史真是百感交集 心情复杂。。
3 有用 威尼斯男人 2024-09-03 13:18:51 江苏
口岸不仅是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政治斗争的焦点。毕可思在书中探讨了口岸城市在晚清及民国初期政治变革中的角色,包括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策源地、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心、以及外交谈判的重要舞台等。他强调了口岸城市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为各种政治力量的汇聚和交锋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得这些城市成为了国家命运的风向标。
1 有用 读书笔记有人看 2024-08-26 23:12:58 北京
殖民侵略所带来的进步/善,并不能抵消殖民本身的恶。本书中以1832年,林赛擅自率领一艘英国商船前往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探险,却遭碰壁为开端,讲述了19世纪西方世界与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误解。经历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认为暴力是惩罚中国的最佳手段,通过不断的战争,在中国攫取利益,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建立租借地,割地赔款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全球的政治格局。战争期间,... 殖民侵略所带来的进步/善,并不能抵消殖民本身的恶。本书中以1832年,林赛擅自率领一艘英国商船前往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探险,却遭碰壁为开端,讲述了19世纪西方世界与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误解。经历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认为暴力是惩罚中国的最佳手段,通过不断的战争,在中国攫取利益,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建立租借地,割地赔款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全球的政治格局。战争期间,欧洲列强暂时削弱了他们在中国的直接控制力。中国也逐步走向现代化和民族主义觉醒。 老外轻描淡写,试图平衡报道,但我看到的是从1839-1914年中国各阶层持续不断的反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