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一直觉得美国和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政体,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历史的进程都是相同的,我们这发生的事件,大洋彼岸那片大地上可能也曾发生过。如果没有二战,没有发生大萧条,如果进步主义在美国彻底成功,那美国是不是也会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p.s 如果不常读政史类书籍,千万别先看前言,会让你产生本书晦涩难懂的印象,其实正文还好,挺大众读物的。
读霍夫施塔特使人明智
美国历史变迁之依赖于公众的情绪,有甚于任何其它事物。为了探明这种社会情绪的构成,以及情绪转化为改革力量的具体情境和条件,霍夫施塔特深入到普通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情感中寻求答案。美国出生于农村,美国人的心灵是由一系列“农业神话”所培育的,他们的民主传统有着很强的草根性,不信任权威。对扬基人性格影响深远的福音新教主义的道德传统,也来自乡村地区,极为强调个人责任感。当这个农业社会迅疾地向现代城市生活转型的时候,对旧日乡村生活的离愁别绪,对大规模商业联合的恐惧,对不公平和邪恶的愤怒等等,都会催生出变革社会的强烈渴望。改革主义要重建经济体和政治体的民主化,寻回某种道德感和公民的纯洁性。新政则更加务实,其目标是预防经济低潮的循环不止,重回繁荣,它更关注工程学、行政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问题,而非社会道德的提高。
霍夫施塔特虽然在讨论进步主义与改革,但他的整体用词非常克制——书中不乏有对思想理念的直接分门别类,但很大程度呈现了从早期乡村理想到平民主义到改革派的过程中,不同人描绘理想美国蓝图之间的理念承接与落差。其中,进步的理念同时也可能是陈旧的,保守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进步主义的领袖与追随者可能是束手束脚、目光狭隘、投机取巧、明哲保身的。这样的非理性因素强调与共识史学风格值得借鉴。
至今依然堪称顶级的研究
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匮乏阻碍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纪实类的叙事史作品,没想到却是一本思想史。霍夫施塔特的功力不用怀疑,书的质量也很高,但对于一位不太了解1890-1940年美国历史的读者而言,书里提出的诸多改革思想流派就显得有点抽象了。我很努力地去理解农业神话、平民主义、进步派和新政等历史概念,但在缺乏历史事实对照的基础下我很难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体验,只能浅尝辄止地去吸纳其表面含义。不过从这段思想史中我似乎也能窥见当下我们国家的境遇,对社会道德观念的争论、对大型垄断企业好坏的辨析、对经济危机和复苏路径的探讨。“历史不会有严格的重复”,但一百年前的经验仍能够为我们的改革之路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警示。
经典,易读
没有理由不给五星的一集。霍夫施塔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其地位革命,共识史观的重要文本。译者笔锋流畅灵动,将霍氏英语中特有的巧思和讽刺展现得较好
读了很久,终于读完了,资料很详实。政治、经济、国家整体的转变。
四星半,美国20世纪初政治文化研究别开生面的著作,运用的材料涵盖宣传标语口号演讲小说等多个方面,对美国“尚农主义”的文化传统有非常深入而独到的观察!
经典 霍夫施塔特的治史技艺太高级了 翻译得很认真,很细致
译者很用心
非常适合当前阶段阅读
太史公曰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新钱老钱,浪里个浪。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 不仅是多读不厌,而且其散发的文学性触角直指时代和人心。霍夫斯塔特首先是一名伟大的作家 其次才是伟大的历史学家
美国二十世纪初平民主义和进步主义,可读性一般。
2024年NO.2 对于美国的历史,我们往往对几个大的节点比较熟悉,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或者二战后等等。没翻开书之前以为这也会是一本类似于《光荣与梦想》那样带有编年体性质的对于一段时期内社会变迁的全景的白描式书写,没想到却是比前者要更严肃的偏向学术性的著作,这让阅读本书不算太容易。 大量的总结性和偏理论的阐述,却也不能完全遮掩描述事件本身的文字带给读者的新鲜感与幽默感。也许难度也来自对1860-1940这段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初最后的岁月的陌生,而有时候作者默认读者是熟悉的。
赞
运动参与者关于自身所作所为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我们更大的历史洪流中又占据何种位置。 【移民研究不充分,需要再补充阅读】
智识和洞察力之敏锐盖过了笔杆后的一点点“爹味”
> 改革年代
17 有用 明朗之夏 2023-12-19 22:12:02 湖南
一直觉得美国和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政体,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历史的进程都是相同的,我们这发生的事件,大洋彼岸那片大地上可能也曾发生过。如果没有二战,没有发生大萧条,如果进步主义在美国彻底成功,那美国是不是也会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p.s 如果不常读政史类书籍,千万别先看前言,会让你产生本书晦涩难懂的印象,其实正文还好,挺大众读物的。
8 有用 蛋丁 2024-05-26 11:44:21 北京
读霍夫施塔特使人明智
5 有用 狄狄 2024-08-12 08:46:04 云南
美国历史变迁之依赖于公众的情绪,有甚于任何其它事物。为了探明这种社会情绪的构成,以及情绪转化为改革力量的具体情境和条件,霍夫施塔特深入到普通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情感中寻求答案。美国出生于农村,美国人的心灵是由一系列“农业神话”所培育的,他们的民主传统有着很强的草根性,不信任权威。对扬基人性格影响深远的福音新教主义的道德传统,也来自乡村地区,极为强调个人责任感。当这个农业社会迅疾地向现代城市生活转型的时候,对旧日乡村生活的离愁别绪,对大规模商业联合的恐惧,对不公平和邪恶的愤怒等等,都会催生出变革社会的强烈渴望。改革主义要重建经济体和政治体的民主化,寻回某种道德感和公民的纯洁性。新政则更加务实,其目标是预防经济低潮的循环不止,重回繁荣,它更关注工程学、行政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问题,而非社会道德的提高。
3 有用 春日 2024-10-01 14:47:54 吉林
霍夫施塔特虽然在讨论进步主义与改革,但他的整体用词非常克制——书中不乏有对思想理念的直接分门别类,但很大程度呈现了从早期乡村理想到平民主义到改革派的过程中,不同人描绘理想美国蓝图之间的理念承接与落差。其中,进步的理念同时也可能是陈旧的,保守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进步主义的领袖与追随者可能是束手束脚、目光狭隘、投机取巧、明哲保身的。这样的非理性因素强调与共识史学风格值得借鉴。
3 有用 石枫 2024-04-25 13:58:13 北京
至今依然堪称顶级的研究
1 有用 尤大木 2025-05-03 15:32:25 重庆
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匮乏阻碍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纪实类的叙事史作品,没想到却是一本思想史。霍夫施塔特的功力不用怀疑,书的质量也很高,但对于一位不太了解1890-1940年美国历史的读者而言,书里提出的诸多改革思想流派就显得有点抽象了。我很努力地去理解农业神话、平民主义、进步派和新政等历史概念,但在缺乏历史事实对照的基础下我很难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体验,只能浅尝辄止地去吸纳其表面含义。不过从这段思想史中我似乎也能窥见当下我们国家的境遇,对社会道德观念的争论、对大型垄断企业好坏的辨析、对经济危机和复苏路径的探讨。“历史不会有严格的重复”,但一百年前的经验仍能够为我们的改革之路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警示。
1 有用 TOMOKO 2024-06-02 22:02:06 浙江
经典,易读
1 有用 secret01 2024-06-18 08:04:59 吉林
没有理由不给五星的一集。霍夫施塔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其地位革命,共识史观的重要文本。译者笔锋流畅灵动,将霍氏英语中特有的巧思和讽刺展现得较好
1 有用 斑点紫罗兰 2024-05-09 13:34:10 辽宁
读了很久,终于读完了,资料很详实。政治、经济、国家整体的转变。
3 有用 猫猫神 2023-11-16 16:30:47 四川
四星半,美国20世纪初政治文化研究别开生面的著作,运用的材料涵盖宣传标语口号演讲小说等多个方面,对美国“尚农主义”的文化传统有非常深入而独到的观察!
9 有用 C.Y. 2023-11-13 21:42:11 四川
经典 霍夫施塔特的治史技艺太高级了 翻译得很认真,很细致
3 有用 一则伪书 2023-11-23 15:20:23 四川
译者很用心
0 有用 那道二三 2024-01-20 15:27:25 山东
非常适合当前阶段阅读
0 有用 徐涛 2024-03-14 23:43:04 广东
太史公曰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新钱老钱,浪里个浪。
0 有用 Cooltree 2024-01-26 19:22:49 上海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 不仅是多读不厌,而且其散发的文学性触角直指时代和人心。霍夫斯塔特首先是一名伟大的作家 其次才是伟大的历史学家
0 有用 陈钢 2024-03-07 16:20:09 浙江
美国二十世纪初平民主义和进步主义,可读性一般。
1 有用 重金属海王星 2024-01-08 14:06:24 山西
2024年NO.2 对于美国的历史,我们往往对几个大的节点比较熟悉,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或者二战后等等。没翻开书之前以为这也会是一本类似于《光荣与梦想》那样带有编年体性质的对于一段时期内社会变迁的全景的白描式书写,没想到却是比前者要更严肃的偏向学术性的著作,这让阅读本书不算太容易。 大量的总结性和偏理论的阐述,却也不能完全遮掩描述事件本身的文字带给读者的新鲜感与幽默感。也许难度也来自对1860-1940这段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初最后的岁月的陌生,而有时候作者默认读者是熟悉的。
0 有用 傫傫兮 2024-09-06 23:10:03 上海
赞
0 有用 momo 2024-09-29 14:28:05 吉林
运动参与者关于自身所作所为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我们更大的历史洪流中又占据何种位置。 【移民研究不充分,需要再补充阅读】
0 有用 免葱 2024-10-26 23:34:32 上海
智识和洞察力之敏锐盖过了笔杆后的一点点“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