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哪里来 短评

热门 最新
  • 56 am964 2024-03-20 21:21:55 辽宁

    西化的意识形态和落后的社会形态共同作用于一个有才而非天才的普通出身之人,我没法在文字里看到思考和关于现实描述的对称。 比谁都敏感,忧虑,也比谁都凉薄,麻木。不甘心。 在不合乎场景的比喻和专有名词里,游离出情节的哲学归纳里,让人脱戏。

  • 36 易大米 2024-04-01 22:30:41 海南

    过于自恋了 甚至称不上“小说” 所有主角都是作者表达观点和情绪的工具

  • 34 eill 2024-02-26 16:31:56 重庆

    鲜有一个比喻或修辞出人意料,倒是很多描写直白得无聊。文字很平庸,陈词滥调,阅读过程几乎没有文字陌生化而引发的任何停顿和阻碍,流水账式写作,很多定语的使用能一眼看出人物的全部所思所想,不再有其,文字与表述之间没有多余的空间,仅有的细缝塞着满腹牢骚。第一个故事很肤浅和陈旧的,教育问题非常复杂,作者这一代人绝对是享受到了教育红利的,教育也绝对是作者这一代人上升的有效途径,“死读书”有时候只是神话。当然如果只是观点不同意,并没什么大不了,但作者的文字真的太没有说服力了,没有将“死读书”的形象写得让我信服。“在上海找不着工作”这中间有一大片缝隙没有去叙述,用一系列概念(哲学系毕业、只擅长读书)一笔带过,这一点确实很反文学。

  • 68 远子 2024-02-21 09:45:26 重庆

    写完这本书后,我又觉得自己之前的小说可以一笔勾销了。虽然离我心目中的理想作品还很远,但我自认为这是我迄今为止写下的最好的小说。借用波拉尼奥的一句话,我希望读者“买它,借它,甚至偷它——但请读它”。

  • 42 椎名果园 2024-02-07 20:42:15 上海

    语言是无病呻吟的 情节是烂俗的or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不好意思辱新浪潮了) 到底是谁高中毕业这么多年了还在写高考的啊😅你是不是中学生作文写多了啊😅

  • 11 单字一兔 2024-04-24 14:30:11 湖南

    04.24.23 可以指责他有自视甚高的斧凿,可以蔑视他套用哲学的桥段,甚至可以辱骂他滥用敏感的感官,但真有必要以一种专业读者的清高、一种互联网形象的表演扣去几颗星吗?并不,只因我也清楚,那种在大陆哲学系生存的多重精神分裂、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跳跃只能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需要那样冗长的铺陈、刻意的致敬方才能说真诚。 啊,墓志铭。

  • 9 peterandwolf 2024-03-27 19:44:31 山东

    那些文学的常识、哲学的经典理论,被作者吸收后,以一种更为直白浅显的书写,在令人熟悉的县乡背景下表达出来。

  • 10 自我光合作用 2024-03-31 00:10:21 北京

    但凡有过在农村小镇生活成长的经历,而精神上已是异乡人的人,看这几个故事都会有共鸣。 作者像是给所有人物都做了一场大型精神分析,批判与宽恕并存。 始终觉得,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

  • 6 丹阳 2024-05-22 15:36:29 北京

    写作是降维的事,给聪明人干的,他不行。宝珀不欠他一块表,那年就算不给黄昱宁,也不会给他。这故事就值两星,另一星给他那个金句“大城市的人天生没有乡愁”。他这个态度没法让人共情,来了城市不试图融入城市,还怪城市不要他。回家乡就做个当乡绅的春秋大梦。有没有人告诉他,学哲学的本科生当不了县中老师,十五年前我老人家毕业的时候,县中就要硕士了。

  • 6 malingcat 2024-05-28 00:17:55 上海

    似乎,出也出得来,回也回得去。其实,出也出不来,回也回不去。卡在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小镇做题家们”,确切说是湖北黄安这个地方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如何看待城乡差距,如何身心交困。四篇里的三篇都结尾于“在路上”,戛然而止,是一种前途不明的隐喻。作者抛弃了一切文学技巧和浪漫伪饰,用严肃而传统的笔调写作,让我恍然想起旧俄时代的小说,那种向内深掘的、直面真实的文学,凝重。最喜欢《有福之人》,“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县中高三学生的口号,既愚蠢又真诚,唤起一连串记忆。而每所重点中学里,都有一个或数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的老师吧?

  • 26 滞销书选题仙人 2024-02-18 10:00:39 北京

    和邓安庆孙一圣一样的问题,这些小镇青年阅读文学大多是在高中阶段,但出版作品却都在三十多岁,沉淀时间不太够,内功没有修炼到家,而又太勤奋了,这点太致命了。

  • 80 铅华淡淡 2024-01-26 08:25:52 湖南

    仿佛在看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虽然远子的哲学与阅读背景不至于让批判理论从一开始就走偏,但较为折磨的地方在于,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像作者一样对理论本身抱有天然的欢迎态度。读者面对一个个哲学概念与征引时,其实更希望通过不同人物的性格、矛盾与行动去感受,而非作者沉浸式的自说自话。这样一种强烈的“诉说欲望”使得其实远子笔下所有角色说的话都是主角借着自己口说出来的,所有的句子都是一个味道。结果故事里的所有人都在批判,要么迷惘其中,要么看破不点破,要么干脆被化约为一个被蒙昧的“幸福之人”。我赞赏作者批判的勇气,却也时常恐惧于这样的精英取向

  • 7 阿橘 2024-03-08 18:32:34 江西

    读完了。对这样一个真诚的人很难说什么刻薄的话,但还是,不好。甚至在我读来,这不仅不是一笔勾销,还加深了

  • 5 Sarteeee 2024-05-24 19:01:53 四川

    比较失望,远子的小说永远是一个套路:脑袋一热、读哲学、徘徊在温饱线、写不出小说、愤然回乡、一无所事…文学可以弥补生活本身的单薄,但在远子的短篇里我只看到无尽的空洞。人物被困在由自我构造的思想里,和真实的生活遥遥相望,却想给人一种,“你看!这就是时代的重压”的即视感,想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错觉。总而言之,如此重复单调的情景描写,撑不起作者想要描述当代青年困顿的野心。我想我是不愿意和远子做朋友的(虽然豆瓣关注了很久),因为和他一闪即逝的接触,都可能成为其小说里不加修饰的素材。

  • 5 光谱仪 2024-04-08 23:24:01 浙江

    迷茫失败的回乡青年,因为心性的半成熟而痛苦煎熬着,没有出路的寻找过后你不知道他们的结局到底怎么样了……你没办法给出一个答案、做出一个猜测,好像死了的就这样死了,活着的也没有变得更好更幸运

  • 4 维涅尔 2024-05-24 23:49:06 北京

    非常善于分裂出另一个更加自负的自己,长篇大论,吐出呕吐物一样的思想或者故事。托尔斯泰式的心态,像卡夫卡那样,村上春树,这种列举不仅没有文化而且让人怀疑对他们的真正了解。我觉得写失败者,写当代生活的失败者,是不能够写出怨气的,至少不能只有怨气,反而需要更深的察觉。继续写吧,越写越好了,出书的话也许还会买的。

  • 5 宇宙风 2024-05-05 17:25:43 云南

    语言差了点,思想也还可以提高不少。远子上一部小说集有的缺点这一部仍然有,但这次解剖和展示得,要透彻不少、沉重不少,作家就应该去描述不忍深思的东西,像揭露光滑皮肤下的隐秘伤口,而不是像上一部小说集那样只是tag似的拼贴。远子一直在进步,那种“世界上最难唱的悲歌”一样的困境,需要被证人说出,远子就是这样的证人之一。五星支持。

  • 13 江凌 2024-02-22 09:16:07 云南

    其实在正式上市之前就读完了,当时编辑baiya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很好,但是把《有福之人》放在第一篇是有风险的,这篇对很多读者来讲是一种“反文学”的挑战,容易带来先入为主的观感,反而中间两篇会更稳妥。我是从卖书人的角度来看的。但是baiya和远子都觉得《有福之人》应该放在前面,因为这篇才是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凸显之处,这是写书人和做书人的坚持。要有更多的坚持,才有更多的光进入。

  • 5 周行陆 2024-04-03 21:00:54 浙江

    “与当下的历史发生关系,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故事里的每一个厌倦生活却又不得不活的人都是远子,也都是我。

  • 4 华夫 2024-04-24 18:12:15 山东

    阅读过程中,一边为远子老师知己般懂我而感到欣喜,一边感慨终于又有中国作家能摆脱《红楼梦》式叙事的桎梏了……一句话中牵扯好几个人,大段大段描写群人动作的段落……看起来真的让人头晕眼花。本书的叙述方式很清纯,自我剖析与叙事并行,看起来不会很累,且饱含美感(类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最主要的是,远子老师真的懂我,知道我们为何忧郁,很多心中一直在想却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话在本书终于有了宣泄的出口,这要比那些只知道斥责责备的教条好得多!会看远子老师其他作品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