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貓頭鷹
副标题: 重回古巴飛彈危機現場
原作名: Nuclear Folly: A History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译者: 梁永安
出版年: 2023-8
页数: 416
定价: NTD699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2626498
内容简介 · · · · · ·
“下次,我們可能不會這麼幸運!”
今日世界的問題,就是沒有夠多的人害怕核戰。
──赫魯雪夫
◎古巴危機是國際談判、大國妥協的經典案例
◎冷戰史權威,萊昂內爾.格爾伯圖書獎(加拿大非虛構外交著作獎)、巴美列.捷福獎(最佳英語紀實寫作獎)得主謝爾希•浦洛基帶領讀者重回危機現場
是什麼讓美蘇在核戰發生前一刻止步?
無飛彈發展限制的今日,該如何避免一戰?
1962年,冷戰兩大強權美國與蘇聯之間發生古巴飛彈危機,雙方衝突一觸即發。本書透過最新的白宮解密錄音、軍方報告及大量回憶文字,進入政治人物內心的曲折與幽微,鋪陳無數牽扯其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細節,以流暢而勾人的文筆重回這場危機最關鍵的十三天。他要挑戰古巴飛彈危機的既定敘事,他重複吶喊著:核戰有多近又有多蠢,還不知道害怕嗎?
那時我們距離核戰只有一步之遙
1962年10月27日,蘇聯潛艇已經將核子魚雷對準美國驅...
“下次,我們可能不會這麼幸運!”
今日世界的問題,就是沒有夠多的人害怕核戰。
──赫魯雪夫
◎古巴危機是國際談判、大國妥協的經典案例
◎冷戰史權威,萊昂內爾.格爾伯圖書獎(加拿大非虛構外交著作獎)、巴美列.捷福獎(最佳英語紀實寫作獎)得主謝爾希•浦洛基帶領讀者重回危機現場
是什麼讓美蘇在核戰發生前一刻止步?
無飛彈發展限制的今日,該如何避免一戰?
1962年,冷戰兩大強權美國與蘇聯之間發生古巴飛彈危機,雙方衝突一觸即發。本書透過最新的白宮解密錄音、軍方報告及大量回憶文字,進入政治人物內心的曲折與幽微,鋪陳無數牽扯其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細節,以流暢而勾人的文筆重回這場危機最關鍵的十三天。他要挑戰古巴飛彈危機的既定敘事,他重複吶喊著:核戰有多近又有多蠢,還不知道害怕嗎?
那時我們距離核戰只有一步之遙
1962年10月27日,蘇聯潛艇已經將核子魚雷對準美國驅逐艦了。在海面下忍受將近五十度的高溫,蘇聯潛艇艦長接近崩潰邊緣,受美國艦隊包圍與挑釁,他下令啟動核子魚雷的發射!就在此時,一個小意外,讓他們有機會發現挑釁只是一場誤會,才遏止了這顆威力相當於廣島核爆三分之二威力的核子魚雷發射出去。
在錯誤情報與誤判中決定人類存亡,還有比這個更蠢的嗎?
這一年,冷戰兩大強權美國與蘇聯之間發生古巴飛彈危機,雙方衝突一觸即發。倘若當時蘇聯的核子飛彈或美國的轟炸機真的發動攻擊,結果將是數億人的死亡,甚至是人類的滅絕。迫使莫斯科急促做出最後讓步的是一則關鍵情報:甘迺迪即將發表電視演說,很有可能是要宣布進攻古巴。但事實上,電視只是要重播甘迺迪舊的演說畫面而已,卻讓莫斯科亂了陣腳;多年後,美國前國防部長「扶著桌子穩住身體」一身冷汗在會議中聽到蘇聯軍官親口證實,當時蘇聯在古巴的駐軍數量是美軍所評估的四倍更多,還部署了美軍一無所知的大量戰術型核武。美蘇兩軍賴以決策的情報基礎,其中的誤會還挺大的!
赫魯雪夫與甘迺迪政治聲譽的黃金交叉點:十三天的外交手段與心理戰
古巴危機前,赫魯雪夫覺得甘迺迪軟弱可欺,跟美國前總統艾森豪一樣瞧不起他,卻在古巴危機的對峙中輸了氣勢與局勢。過去對古巴危機的敘述,也總認為是甘迺迪拒絕妥協,做出正確判斷,進而迫使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讓步。但實際情況中,真的是甘迺迪強勢主導全局嗎?從互撤飛彈的祕密協議可以看出,甘迺迪與赫魯雪夫只是瘋狂地想著如何討好對方,因為他們都非常害怕核戰爆發!最終,危機落幕,甘迺迪贏得聲譽。
如何避免發生「人類的最後一場戰爭」
彷彿電影情節般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的古巴飛彈危機歷史,我們是否已經雲過風輕,置身事外?1962年,好不容易捱過古巴飛彈危機,美蘇開始致力於限制核子軍備,捨棄軍備競賽與核邊緣政策;2019年美蘇兩大核子強權退出了最後一個限制核武的條約,世界再次退回到古巴飛彈危機前不對核武設限的滅亡邊緣……如果發動核戰等於人類終結,那為何人類堅持要擁有核子武器?作者認為是該回首這段「擁核自重」的歷史了。
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的创作者
· · · · · ·
-
沙希利·浦洛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烏克蘭人,小學至大學初期在烏克蘭接受教育。蘇聯解體後於1996年前往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烏克蘭研究中心研究,2007年轉入哈佛大學歷史學系,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的主任至今。
其研究領域涵蓋烏克蘭、東歐和冷戰。著有《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雄心五百年史》《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等書,著作被翻譯為烏克蘭文、俄文、白俄羅斯文、簡體中文、愛沙尼亞文、波蘭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西班牙文等多種文字。且屢次獲獎,其中2014年在紐約出版的《最後的帝國:蘇聯的末日》一書獲得:「普希金之家俄羅斯圖書獎」、「萊昂內爾‧格爾伯圖書獎」。2018年出版的《車諾比:悲劇的歷史》獲得巴美列.捷福獎(最佳英語紀實寫作獎)。本人也分別於2015年與2018年獲得烏克蘭研究貢獻肯定「安東諾維奇獎」與藝術最高榮譽「謝甫琴科國家獎」。
目录 · · · · · ·
導讀 古巴飛彈危機 張國城
導讀 匯聚恐懼情緒與眾多能動者的古巴危機 莊德仁
序
序幕
第一部 死對頭
第一章 新手
第二章 謀略大師
第二部 紅色賭局
第三章 共產主義的凱旋
第四章 火箭人
第五章 核子化
第六章 阿納德爾行動
第七章 公海
第三部 決策的痛苦
第八章 柏林囚徒
第九章 催促
第十章 蜜月
第十一章 剷除它們
第十二章 隔離檢查
第四部 見真章時刻
第十三章 莫斯科的夜晚
第十四章 在黑暗中眨眼
第十五章 木刀
第十六章 美國人來了
第五部 黑色星期六
第十七章 土耳其泥潭
第十八章 失控
第十九章 「目標已摧毀!」
第二十章 祕密會合點
第二十一章 百慕達三角
第六部 從死裡復活
第二十二章 星期日恐懼症
第二十三章 贏家與輸家
第二十四章 憤怒
第七部 塵埃落定
第二十五章 不可能的任務
第二十六章 回到路障
第二十七章 感恩節
後記
致謝
注釋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没有哪位国家领袖比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更关切约翰·肯尼迪如何处理此次猪湾事件,更希望从中获得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 赫鲁晓夫身材矮胖,为人大胆,精力充沛,喜欢虚张声势和夸张表演,与肯尼迪这位年轻美国总统的形象迥然不同。赫鲁晓夫出身贫寒,来自社会底层,无论在家庭教养、职业轨迹还是政治意识形态上,都与肯尼迪截然相反。如果说肯尼迪的雄心壮志源于他不想辜负父亲殷切期望的决心,那么赫鲁晓夫的雄心壮志则是受到了母亲的鼓舞,她渴望看到自己的儿子取得成功,而不要像她软弱的丈夫那样被认为是家族中的失败者。肯尼迪接受了美国最顶尖的精英教育,而赫鲁晓夫却连大学都未能读完。肯尼迪入主白宫前唯一的团队管理经验就是在二战时担任过PT-109号鱼雷艇的艇长,而赫鲁晓夫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大型项目和大批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肯尼迪从小就开始为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做准备,而赫鲁晓夫则是在60岁以后才第一次参与高层外交事务。除此之外,两人 的年龄差距也很大。1917年的俄国革命对当时23岁的赫鲁晓夫来说是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而这一年,肯尼迪才刚刚出生。1 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曾多次命令U-2侦察机秘密飞越苏联领空,赫鲁晓夫和他的幕僚们对此颇有微词。1960年7月,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年轻参议员约翰·肯尼迪获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也就是在此时,赫鲁晓夫和他的行政班子第一次注意到肯尼迪。当时,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是理查德·尼克松。1959年,尼克松曾以美国副总统的身份出访苏联,其间与赫鲁晓夫有过交锋①。在苏联高层看来,相较于尼克松,肯尼迪似乎没有那么强硬,也似乎更容易被赫鲁晓夫的诡计和恐吓所影响。比如,肯尼迪认为在导弹实力方面,美国要落后于苏联,他的这个想法一方面是受到了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被赫鲁晓夫的炫耀与鼓吹迷惑了。而艾森豪威尔派出的U-2侦察机则有可能查实其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博弈高手 -
息后,立即命令古巴军机(包括洛克希德T-33战斗机和B-26轰炸机)投入战斗一这些飞机都逃过了两天前的空袭。 中情局提供给“2506”旅用于空中支援的飞机仅有6架,而古巴仍能使用的军机数量却远超于此,这导致“2506”旅很快便失去了制空权。不仅如此,他们的2艘负责运送燃料、弹药和药品的补给舰 一“休斯敦号”(Houston)和“里约·埃斯康迪多号”(RioEscondido)也在战斗中遭到重创。雪上加霜的是,中情局侦察员将海滩附近的珊瑚礁误认为海藻,致使其余几艘运输船无法靠近海滩,士兵们不得不划船登陆,在汹涌的海浪中损失了大量武器和弹药,仅存的一些也都被浸湿,大都无法使用。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和补给,当卡斯特罗派出的增援部队到达猪湾时,“2506”旅在兵力和武器上都处于劣势。古巴的增援部队有2万多人,由警察、士兵和民兵组成,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还有苏制T-34坦克的掩护。” 中情局请求肯尼迪授权投入美军战机支援“2506”旅,但遭到了拒绝。国务卿迪安·腊斯克非常恼火,因为中情局隐瞒了在迈阿密降落的所谓古巴军机的相关信息,让阿德莱·史蒂文森成了向全世界撒谎的小丑。于是,除了允许先前已到达古巴的飞机执行空袭任务外,腊斯克决意否决中情局提出的其他所有空袭方案。4月16日晚9时过后,腊斯克与肯尼迪通了电话,肯尼迪也同意他的想法。肯尼迪表示他从未授权美军参与空袭行动,并下令取消了中情局已经计划好的其他空袭方案。中情局不得不接受总统的命令,但是,当4月17日凌晨美军开始登陆时,中情局的查尔斯·卡贝尔(Charles Cabell)将军致电腊斯克,希望他和总统再斟酌一下。但是命令并未更改:人侵,可以;空中支援,不可以。“2506”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棋逢敌手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的人也喜欢 · · · · · ·
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4 条 )

人类和核武器,究竟谁能消灭谁?

这本“蠢核”把我笑喷!

愚蠢的不是核弹,而是人类

古巴导弹危机很像是一战前的山雨欲来

谁愚蠢?是核弹还是人?

恐怖平衡:历史拐了个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电影《惊爆十三天》,肯尼迪在短短13天内成功处理了古巴导弹危机,突出了从肯尼迪到潜艇战士的美国人,但也照顾到了赫鲁晓夫等苏联人的面子。 电影中这段13天的历史,用艺术手法再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时刻,那是一段被岁月深深掩埋的... (展开)
冒险的赫鲁晓夫和决心勇敢的肯尼迪差点毁灭了世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转载自嘉陵桥渡,作者郑渝川hiecy 原文链接: 冒险的赫鲁晓夫和决心勇敢的肯尼迪差点毁灭了世界 1992年1月9日,分别来自美国、古巴和(前)苏联的与会者,包括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内的一众嘉宾,出席了古巴导弹危机30周年的专... (展开)
相比核污染事故,核武器的威力要大得多

在危机面前,你不能指望每一个决策都是理性的|活动回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浦洛基作品集西安场活动回顾 嘉宾|忻怿张琦 整理|陈欣媛 原文链接: 在危机面前,你不能指望每一个决策都是理性的|活动回顾 从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对峙,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悲剧性后果,核危机与核事故一直是冷战时期的核心话题,深刻影响着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命运。 为... (展开)> 更多书评 8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8.7分 440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21)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Allen Lane (202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不确定性与风险管理数字化----数字化目标 (小毛叔)
- 国际战略 (小毛叔)
- 书单|【新書過眼錄·台灣】2023 (普照)
- 书单|台 翻译 (如峻峰)
- 梁永安 台译 (jamesga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nearly 2024-03-09 00:58:32 云南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的灵长类,都不可救药地迷恋着支配和统治。大大小小的利益冲突,里里外外的支配关系,竞争或合作,问题与策略,文的,武的,狮吼功、打太极,在本书中借着“火云邪神”这种终极大杀器上演,土而奇化险为以夷制夷,内外交险象环绝处逢生,作者将这个故事比喻为《愚政进行曲》。但这种具有非对称性因素的鹰—鸽博弈进行曲,基于各家资源控制潜力的不对称、相对成本收益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仍然会进行下去吧...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的灵长类,都不可救药地迷恋着支配和统治。大大小小的利益冲突,里里外外的支配关系,竞争或合作,问题与策略,文的,武的,狮吼功、打太极,在本书中借着“火云邪神”这种终极大杀器上演,土而奇化险为以夷制夷,内外交险象环绝处逢生,作者将这个故事比喻为《愚政进行曲》。但这种具有非对称性因素的鹰—鸽博弈进行曲,基于各家资源控制潜力的不对称、相对成本收益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仍然会进行下去吧?对于迷恋并建立支配结构,过往互动的历史不是一个必需因素,而支配结构也未必是一种习得的关系,我以为。 据说有个“契诃夫法则”,是说:在第一幕出现的枪,在第三幕就必然会发射。愿非对称不要太非,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愿“那秤砣”别被王八吃了。 (展开)
0 有用 夕颜 2024-02-07 10:37:39 江苏
比较无聊,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博弈和磋商,更像是外交的官样文章,没有什么辛秘。苏联在核弹技术不如美国情况下,试图进行军事冒险,最终面子里子都丢了。这位亲美立场作者这次到没有丑化玉米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