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 👀🌍📐🤹♂️ 😘
在徐冰的叙述中找到了极大的共鸣,或者说,我很容易醉心于那些对自己的志业充满了热情、好奇与虔敬的人,在天性与禀赋的指引下如此自然地踏上了脚下之路的感觉令我熟悉。我举双手同意他的艺术法则: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工作(手里的“活儿”)与现实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什么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用什么与社会交换?”继而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当下具体的处境带来了哪些具体且特别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在不屈服于权威的前提下,又是如何“屈从于普通人的信仰、习俗、愿望的”,并且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共同创作的?从这几点上来看,他的《大森林》系列完成度很高。(ps:收集911灰尘做成艺术装置的工作,令我想到张赞波在《大路》里写过他收集车祸现场人们散落的遗物装瓶的工作)。
一天时间看完了。内心很震动,对自己的事业虔诚且勤勉的人总是让人敬佩。立志于以创作为生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真诚坦率的一部书,不为盛名所累。写插队生活,因为出身不好,更要苦着自己发愤图强,很能共情。写对中国版画贴近生活的理解,以及西方版画就是西方的文人画,也是懂得历史的人才能发出的感慨。四年手工做《天书》的过程尤其鲜活,一己之力发明并刻了四千字,活字印刷,乐在其中,辛苦而不觉,那种专注的愉悦,隔着纸都感觉得到。 我以为, 1988 年徐冰《天书》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代表着对汉字最高级的解析和最深刻的对抗。2006 年的《地书》以图标的方式组织着新象形文字,是对普天同文的又一种理解。真文字和假文字,假作真时真亦假,徐冰对于汉字性质的理解在艺术家里是最深邃的,所以才被墨磊宁邀请为《中文打字机》写了序言。购于浦东美术馆,补标。
新版本太喜欢了,我之前的版本太大,这本非常有手感。徐冰的个人艺术史,是文字艺术的极致使用,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中国走向世界、再回归生活的艺术史的注脚。
读一本好书如遇一位良师。徐冰的文字真诚、踏实,有理有据。无论是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对艺术的反思,都极为深刻且具有启发性。作为一个经常看不懂当代艺术的人,读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真正“艺术”的入门方式。艺术并不是故弄玄虚的,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有才能的艺术家是对其所处时代极为敏感的,是能将其超出常人和环境的认识和思想转化成艺术语言的人。“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你面对的是‘没有内容’,所以它不干涉你,思维无边地游走,不含多余的杂念。坐在那里,空气已经很充实了,不需要任何音乐。” 这本书是讲他的艺术创作的,很诚实,很扎实。看似天马行空的表现,无一不是深植于个人经历和文化土壤之后开出的花。他带领我们去找这些根,细细解说。 我引用的这段话,深深打动我,在任何艺术门类,全神融入创造的时刻,都是这样。
因浦东美术馆的装置,了解徐冰,找来读传记,发现他的鬼打墙、英文方块字、木林森、背后的故事也毫不逊色。他是大艺术家,也是一位思考者和行动者。在这部书的下篇,他为所有读者带上一副徐冰眼镜,一一说尽藏在作品内外的话语。读的时候错以为这样的灵感仿佛我的世界也出现过,但真正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对中外世界的常年思考,以及踏实的行动,独他一份。也正因为他长久的思考着传统中国、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灵感其实并不是灵感,而是思维高塔上的日常投射。而在上篇,他讲述自己早年求学插队当知青的经历,直言自己的愚昧,非常真实。第一次走进艺术家的内心和头脑世界,原以为晦涩难懂,没想到他是沏一壶茶在跟你讲述,真诚向你剖白,那些师承、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徐冰戏称他的行文就像交代材料,但一个真的人就要这样写出真文字,佩服至极。
希望徐冰老师继续多多产出艺术作品!之前两次看过现场展览,对我这种艺术盲来说都有很多启发,看完这本书更进一步觉察出觉得他创作的好以及这个好从何而来了。作为一名创作者,懂技法、够勤奋很重要,更关键的是从不停下思考社会、文化、生活的本质问题以及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此共勉。真诚的文字,才是真文字。
知名艺术家徐冰老师个人的艺术随笔文集的又一次再版,本文集多年前曾作为活字文化策划推出的名家荟萃的“视野丛书”的作品之一、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文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大致是跟其艺术创作相关的个人经历与感悟随记,下半部分则是其造型艺术与行为艺术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自述。书名“我的真文字”很好地概括了这些文章的主题意蕴——一方面跟其最重要的艺术创作——以“假文字”为代表的《天书》相对,强调文章之于个人生命旅程的非虚构性与坦诚分享;另一方面则直指一位艺术家的本真与诚实,强调不为眼花缭乱的艺术评论与目的、形色各异的艺术阐释所蛊惑,回归艺术创作的本原与初心,即有效“度过”人生。正基于此,本书既可看作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小传,也是走进和理解徐冰艺术创作世界的一手本原文献,值得细读。
毕竟不是专业的作家,徐冰文字的质量肯定是有缺陷的,但这本书价值核心,即徐冰作为艺术家的视角,并没有很犀利。所以读完了,处于好像看到了什么观念和好像只是听了一些模糊的观点和故事之间。
做天书,说人话。
作为经常运用文字的形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这本书命名为“真文字”,意在与那些“伪文字”的艺术作品区别开来,还原文字的本意,表达自己的思想。上辑的15篇艺术随笔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踏入艺术领域的经历、写信中对于艺术的个人见解和对一些作家与作品的欣赏分析,其中有提到自己的艺术理念,“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绘画技巧等基本功只是入门,好的灵感与创意才是创作艺术品的关键,那是“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下辑的10篇则是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历程的解说与阐释,许多巧思都让人大开眼界。例如无人能读的[天书],“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还有文化融合的[英文方块字],形意结合的[文字写生]等,艺术应该是这样有趣的东西。
挺不错的,部分内容看得觉得深奥,跳过了,两头猪交*配*的作品我居然在一本关于80-90年代中国艺术的书上看到过。
打开折叠的空间
虽是旧书重版,但记录了徐冰这些年的艺术创作史。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谢谢你
“一个人在哪儿,就面对那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再版本;正常功能的字从90年代以来谈艺术的书;刘禾说欧美任何时候都有人读严肃的东西;徐冰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小时候常被关在图书馆里,触碰文字也带着敬畏,夹杂着调侃,天书像字但无法读,地书不像汉字但能读,通过不沟通、误导和混淆起作用,书法不读是看的字;本书分两部分:艺术随笔15篇按时间编排,关于作品10篇像创作体会;70年代很愚昧不开窍练基本功对新事件是旁观身份,北大子弟的圈子家庭都有问题,姐姐是老大的精神病多压力大;男女知青分住两屋如夫妻却没啥关系,高家二勤子不知道自己好看,一年四季一件衣服一条辫子;上美院前的老师是油画家李宗津,他住燕东园的老楼,家里仿佛教堂般与外界无关,鼓励徐冰多画人物肖像;狂画大卫,靳尚谊来看过后一言不发走了外面传话徐冰的大卫是最好的;喜欢米勒和古元的画,对农村就是爱
非常认同徐冰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中提出的观点。书中提到的多件作品以“文字”为核心概念或者说符号,结合问题构思创作。好的艺术家一定是具有思想性的,并能用合适的艺术语言表达。
> 我的真文字
5 有用 海上的卡妇卡 2024-02-13 17:13:13 上海
👀📖🧠🕳️🎊 👀🌍📐🤹♂️ 😘
12 有用 安提戈涅 2023-12-21 15:11:50 云南
在徐冰的叙述中找到了极大的共鸣,或者说,我很容易醉心于那些对自己的志业充满了热情、好奇与虔敬的人,在天性与禀赋的指引下如此自然地踏上了脚下之路的感觉令我熟悉。我举双手同意他的艺术法则: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工作(手里的“活儿”)与现实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什么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用什么与社会交换?”继而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当下具体的处境带来了哪些具体且特别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在不屈服于权威的前提下,又是如何“屈从于普通人的信仰、习俗、愿望的”,并且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共同创作的?从这几点上来看,他的《大森林》系列完成度很高。(ps:收集911灰尘做成艺术装置的工作,令我想到张赞波在《大路》里写过他收集车祸现场人们散落的遗物装瓶的工作)。
2 有用 老袁 2024-03-19 17:45:05 北京
一天时间看完了。内心很震动,对自己的事业虔诚且勤勉的人总是让人敬佩。立志于以创作为生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4 有用 malingcat 2024-01-31 22:59:17 上海
真诚坦率的一部书,不为盛名所累。写插队生活,因为出身不好,更要苦着自己发愤图强,很能共情。写对中国版画贴近生活的理解,以及西方版画就是西方的文人画,也是懂得历史的人才能发出的感慨。四年手工做《天书》的过程尤其鲜活,一己之力发明并刻了四千字,活字印刷,乐在其中,辛苦而不觉,那种专注的愉悦,隔着纸都感觉得到。 我以为, 1988 年徐冰《天书》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代表着对汉字最高级的解析和最深刻的对抗。2006 年的《地书》以图标的方式组织着新象形文字,是对普天同文的又一种理解。真文字和假文字,假作真时真亦假,徐冰对于汉字性质的理解在艺术家里是最深邃的,所以才被墨磊宁邀请为《中文打字机》写了序言。购于浦东美术馆,补标。
5 有用 祝羽捷 2023-12-27 10:59:59 上海
新版本太喜欢了,我之前的版本太大,这本非常有手感。徐冰的个人艺术史,是文字艺术的极致使用,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中国走向世界、再回归生活的艺术史的注脚。
2 有用 HelloAmy艾米 2024-08-26 02:26:01 广东
读一本好书如遇一位良师。徐冰的文字真诚、踏实,有理有据。无论是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对艺术的反思,都极为深刻且具有启发性。作为一个经常看不懂当代艺术的人,读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真正“艺术”的入门方式。艺术并不是故弄玄虚的,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有才能的艺术家是对其所处时代极为敏感的,是能将其超出常人和环境的认识和思想转化成艺术语言的人。“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2 有用 此情 2023-12-22 15:14:43 山东
“你面对的是‘没有内容’,所以它不干涉你,思维无边地游走,不含多余的杂念。坐在那里,空气已经很充实了,不需要任何音乐。” 这本书是讲他的艺术创作的,很诚实,很扎实。看似天马行空的表现,无一不是深植于个人经历和文化土壤之后开出的花。他带领我们去找这些根,细细解说。 我引用的这段话,深深打动我,在任何艺术门类,全神融入创造的时刻,都是这样。
1 有用 蓝色茉莉 2024-03-13 23:08:36 浙江
因浦东美术馆的装置,了解徐冰,找来读传记,发现他的鬼打墙、英文方块字、木林森、背后的故事也毫不逊色。他是大艺术家,也是一位思考者和行动者。在这部书的下篇,他为所有读者带上一副徐冰眼镜,一一说尽藏在作品内外的话语。读的时候错以为这样的灵感仿佛我的世界也出现过,但真正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对中外世界的常年思考,以及踏实的行动,独他一份。也正因为他长久的思考着传统中国、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灵感其实并不是灵感,而是思维高塔上的日常投射。而在上篇,他讲述自己早年求学插队当知青的经历,直言自己的愚昧,非常真实。第一次走进艺术家的内心和头脑世界,原以为晦涩难懂,没想到他是沏一壶茶在跟你讲述,真诚向你剖白,那些师承、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徐冰戏称他的行文就像交代材料,但一个真的人就要这样写出真文字,佩服至极。
1 有用 月知 2024-01-08 01:09:46 上海
希望徐冰老师继续多多产出艺术作品!之前两次看过现场展览,对我这种艺术盲来说都有很多启发,看完这本书更进一步觉察出觉得他创作的好以及这个好从何而来了。作为一名创作者,懂技法、够勤奋很重要,更关键的是从不停下思考社会、文化、生活的本质问题以及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此共勉。真诚的文字,才是真文字。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23-12-27 20:50:51 江苏
知名艺术家徐冰老师个人的艺术随笔文集的又一次再版,本文集多年前曾作为活字文化策划推出的名家荟萃的“视野丛书”的作品之一、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文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大致是跟其艺术创作相关的个人经历与感悟随记,下半部分则是其造型艺术与行为艺术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自述。书名“我的真文字”很好地概括了这些文章的主题意蕴——一方面跟其最重要的艺术创作——以“假文字”为代表的《天书》相对,强调文章之于个人生命旅程的非虚构性与坦诚分享;另一方面则直指一位艺术家的本真与诚实,强调不为眼花缭乱的艺术评论与目的、形色各异的艺术阐释所蛊惑,回归艺术创作的本原与初心,即有效“度过”人生。正基于此,本书既可看作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小传,也是走进和理解徐冰艺术创作世界的一手本原文献,值得细读。
1 有用 Filo 2024-06-01 20:55:00 上海
毕竟不是专业的作家,徐冰文字的质量肯定是有缺陷的,但这本书价值核心,即徐冰作为艺术家的视角,并没有很犀利。所以读完了,处于好像看到了什么观念和好像只是听了一些模糊的观点和故事之间。
1 有用 刘源源 2025-01-30 13:14:15 江苏
做天书,说人话。
1 有用 Cage 2024-05-21 15:53:36 安徽
作为经常运用文字的形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这本书命名为“真文字”,意在与那些“伪文字”的艺术作品区别开来,还原文字的本意,表达自己的思想。上辑的15篇艺术随笔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踏入艺术领域的经历、写信中对于艺术的个人见解和对一些作家与作品的欣赏分析,其中有提到自己的艺术理念,“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绘画技巧等基本功只是入门,好的灵感与创意才是创作艺术品的关键,那是“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下辑的10篇则是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历程的解说与阐释,许多巧思都让人大开眼界。例如无人能读的[天书],“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还有文化融合的[英文方块字],形意结合的[文字写生]等,艺术应该是这样有趣的东西。
0 有用 半壁 2024-03-08 09:09:07 山东
挺不错的,部分内容看得觉得深奥,跳过了,两头猪交*配*的作品我居然在一本关于80-90年代中国艺术的书上看到过。
0 有用 景煜 2024-02-22 21:16:56 北京
打开折叠的空间
0 有用 鱼皮 2024-02-19 13:19:33 广东
虽是旧书重版,但记录了徐冰这些年的艺术创作史。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0 有用 Roisin 2024-02-22 23:05:16 英国
谢谢你
0 有用 铁娃娃 2023-12-22 23:30:14 北京
“一个人在哪儿,就面对那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24-01-26 15:00:08 上海
再版本;正常功能的字从90年代以来谈艺术的书;刘禾说欧美任何时候都有人读严肃的东西;徐冰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小时候常被关在图书馆里,触碰文字也带着敬畏,夹杂着调侃,天书像字但无法读,地书不像汉字但能读,通过不沟通、误导和混淆起作用,书法不读是看的字;本书分两部分:艺术随笔15篇按时间编排,关于作品10篇像创作体会;70年代很愚昧不开窍练基本功对新事件是旁观身份,北大子弟的圈子家庭都有问题,姐姐是老大的精神病多压力大;男女知青分住两屋如夫妻却没啥关系,高家二勤子不知道自己好看,一年四季一件衣服一条辫子;上美院前的老师是油画家李宗津,他住燕东园的老楼,家里仿佛教堂般与外界无关,鼓励徐冰多画人物肖像;狂画大卫,靳尚谊来看过后一言不发走了外面传话徐冰的大卫是最好的;喜欢米勒和古元的画,对农村就是爱
0 有用 雨 2024-02-28 15:01:23 广东
非常认同徐冰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中提出的观点。书中提到的多件作品以“文字”为核心概念或者说符号,结合问题构思创作。好的艺术家一定是具有思想性的,并能用合适的艺术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