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文学周

2024年8月14日晚,《魂与结》《情感时代》新书分享会于思南文学之家举行。美国当代著名诗人、2019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弗罗斯特·甘德,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连聘教授金雯进行对谈。任远担任现场翻译。
甘德新作《魂与结》由《莫哈韦沙漠之魂》与摄影集《结》两个部分组成。而金雯的十年磨一剑之作《情感时代》自从1月份出版以来多次加印,影响广泛。
活动伊始,甘德对于其新书的创作背景做出介绍。陪伴其三十余年的妻子溘然长辞,甘德意识到亡妻已成为自己生命之中不可剥离的内在组成部分,正如他热衷书写的地衣——本为细菌或真菌,在与其他物质结合后产生全新的自我形态。此外,在与续弦重走莫哈韦沙漠之时,加利福尼亚的巨大裂谷也带给甘德一种快乐与悲伤的撕裂感,一种引喻性的灵魂联系。《结》则是摄影师杰克·谢尔的作品,以裸体与黑布的搏斗,展现出人与死亡的斗争。

随后,甘德与金雯分别以中文与英语朗诵《魂与结》中诗歌。金雯提出,诗歌在连贯的场景描写中运用突兀、跳跃的壁画意象制造出断裂感,并邀请甘德深入诠释诗歌细节。甘德表示,古希腊壁画出土之瞬光彩夺目,一个小时之内便黯然失色,这与人类的幸福有其相似之处。比起两点一线的线性叙述,他更愿展现生活中未曾为意识所捕捉到的体验和感受。金雯随即提出,既然已知当下的幸福必将褪色,我们是否还能活在当下。甘德强调,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感知并不是体验生活的唯一方式。正如威廉·巴特勒所说,过去从未结束,它甚至从未过去。
此后,金雯谈到,语言是否制造了一种错觉,又或是指引人类通向自我与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真相。甘德表示,所有的现实都是经由中介,语言构建的纯净性值得怀疑。金雯以此为方向深入总结,物质世界速朽,已逝的事物再不复生,因而纯粹的呈现不可能达成,而语言能够在最大限度下使其成为一种可能。同时,金雯借此进一步展开探讨。她提出,自身存在并非最高的现实,即使是情感也需要通过语言中介,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构一致。甘德也表示,这正是当下诗歌尤为重要的原因。语言被空前地降格,感觉却不断扩容,而诗歌成为细致、隐晦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时代》中关于17、18世纪西方社会的西方情感理论萌芽和新型的文学形式的研究,也正是诗歌和当代情感文化两者关系的探讨。

关于诗歌的文化功能,两位嘉宾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甘德认为,诗歌一次只能改变一个人,但其背后是一纵影响链条,对此金雯表示了认同。她提出,诗歌并非是一种宏大的方式,却真正能够做到一些改变。诗歌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情感,丰富个体维度,最终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共鸣。
对谈会最后,两位嘉宾以及现场观众对于诗歌的翻译问题进行互动问答。金雯提出,诗歌中大量的创造性产生的语言陌生感,在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之后,往往会产生变形。作为诗人与译者,甘德也表示,翻译的确是一个比较错误的系统。但他笑称:“如果没有翻译,各国之间的文学难以对流,我的生命就会缺失很多。”在热烈的气氛中活动圆满落幕。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