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芥末墩儿”,亦称“芥末白菜”。别看它不起眼,若论解腻开胃,必以此为第一,号称首席素菜,其受欢迎的程度,恐居“素什锦”之上。
食芥末墩迎新春
文丨朱振藩
北京人过年时,餐桌上的素菜,有一道最热门,那就是“芥末墩”,俗名“芥末墩儿”,亦称“芥末白菜”。别看它不起眼,若论解腻开胃,必以此为第一,号称首席素菜,其受欢迎的程度,恐居“素什锦”之上。
早年在北京时,一到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此菜。起先是挑选紧密结实的青口大白菜,除去老菜叶,只取中段或菜心,切成一寸厚、一寸多粗的圆墩状,用马兰草或钱串把它拴紧,烧锅开水略焯,个个半生不熟,其时间不能长,否则无脆劲儿。
接着将焯好的菜墩儿,趁热装进小瓷坛中,逐一码整齐了,码一层菜墩儿,涂抹一层芥末糊和白糖,直到摆满三分之二坛,然后掠去水中浮沫,略凉即倒进坛里,迅即封严瓷坛盖子,为了密不透风,外面裹以被子,放在暖和所在,让芥末的辣味,可以充分发透。过了两三天再打开,也就是吃年夜饭时,芥末的辣味,就直接冲鼻。而在享用之际,把一个个牙黄色的小墩儿,整齐地放在盘里,吃货崔岱远认为,“点上米醋和香油。吃一口,甜酸清脆,开窍通气,痛快!”另,食家周绍良在《馂余杂记》中写道:“这‘芥末墩’吃时,有一股冲气直达鼻腔,有时连眼泪都被呛出,但人们仍然都喜欢它,大家认为吃了它,感到头脑清爽,好像吃了一帖清凉散。”

我在金门服兵役时,队上主膳食的弟兄,乃当时位于台北西门町“致美楼”的主厨,他名叫胡玉文,年纪轻轻,刀火功高,手艺了得。“致美楼”是个北方馆子,从老师傅那边,他习得全挂子本事。在部队吃年夜饭围炉的当儿,桌上必备有此菜,我一吃就喜欢上了,连吃它个三五天,一样能乐在其中。或许过年时,天天都加菜,大吃大喝后,食此清爽菜,能重启味蕾,既开胃生津,又全身带劲,再大开吃戒。
不过,胡厨所制作的,只是简易法子。先去白菜老叶,只取大白菜心,切寸许厚小段,用草绳拴紧后,放在锅里一焯,取出时还带汁,把它放置盘中,撒上调匀的芥末粉和白糖,金门的冬天冷,很快即能凉透,芥末糊和白糖,已被充分吸收,马上就完成了。不像古早方法,又要放瓷坛中,还要搁上几天。它比起正统的做法,效果可能差些,但那一股冲气,照样引人馋涎。

我和玉文私交甚笃,退伍之后,常去“致美楼”打牙祭。有次在过年前,他赠我一瓷坛,里面的玩意儿,就是“芥末墩儿”,直吃得眉开眼笑,绝对是过个好年。可惜他婚后就去美国得克萨斯州发展,从此断了音讯,而今回想起来,犹有淡淡哀愁。
顶级厨娘黄媛珊,是位主中馈高手,在她近半世纪前出版的《媛珊食谱》中,便有“芥末白菜”。刀工须细腻,在下刀时,刀要斜着,菜才会薄,可以进味。然而,她的调味料内,没有白糖,却用盐和酱油。再用香而不酸的镇江醋,与盐及酱油一起调味,搅匀和后,把锅盖盖上,焖一会,候凉了,即可留着做凉盆。这种做法挺特别,我当然没有吃过,但其能“解腻开胃”,想必异曲而同工。
本文选自《素说新语》
朱振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