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ife 短评

热门
  • 3 A bananafish 2024-04-19 16:58:51 北京

    鲁西迪自己说,写作本书,是在用艺术与爱回应暴力。阅读过程中也感触颇深,正像他反复强调的,尽管伤害他的人是所谓的“宗教狂热分子”,实际上,这位24岁犯罪者A真正为之狂热的是宗教吗?并不是,而是由无人理解无人可爱产生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摧毁了他,使其挥刀向一位当时75岁如今76岁的古稀老人鲁西迪。鲁西迪写道,遇刺一事对他造成的最恶劣影响,是人们会不断地再把《撒旦诗篇》与此事联系起来,令他厌烦。书中也涉及不少近年来的热点事件,BLM、INCEL、女性主义。——但归根结底,一切恶意并不源于宗教、肤色等的不同。恶意诞生自人的孤独和因孤独被隔离的痛苦。但是,“爱依旧存在。人类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帮助弱者的光辉人性依旧存在。”

  • 3 Champloo. 2024-04-27 12:49:21 加拿大

    3.5星。从遇刺事件本身开始,回忆遇刺前与现老婆相遇相恋的美好,回到遇刺后身体恢复的过程,再到慢慢回归社会,找回自己和生活。穿插着对刺客、宗教、文学的感想。前两部分还挺不错,但他去监狱质问刺客的章节实在有些令人反感,虽然他高龄受那么大罪想怎么对刺客都能理解,但自以为是的质问难道觉得自己是苏格拉底吗?结果他自己还提了苏格拉底。不过有相爱相持的老婆陪他走过这段也是很幸运了。

  • 2 小裁缝 2024-07-23 08:10:43 美国

    只能说是个读过很多书的听过很多音乐但天赋普通的作者|man complaining about pain of having a catheter down there - dude clearly didn't talk to his (then) wife enough|写现任妻子的部分真挚感人 但全篇透露出的自以为是跟自恋让我不会想读他其他的书 (plus, nobody cares about your "expensive" ralph lauren suits that much!)

  • 0 胡文塔多 2024-05-04 14:27:17 广西

    蛮痛快的

  • 0 十二月喵 2024-10-13 15:46:54 美国

    Resilience is powerful but filled with privileges.

  • 0 ROOT1886 2024-11-05 21:08:45 中国香港

    提及眼睛的部分收获很多共鸣与宽慰(尤其忍痛缝合眼睑以“保护“那只已经看不见的眼睛,果然全世界医生都一样…),但意外地惊讶于作者对大部分quote的理解(很难赞同其诠释的尼采、昆德拉、贝克特、奥维德…),和刺客的对话并不令人信服,但能理解其原始、粗糙、试图愈合,正如本书对于现实的处置一样。拜访奥斯特的段落如今看来不胜唏嘘。

  • 0 omom 2025-01-06 01:27:35 奥地利

    虽然R说写作和治疗(therapy)是两件事,但这本劫后余生的随笔从观感上能算therapy的一部分。关于家人尤其是Eliza的情感浓度非常高,幻想中与A(Asshole?)的对话对我来说比较像S和P的argument。有幽默的部分,但有些也太絮叨了些,并没有耐心全部仔细看完。也许全部回忆一遍对帮助作者本人身心重建是有好处的,但对于读者来说,我确实没有必要并不太想知道有关你prostate的检查和治疗……p.s. RL打钱!开头中间结尾提了三次,没有很好笑。

  • 0 秦晗喆 2025-04-14 20:16:07 甘肃

    最后两章不想读了,只扫了几眼,倒是可以跟查理周刊幸存者写的那本回忆录共读,共性就是两本我都没能读完。

  • 0 大林煎饼 2024-07-29 10:10:58 美国

    是对遇袭后的生活比较详细和琐碎的记录,只会推荐给对这一事件感兴趣的人读。鲁西迪性情还是比较真,没多宣扬自由理念,反而更多着墨家庭生活,没有自我塑造成烈士,反而更多讲自己的挫败感。假想自己和犯人对话,我觉得是一种自我疗伤,要真的和犯人面对面聊上了,才会有非常精彩的东西出来,但当然这应该也会很不容易。

  • 0 榆杉子 2024-06-15 19:34:17 英国

    絮絮叨叨、娓娓道来,尽管有些self mythologizing的倾向,但最后一章还是感动了:如果因为降临到我身上的灾难和不公就开始写Frightened book或者revenge book,那才是艺术失格;无论是霍梅尼还是刺客,都不会使我的文风动摇一点。只是Salman对于尼采的无知令人惊讶,amor fati才不是什么“杀不死的会使你更强”

  • 1 禅茶一味 2024-08-07 04:33:48 英国

    Simply...uninspiring? Even somewhat childish? I'd be lying if I said I wasn't disappointed. But this was written shortly after he more or less recovered from the incident, so the reflection might not have been very deep. But I just couldn't overlook the condescending tone. The sense of entitlement. I'd much prefer his fiction. August 2024, London

  • 0 2024-08-30 14:14:28 中国香港

    作家遇刺事件,痊愈后还去面对对自己行凶的人,夹杂着诸多价值观人生观。

  • 0 OCEANUNRAVEL 2024-07-20 04:47:45 法国

    听书。算是这段时间听过的最无阻滞的一本?并且是第一次了解到围绕着The Satanic Verses的一系列fatwa、刺杀事件和文化界辩论(比如John Berger的反对意见),我个人很难不站在free speech的这一边。听完之后顺带着把Le lambeau买了,Rushdie在这本书中对文化恐怖主义的评论毕竟是浅显的,虽说恐怖主义之本质可能就是虚无、浅显,但也想看看是否可能有更冷静的反思。写得最好的是作者的那些free association,对文学、电影、新近的社会现象甚至运动年代Edmund Leach演讲的引经据典也好,对正在和病与老搏斗的一代写作者的温情讲述也好,都比写得很cheesy的私人恋情和家庭生活好看得多。

  • 0 鸡汁鸡嘻嘻笑 2024-07-22 12:42:42 北京

    虽然很惨但写得是不是有点不太行 太不行

  • 0 光棍机器 2024-07-14 23:18:47 江苏

    行文间的幽默很好地缓解了我看医治过程时的幻痛,赞美幽默感!唏嘘的是,尽管作者本人战胜了死亡,书中也还是弥漫着一股无法忽视的告别意味。回忆过早逝去的人,面对即将失去的人,Now an entire generation was nearing the exits.

  • 0 rorschach 2024-04-25 19:22:59 上海

    关于魔鬼诗篇的争议本已行将淡出视线,但这次袭击却又将往事重提,这是让拉什迪感到挫败之处,在那之前他有三部小说,之后更是出版了十数本书,但三十多年后的刺杀又让fatwa成为定义他的事件

  • 0 巴里奥狮Varios 2024-05-03 11:55:03 湖北

    絮絮叨叨,看累了。胜利之城之后,期待摩尔人那样的好故事。respect给到三星。

  • 0 Yaolinda 2024-10-17 14:48:24 北京

    2022年读到萨尔曼·拉什迪遇刺的新闻时非常震惊,今天经由他的回顾得知他事情的全貌,佩服他的勇气!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它启发我们去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是多么的重要。

  • 0 董肥樂 2025-01-02 22:34:47 四川

    生命之书,当然也是自由之书,鲁西迪通过“清算”遇刺经历,让他几乎丢掉生命,最后丧失掉一只眼睛的经历,或者如他幽默所言,毁掉他拉夫劳伦西装的遇刺经历,获得了新的现实辖制下的自由,而他也在“现实中继续前进”,收获了“受伤的幸福”,一种残缺的但“强大的幸福”。

  • 0 水泥猴子 2024-10-27 19:33:03 山东

    和凶手的对话很精彩,《胜利之城》是他被刺杀前完成的最新一部作品,为了他的勇气,决定去下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