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一部罗马式的复仇悲剧,主要讲述罗马将军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征战哥特、俘虏女王塔摩拉后,泰特斯的长子杀死塔摩拉的长子为其战死的兄弟们报仇。泰特斯受到人民爱戴,拥其为王,但他将王位让给了前皇子萨特尼纳斯。萨特尼纳斯登上王位之后,却立战俘哥特女王塔摩拉为皇后。塔摩拉为报杀子之仇,和其两个儿子,向泰特斯及其家人进行复仇,最后,由泰特斯向塔摩拉一家人发起了更为激烈的复仇……形象地反映了宗法生活体制在个人主义冲击下分崩离析的情景。该剧作情节安排充满了戏剧性,高潮选起,故事经常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演出时造成强烈的戏剧舞台效果。《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虽是对同时代上演的复仇悲剧的模仿之作,艺术上较为粗糙,却是伊丽莎白时代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是莎士比亚所作最早的悲剧,是阅读莎士比亚悲剧的一出很好的入门戏,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具有...
(展开全部)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一部罗马式的复仇悲剧,主要讲述罗马将军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征战哥特、俘虏女王塔摩拉后,泰特斯的长子杀死塔摩拉的长子为其战死的兄弟们报仇。泰特斯受到人民爱戴,拥其为王,但他将王位让给了前皇子萨特尼纳斯。萨特尼纳斯登上王位之后,却立战俘哥特女王塔摩拉为皇后。塔摩拉为报杀子之仇,和其两个儿子,向泰特斯及其家人进行复仇,最后,由泰特斯向塔摩拉一家人发起了更为激烈的复仇……形象地反映了宗法生活体制在个人主义冲击下分崩离析的情景。该剧作情节安排充满了戏剧性,高潮选起,故事经常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演出时造成强烈的戏剧舞台效果。《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虽是对同时代上演的复仇悲剧的模仿之作,艺术上较为粗糙,却是伊丽莎白时代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是莎士比亚所作最早的悲剧,是阅读莎士比亚悲剧的一出很好的入门戏,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出版价值。
时隔四年半的再次重读。上一次读的是韩志华译的皇家莎士比亚版,底本是第一四开本。这次的傅光明译本则是第一四开本与第一对开本的合并本,主要差异就是皇莎本将杀蝇宴作为附录收入,而这次的版本则直接将杀蝇宴编入正文。对我个人来说,这出剧之所以是我心中甚至超越《哈姆雷特》和卡尔德龙、马洛复仇剧的第一复仇剧,正是因为有这场杀蝇宴的存在。如果没有杀蝇宴在中间平衡剧情,从头到尾的血腥复仇在中段开始就会审美疲劳,杀蝇... 时隔四年半的再次重读。上一次读的是韩志华译的皇家莎士比亚版,底本是第一四开本。这次的傅光明译本则是第一四开本与第一对开本的合并本,主要差异就是皇莎本将杀蝇宴作为附录收入,而这次的版本则直接将杀蝇宴编入正文。对我个人来说,这出剧之所以是我心中甚至超越《哈姆雷特》和卡尔德龙、马洛复仇剧的第一复仇剧,正是因为有这场杀蝇宴的存在。如果没有杀蝇宴在中间平衡剧情,从头到尾的血腥复仇在中段开始就会审美疲劳,杀蝇宴在几乎剧情正中间(第三幕第二场)的出现,既是由守转攻的过渡,也是给观众紧张情绪一次放松的机会。而亚伦这个角色上次并没有特意关注,这次却是最大惊喜,融合了奥赛罗的血统纠结和伊阿古的天生之恶,或许是莎翁剧中人性最饱满的反面角色。(评分:9.0,日期:20250116) (展开)
“面色白净之人吁求恩典,亚伦愿他自己,有像脸色一样黑的灵魂!”拉维妮娅和菲洛墨拉😿
莎士比亚争议较大的一部作品。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其艺术性和深刻意义的相对缺失(不过也确实好读),以及本作确实足够暴力和血腥。 不过这种争议也恰好成就了其在当代的阅读价值,尤其是将作品本身作为一个历史切片。 摩尔人亚伦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一方面他继承了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对异教世界建构的想象,即一种近乎符号化的无信仰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形象;但另一方面,与杀女的泰特斯相比,护子的亚伦又何尝不是一... 莎士比亚争议较大的一部作品。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其艺术性和深刻意义的相对缺失(不过也确实好读),以及本作确实足够暴力和血腥。 不过这种争议也恰好成就了其在当代的阅读价值,尤其是将作品本身作为一个历史切片。 摩尔人亚伦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一方面他继承了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对异教世界建构的想象,即一种近乎符号化的无信仰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形象;但另一方面,与杀女的泰特斯相比,护子的亚伦又何尝不是一个更为人道的标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的打破? (展开)
全篇最大亮点是摩尔人亚伦,谈吐坦诚邪恶而又幽默。戏剧的血腥和剧情让人印象深刻,但确实有点emm争议吧
> 8人读过
> 3人想读
订阅关于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𝓉𝓊𝓌ℯ𝓇𝒾 2025-01-16 01:25:22 日本
时隔四年半的再次重读。上一次读的是韩志华译的皇家莎士比亚版,底本是第一四开本。这次的傅光明译本则是第一四开本与第一对开本的合并本,主要差异就是皇莎本将杀蝇宴作为附录收入,而这次的版本则直接将杀蝇宴编入正文。对我个人来说,这出剧之所以是我心中甚至超越《哈姆雷特》和卡尔德龙、马洛复仇剧的第一复仇剧,正是因为有这场杀蝇宴的存在。如果没有杀蝇宴在中间平衡剧情,从头到尾的血腥复仇在中段开始就会审美疲劳,杀蝇... 时隔四年半的再次重读。上一次读的是韩志华译的皇家莎士比亚版,底本是第一四开本。这次的傅光明译本则是第一四开本与第一对开本的合并本,主要差异就是皇莎本将杀蝇宴作为附录收入,而这次的版本则直接将杀蝇宴编入正文。对我个人来说,这出剧之所以是我心中甚至超越《哈姆雷特》和卡尔德龙、马洛复仇剧的第一复仇剧,正是因为有这场杀蝇宴的存在。如果没有杀蝇宴在中间平衡剧情,从头到尾的血腥复仇在中段开始就会审美疲劳,杀蝇宴在几乎剧情正中间(第三幕第二场)的出现,既是由守转攻的过渡,也是给观众紧张情绪一次放松的机会。而亚伦这个角色上次并没有特意关注,这次却是最大惊喜,融合了奥赛罗的血统纠结和伊阿古的天生之恶,或许是莎翁剧中人性最饱满的反面角色。(评分:9.0,日期:20250116) (展开)
0 有用 抛瓦Meow😻 2025-03-23 19:48:37 广东
“面色白净之人吁求恩典,亚伦愿他自己,有像脸色一样黑的灵魂!”拉维妮娅和菲洛墨拉😿
0 有用 H逸凡 2024-07-07 22:25:21 吉林
莎士比亚争议较大的一部作品。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其艺术性和深刻意义的相对缺失(不过也确实好读),以及本作确实足够暴力和血腥。 不过这种争议也恰好成就了其在当代的阅读价值,尤其是将作品本身作为一个历史切片。 摩尔人亚伦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一方面他继承了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对异教世界建构的想象,即一种近乎符号化的无信仰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形象;但另一方面,与杀女的泰特斯相比,护子的亚伦又何尝不是一... 莎士比亚争议较大的一部作品。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其艺术性和深刻意义的相对缺失(不过也确实好读),以及本作确实足够暴力和血腥。 不过这种争议也恰好成就了其在当代的阅读价值,尤其是将作品本身作为一个历史切片。 摩尔人亚伦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一方面他继承了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对异教世界建构的想象,即一种近乎符号化的无信仰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形象;但另一方面,与杀女的泰特斯相比,护子的亚伦又何尝不是一个更为人道的标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的打破? (展开)
0 有用 五 2024-12-22 22:37:29 江苏
全篇最大亮点是摩尔人亚伦,谈吐坦诚邪恶而又幽默。戏剧的血腥和剧情让人印象深刻,但确实有点emm争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