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我的真文字》的原文摘录
按热度排序
按页码排序
我是4月初到的,冬天还没过,这房子冷得没法住,我和另一个男知青小任搬到孙书记家。他家只有一个大炕,所有人都睡在上面。我是客人,被安排在炕头,小任挨着我,接下去依次是老孙、老孙媳妇、大儿子、二儿子、大闺女、二闺女,炕尾是个弱智的哑巴。这地方穷,很少有外面的姑娘愿意来这里。近亲繁殖,有先天智障的人就多。这地方要我看,有点像母系社会,家庭以女性为主轴,家需要两个男人来维持,不是为别的,就是因为穷的关系。明面上是一夫一妻制,但实际上有些家庭是:一个女人除了一个丈夫外,还有另一个男人。女人管着两个男劳力的工本,这是公开的。如果哪位好心人要给光棍介绍个对象, 女主人就会在村里骂上一天:“哪个没良心的,我死了还有我女儿…”好心人被骂得实在觉得冤枉,就会出来对骂一阵。如果谁家自留地丢了个瓜什么的,也会用这招把偷瓜的找出来。 (
查看原文
)
麒麟
14赞
2023-11-03 13:05:45
—— 引自章节: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003
古元追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想想,我效仿吉元,面“星星”的王克平已经在研究法国荒诞派的手法了,差哪儿去了!克平出手就相当高,把美院的人给震傻了。美院请他们几位来座谈。那时,他们是异数的,而我们是复数的,和大多数是一样的。我和“我们”确实是相当愚味的,但愚味的经验值得往意,这是当时所有人的共同经验。多数人的经验更具普遍性和阐释性,是必须面对的,否则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时代经验的一个分子,这篇文字讲的,就是这其中一个分子的故事。发生过的都发生了,我们跑得远远的或回头调侃一番,都于事无补,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在批判与反思中,在剩下的东西中,看看有多少是有用的。这有用的部分裹着一层让人反感甚至憎恶的东西,但必须穿过这层“憎恶”,找到一点有价值的内容。这就像对待看上去庸俗的美国文化,身负崇高艺术理想的人,必须忍受这种恶俗,穿透它,才能摸到这个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除个别先知先觉者外,我们这代人思维的来源与方法的核心,是那个年代的。从环境中,从父母和周围的人在这个环境中接人待物的分寸中,我们获得了变异又不失精髓的、传统智慧的方法,并成为我们的世界观和性格的一部分。 (
查看原文
)
麒麟
14赞
2023-11-03 21:08:02
—— 引自章节: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003
前几天与董秀玉、刘禾她们聊天,谈到读严肃书的人少了。我问刘禾在国外怎样?她说在欧美什么时候都有一部分人读严肃的东西。我说,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是读图的种族,而不是线性逻辑的,不喜欢长篇大论。世界上大部分语言都属于屈折语系和黏着语系,说话一串一串的,只有汉语是单音节发音,这让中文成为一个音对位一个字的体系(其实世界上不少文字起源时是象形的,但后来都转成了拼音文字)。别小看这一点不同,这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后来的几乎所有事情。 (
查看原文
)
麒麟
11赞
2023-11-03 08:20:01
—— 引自章节:自序 一个艺术家的文字观 v
这个对视的瞬间,可以说是那时两类学画青年 一有机会获得正统训练的与在野画家之间的相互默许。我既得意于自己成为美院的学生,在崇高的画室里研习欧洲经典石膏像,又羡慕那些《青春之歌》式的“青年领袖”。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会在“革命”之余,找来石膏像画一画,也曾试着获得进入学院的机会。应该说这两条路线(觉悟和愚昧)在当时都具有积极的内容。 现在看来,我走的基本是一条愚味路线,这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关。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个个都如此。这是一个北大子弟的圈子,这些孩子老实本分情有可原,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是家里没问题的:不是走资派,就是反动学术权威,要不就是父母家人在反右时就“自绝于人民”的,有些人上一辈是地主、资本家什么的,或者就是有海外关系的“特务”。所以,我的同学中不是缺爹的就是缺妈的,或者就是姐姐成了精神病的。(在那个年代,家里老大是姐姐的,成精神病的特多,真怪了!也许是姐姐懂事早压力大的原因。)这些同学后来出国的多,我在异国街头遇到过四个老同学:纽约三个,曼彻斯特一个。这四人中,有两个是爸爸自杀的,另两个的大姐至今还在精神病院。(谢天谢地,我家人的神经基因比较健全,挺过来了。) (
查看原文
)
麒麟
10赞
2023-11-03 13:01:55
—— 引自章节: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003
有一段时间我不在纽约,喻红和刘小东住在这里。这张图就转到了喻红手里。我还记得向她交代图上的内容时,她说了好儿次:“这张图怎么这么好玩。” 7街的这个地下室很有名,来过的人不计其数,住过的人也很多。影视界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郑晓龙、冯小刚,名角姜文、王姬等都在这儿住过或是工作过。传说陈凯歌“一夜白了头”的段子就是在这儿发生的。谭盾住纽约,不必在这里留宿,但他是常客。他知道我来纽约之后,请我们去吃饭,也想一起搞点东西。他能做一手好菜,点不比他的音乐差。那天告辞后,当我和朋友回到住处,潭和当时还是女友的Jane却在门口等我们。怎么回事?原来送我们走后,他们又出来散步,遛弯到了这里,我们路上连玩带走,比他们走得慢。于是就又进来聊了一通。临走,朋友从墙上取了两件自己的作品送给谭盾,反正也要走了,他不大在乎。老栗来纽约,想请他去住的人很多,但他愿意住在这里,地下艺术的领导喜欢地下的感觉呗。喻红和刘小东的孩子就是在这儿怀上的,回北京后生了个女儿。后来见面小东说:“就是因为地下室的阴气太重,才是个女儿。”他现在一定喜欢他女儿喜欢得不得了,但那时他多少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 (
查看原文
)
麒麟
10赞
2023-11-03 21:53:16
—— 引自章节:东村7 街52 号地下室 055
中国人对纸有一种敬重与信赖,这源于这个民族对自然的敬重和对文字的信赖。 (
查看原文
)
houhr
2赞
2017-09-17 11:44:50
—— 引自第96页
我习惯性地拿出速写本和照相机,我想,我应该开始工作了。可是,相机在手里拿了一路,一张也没有拍,不是因为加德满都对我不够新鲜和刺激,而是我不知道应该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是对加德满都贫困落后的现状感兴趣?是对文化习俗的异国情调感兴趣?还是对在那个环境里出现的可口可乐这类文明商标感兴趣?都不是。因为我不习惯用一种知识分子的,或旁观者的、怜悯的眼光,我也不习惯那种从所谓文明的角度,对未改变的传统风俗大为欣赏的眼光。让一部分人永远保持一种与现代生活无关的状态,谁来付这个代价呢?此时,我不知道怎么用我的眼睛,我开始不熟悉这双眼睛。这像是一双我过去熟悉的、在中国的西方旅行者的眼睛。一双比被看者优越的、猎奇的眼睛。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深刻的身份和视点的转换和不确定的悬浮感,这是此次尼泊尔“深入生活”最深刻的体验,也是过去在中国无数次地“深入生活”都不曾有过的。 (
查看原文
)
绿盆
2019-09-06 22:06:38
—— 引自第55页
人生的核心命题是“度过”,就是如何把时间用掉的能力 (
查看原文
)
NeonGreen
1赞
2020-08-20 14:29:06
二+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美院,为了教书,“创作灵感”是怎么回事,我试着把每次创作想法出现的瞬间、环境、思维活动如实记录下来。我追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个创作想法出现,出现以后的思维又是怎样发展的。比如偶然看到某一件事物,有特殊感觉或有了创作念头,在这一瞬间,思维会极其活跃所有与“这件事物”有关的信号都会汇集过来。所有相关经验视觉的、文学的、声音的、气味的、质感的,所有的东西,包括作品的大小、材料、传统一点还是现代一点…的念头都会同时挤进来。就像一盘围棋的快进过程,迅速把每一个点填满。虽然短暂,要是用文字如实地记录下来竟会是好几页纸。而作品的结果,会把你这个人的里里外外记录在案,藏都藏不住。 (
查看原文
)
黄钺
1赞
2021-01-30 15:31:49
—— 引自章节:《烟草计划—1、2、3》
我的理解是:你这个人长期对藏在“丢画”这件事背后的那类题的兴趣与关注程度,对你构成了要命的题时,这些零碎的材料才能成为“万事俱备”。 (
查看原文
)
黄钺
1赞
2021-01-30 15:31:49
—— 引自章节:《烟草计划—1、2、3》
有时忠实的、情感的、样式的继承也许是背离精髓的。用旧的师承方式来对待前人的或某个新的成果,这是长期以来的症结所在。历史的循环好让我们把前辈的业绩梳理得更清楚,但历史的深度却在于这循环的似是而非中永远留着一个谜底,测验着人们的弱点和浅薄,以把锐敏与平庸区分出来。 (
查看原文
)
censored dump
1赞
2022-08-09 15:03:46
—— 引自章节:懂得古元
再从西方具体教学方法的弊病上来分析:他们主要的方法是强调对作品解说的能力。比如,学生必须说出所创造的形象的理由、出处,为什么?受影响的来源?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悖论:本来视觉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就是因为有些事情是语言永远不能解说的,所以才有艺术这件事。最有价值的创造,更是难于在解说中找到合适关系的。教授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嵌入艺术史的模式中,这种方式最有害的是,使学生对作品本身不负责任,而对解说的效果特别看重。受到训练和解决的不是艺术创作本身,而是为艺术辩解的能力,这让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会做一种能自圆其说的、标准的、必然是简单的现代艺术。就像我们的毕业生,都有一手娴熟的绘画技能,却不知道画什么一样。 (
查看原文
)
censored dump
1赞
2022-08-09 18:30:45
—— 引自章节: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的一封信
艺术教育留给学习者的,应该是对人的质量的提升。我曾经说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件作品细微处的体会,通过交换感受的点滴小事,使我们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使学生具备从事任何领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最终解决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水平问题。”所以我希望他们:不管将来是不是做艺术,在任何领域都应该是出色的、有创造力的。 (
查看原文
)
censored dump
1赞
2022-08-09 18:30:45
—— 引自章节: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的一封信
首先现代艺术是在杜尚设定的一盘尴尬的棋局中展开的。其发展是在西方艺术史写作方法的疲惫中进行的,同时,它又是由一部分有钱人左右的。杜尚把艺术和生活拉平了,他的革命是了不起的。但同时他又给艺术家留下一个特殊的地位:因为我是艺术家,我所有的平庸行为或惊世骇俗的举动,都是深刻无比和价值连城的。由于这个特殊地位,使有些艺术家(特别是自称搞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可以对艺术质量不负责任,用故弄玄虚的把戏取代了艺术创造。这是现代艺术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
查看原文
)
海上的卡妇卡
1赞
2024-02-11 14:24:11
—— 引自章节: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的一封信 133
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把一个东西画得像,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的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
查看原文
)
李清贫
1赞
2024-02-20 13:42:00
—— 引自章节: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003
其实,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而且,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这是人类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可出售的价值,才能形成交换链。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
查看原文
)
小马
2018-03-02 08:59:59
—— 引自第117页
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 (
查看原文
)
小马
2018-03-02 09:06:30
—— 引自第119页
由于教学的要求,必须是摸得着和可量化的东西,“技法”、“形式”容易说清楚,而艺术的核心部分却是难以量化的。所以,学院最容易陷入孤立地研究艺术形式和手法的教条中,把艺术研究局现在量化的形式、材料中,导致从根本上抓不到艺术的核心问题。 (
查看原文
)
NeonGreen
2020-08-19 14:46:10
—— 引自章节: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的一封信
学生随时获得解决方法的提示,创造力也许还会萎缩。我的第一个研究生有一次说:你的思维太强大了,让我没有思维的余地。后来他和我疏离了一段时间,却搞出了有意思的东西。 (
查看原文
)
NeonGreen
2020-08-19 14:53:09
—— 引自章节:心有灵犀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他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其实“不纯粹”才是艺术进展的真正元素,才碰到艺术创作本质的东西 (
查看原文
)
NeonGreen
2020-08-25 14:36:34
—— 引自章节:《地书》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
>
我来写笔记
>
我的真文字
作者:
徐冰
isbn:
720510498X
书名:
我的真文字
页数:
328
定价:
78.00元
出品方:
望mountain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3-11
装帧:
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