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陈平原
序二 王德威
序三 石井刚
绪论 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全球史脉动
一 “道之变”与进化
二 章太炎思想从“以进化为枢轴”到“以俱分进化为进境”
三 两洋、三语、四国的思想世界之连锁
四 由横向层累的历史观念出发重绘思想地图
第一章 进化中的宇宙与种群:跨入近代的观念断崖
第一节 何为进步:章太炎译介斯宾塞的主旨变焦及其投影
一 英中日跨语际传译中科学与宗教关系之调适
二 章太炎译介《论进步》的主旨变焦(上);宗教视域淡出
三 章太炎译介《论进步》的主旨变焦(下):与科学遭遇
四 严复理解“进步”立足点的差异及其对斯宾塞的呼应
五 东学滤镜下章太炎对斯宾塞的再认识
小结:“进一步、退半步”的思想全球化
第二节 儒术新诠、牛顿定律与宇宙图景嬗变中的新旧西学更替
一 真儒术与科学革命的范式转换
二 章太炎对儒墨差异的再认识及区隔治经、治子之法
三 牛顿定律介入章太炎真儒术认知的路径
四 清末西学对明末西学的更替与宇宙图景嬗变的深层次知识基础
小结:国学涵客近代科学
第三节 斯宾塞、拉马克主义与清末的种群竞争论述
一 种群进化论与1850年代以降中英间的知识流通
二 卡彭特与斯宾塞种群进化论的生成及在中国的落地
三 调律种群进化论(上):调整进化位阶
四 调律种群进化论(下):营造“退化”“灭种”焦虑意识
五 用进废退与种群竞争论述(上):分殊斯宾塞、达尔文学说
六 用进废退与种群竞争论述(下):从章太炎看日译新词小结:喧哗舆论的表层和内里
第二章 人的再定位:跨洋流变的“社会学”之思
第一节 自由与秩序之思的跨洋交流:从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
一 岸本能武太《社会学》的英美资源
二 岸本能武太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说的再编及其个人主义诉求
三 章太炎翻译《社会学》之前从“乐群”到“隐”的思想动向
四 章太炎对个人自由观念消极与积极两个方向的发展
小结:自由与秩序之思的跨洋流变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人兽之辨的越洋递演:从沃德、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
一 章太炎人兽之辨认知的越洋递演脉络
二 岸本能武太对沃德人兽界域的第二次划线
三 章太炎接受人兽之别在“有过去、未来之念”
四 章太炎理解岸本能武太命题的增益与转调
小结:解析人的本质以召唤生活的目的
第三章 反思进化的物质宇宙观:章太炎与以井上哲次郎为中心的东京哲学圈
第一节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的交往及跨越欧亚的思想地图
一 并非两颗运行轨道相似的“孤星”
二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原是旧相识
三 从按图索骥到得鱼忘签
小结:面对进化之宇宙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从茹崎正治到井上圆了:清末革命思潮中的日本宗教学
一 由章太炎参与翻译《妖怪学讲义》引出的问题
二 姊崎正治的比较宗教学与清末革命的展开
三 井上圆了与章太炎的《建立宗教论》
四 同旨中的异趣
第三节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哲学的再会及睽离
一 从《哲学丛书》到《原道》:章太炎再会井上哲次郎哲学及其思想史意义
二 章太炎《读佛典杂记》与森内政昌《认识与实践、实在观念与理想观念》的交叠
三 为什么是“活动”;从章太炎、森内政昌到井上哲次郎的逻辑溯源
四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认识论及伦理观的睽离
五 去宥成别:章太炎齐物哲学和井上哲次郎、井上圆了的纠葛
小结:围绕“现象即实在论”及其政治实践的对峙
第四章 章太炎与转轨中的清末国学及明治汉学
第一节 章太炎将“小学”转型为“语言文字学”及其建国理想
一 从“小学”到“语言文字之学”
二 以“一返方言”拒斥“汉字统一”论
三 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上)
四 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下)
小结:声音和语汇之间的现代中国
第二节 从雅乐到郑声:章太炎与明治汉学
一 章太炎与走向建制化的明治汶学
二 从章太炎首次旅日看《与罗振玉书》中追忆与现实感的汇流
三 《馗书》重订本与明治汉学中的比较文明史取向
四 章太炎批判《汉学》
小结:超越夷夏之辨的雅郑之争
第三节 另一侧的潜流:清末国学变迁与章太炎的明治汉学批判
一 章太炎批判“九能”之士与岛田翰系列事件的发酵
二 清末知识人调适“自心”与“外物”
三 “古物”与“故闻”之学的两途
四 章太炎与罗振玉的分飞
小结:清末国学与明治汉学的二重奏
结 语 近代思想全球流衍视野中的章太炎与五四一代
附录一《馗书》初刻本(1900)中的日本元素
附录二《馗书》重订本(1904)征引日本著述及其所涉西人情况
附录三 章太炎与明治汉学关系表
表1 章太炎《与农科大学教习罗振玉书》(1911)关联人事表
表2章太炎与明治汉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楚江碧水 2024-05-22 06:35:51 安徽
两洋,大西洋、太平洋;三语,中文、英文、日文
6 有用 清暉 2024-03-12 23:58:15 江苏
再想想。在扉页列了一个大纲。
2 有用 小小_崇延潭 2024-08-19 14:12:34 山东
绪论部分凝练且能抓住论题要害(见读书笔记),其余展开细致 条理清晰但稍显拖沓,令全书篇幅过长。作者的文献学功底十分了得,对三种语言著作的把握也很好,这让本书事实上也完成了对话“三语”章学研究者的目标,为章太炎所处的全球化知识流动的思想地图补上了此前欠缺的统合要素。不过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方式仍然稍有拘泥“文献学出发对思想的外部研究”之嫌,故而也多少对章氏的探讨有不足之处(有松散之感),进一步研究恐... 绪论部分凝练且能抓住论题要害(见读书笔记),其余展开细致 条理清晰但稍显拖沓,令全书篇幅过长。作者的文献学功底十分了得,对三种语言著作的把握也很好,这让本书事实上也完成了对话“三语”章学研究者的目标,为章太炎所处的全球化知识流动的思想地图补上了此前欠缺的统合要素。不过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方式仍然稍有拘泥“文献学出发对思想的外部研究”之嫌,故而也多少对章氏的探讨有不足之处(有松散之感),进一步研究恐怕需要更有力的问题意识。 p.s.1. 从作者所引文献来看已经囊括了各语言涉及章的重要文献,且能够与之展开对话,十分难得,尽显作者功夫。 p.s.2. 看了豆瓣短评发现三篇序言与主题的关系,创意有趣 (展开)
2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05-09 19:10:15 安徽
斯宾塞的进化哲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生发了巨大影响,标志着一种全新世界观的诞生。而这种现代观念的剧变到底带来何种深刻影响,也需要一种超越一时一地的全球视野才能给予更为全面的考察。历史学者彭春凌经过长时间的前期积累与研究,找到了观察这一全球思想变迁的切口—思想家章太炎。章太炎自幼受到最传统的中国学术训练,后又远赴日本,经历新思想的洗礼,还将《斯宾塞尔文集》译入中国。一方面,借由传统中国的“道”来阐... 斯宾塞的进化哲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生发了巨大影响,标志着一种全新世界观的诞生。而这种现代观念的剧变到底带来何种深刻影响,也需要一种超越一时一地的全球视野才能给予更为全面的考察。历史学者彭春凌经过长时间的前期积累与研究,找到了观察这一全球思想变迁的切口—思想家章太炎。章太炎自幼受到最传统的中国学术训练,后又远赴日本,经历新思想的洗礼,还将《斯宾塞尔文集》译入中国。一方面,借由传统中国的“道”来阐述斯宾塞“进步”思想的章太炎,极为典型地体现了进化哲学在不同文化传统中产生影响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与日本思想界联系紧密,站在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之间的他也透彻地呈现出“两洋三语”的世界中正在发生的观念剧变之间的相互影响。借由这项研究,我们得以在全球史的脉络中把握中国近代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 (展开)
0 有用 慢慢走 2024-07-20 17:51:51 陕西
细密纷繁。 未尽其意,待二刷。
0 有用 たんぽぽちゃん 2024-08-29 22:05:39 河南
本科的时候我就给我导推荐彭老师的一篇论文说这是我最近一年看过最好的论文,也当时的毕业论文也试着对话(现在回头看我真是个学术小垃圾啊哈哈)。 书中很多论文都看过。最近写东西重读ing。我不得不再次赞叹作者能把作为器的学术打磨到这种程度。至于力透纸背的心情,不敢说我读懂了,但伴随着重读的过程逐渐稍稍有所体会。另外,其实我也处在人生疑惑的状态,在这方面很能共情彭老师……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4-08-26 22:33:48 湖北
经典!
2 有用 小小_崇延潭 2024-08-19 14:12:34 山东
绪论部分凝练且能抓住论题要害(见读书笔记),其余展开细致 条理清晰但稍显拖沓,令全书篇幅过长。作者的文献学功底十分了得,对三种语言著作的把握也很好,这让本书事实上也完成了对话“三语”章学研究者的目标,为章太炎所处的全球化知识流动的思想地图补上了此前欠缺的统合要素。不过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方式仍然稍有拘泥“文献学出发对思想的外部研究”之嫌,故而也多少对章氏的探讨有不足之处(有松散之感),进一步研究恐... 绪论部分凝练且能抓住论题要害(见读书笔记),其余展开细致 条理清晰但稍显拖沓,令全书篇幅过长。作者的文献学功底十分了得,对三种语言著作的把握也很好,这让本书事实上也完成了对话“三语”章学研究者的目标,为章太炎所处的全球化知识流动的思想地图补上了此前欠缺的统合要素。不过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方式仍然稍有拘泥“文献学出发对思想的外部研究”之嫌,故而也多少对章氏的探讨有不足之处(有松散之感),进一步研究恐怕需要更有力的问题意识。 p.s.1. 从作者所引文献来看已经囊括了各语言涉及章的重要文献,且能够与之展开对话,十分难得,尽显作者功夫。 p.s.2. 看了豆瓣短评发现三篇序言与主题的关系,创意有趣 (展开)
2 有用 新博士生17 2024-07-28 23:06:25 贵州
彭春凌教授以全球思想史视野研究章太炎思想,详细考证和阐述了太炎先生思想与英国斯宾塞及明治时期日本诸多思想家的关联,研究视域横跨英语、日语、汉语三大语境与文本,确实是近几年全球思想史、晚清思想史及章学研究难得的佳作。我本人更欣赏彭春凌教授这部专著的部分,是她与陈平原先生、姜义华先生、日本小林武教授、林少阳先生、张志强先生、罗老师、王老师进行学术对话的内容。
0 有用 辭驛韞 2024-07-28 14:17:31 上海
讀了wdw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