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台如何实现对用户与生产厂家的双向控制?数据如何被资本攫取、占有与利用?
数字技术的全面围困、内在渗透对当代的主体观念造成了何种冲击?基于数字媒介的联结互通图景,世界本身的结构又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数字社会带来的,究竟是新的繁荣,还是一片焦土?——在这样一片荒凉之中,是否还有什么能成为解救的良药、打捞希望的舟渡?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经济……万能的数字技术在资本的加持下,已全面植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群体的命运。本书是一种抽象理论思辨层面上对数字化现实的回应,旨在穿透数字资本主义的表象与神话,抵达背后的真相。正是诸如外-主体、物体间性、剩余数据、数字生产方式等充满生命力的概念构想,成为“如何思考”数字化现实以及构想从数字洪流中逃逸的可能路径的方式。本书将其作为突破口,为读者呈现多角度、全景式的全球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深刻揭示出数字时代的本体论、存在论与伦理学,并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点,尝试勾勒属于当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的内在结构。
* 专家推荐 *
为“资本主义”一词加上各种前缀,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性研究的一种常用路径。然而,蓝江的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数字资本主义”并不只是资本主义所呈现的某一个新面貌,而可以称得上是资本主义自身的新形态。《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对这个“奇点临近”的时代做出了一个系统性的政治经济学与政治本体论诊断。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一部极富理论原创性的著作,它建构了一套完整的面向数字资本主义的多维度的概念体系,完成了一次内在性批判:这意味着对当代数字资本形态的批判不是从单纯的道德谴责的视角来加以审视,而是在数字资本逻辑的内在演进中发现资本可能的危机,这一批判因此而成为了彻底的,并富有强大理论穿透力的一次思想创生。
——夏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是蓝江教授长期关注数字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和学术前沿、对数字资本主义问题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而形成的很有分量的成果。作者不仅引入了诸如 “外-主体” “物体间性” “剩余数据 ”“数字生态”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和理论,更试图将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奠基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理解之上,展现了本书的理论深度。本书文笔清新,并且引用了许多有趣的现实案例,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吴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这部令人兴奋的新作之中,蓝江教授再度将他的批判性和前沿性的思考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不仅熟谙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更是能够在欧陆激进思潮的启迪之下不断打开新鲜而极富启示性的视野。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直击当下时代的命脉,书中每一个新创的概念都凝聚着作者长期以来的思考结晶。期待读者展卷沉思,掩卷遐思,跟随作者一起踏上数字时代的哲学奥德赛之旅。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0 有用 雪鹅 2025-05-31 11:04:25 河南
梳理观念史还是很好的
0 有用 slow jam 2024-06-01 13:02:51 四川
没看,先给蓝胖子四颗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只是论文的集合?
0 有用 Nutcracker 2024-11-21 21:18:26 浙江
习惯性五星好评。
0 有用 霁月清风 2024-07-14 19:34:57 山东
部分章节可圈可点,但全书也有很多啰嗦重复的话语,有些章节在提出新概念后戛然而止,对解决问题毫无启发。
6 有用 顶呱糕🐣 2024-05-03 12:48:35 湖南
引经据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讨论了数字化如何影响以个人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看到了好多新鲜词汇,扰沌、分心经济(作者认为注意力经济其实是分心经济:人无法听从本心只刷5分钟抖音而被丰富的视频所吸引分心刷了俩小时,正是分(本)心给予了平台注意力)。作者提出“数据-流量”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之外的第四组价值形式,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本书采用了很多小故事导入,所以读起来... 引经据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讨论了数字化如何影响以个人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看到了好多新鲜词汇,扰沌、分心经济(作者认为注意力经济其实是分心经济:人无法听从本心只刷5分钟抖音而被丰富的视频所吸引分心刷了俩小时,正是分(本)心给予了平台注意力)。作者提出“数据-流量”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之外的第四组价值形式,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本书采用了很多小故事导入,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但存在的问题是——好像用了一堆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古至今开始论证,但得出的却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结论,即个人在数据平台面前是透明的、个人数据被用作平台的价值创造…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作者用丝滑的文笔化繁为简把问题讲得很清楚。但需注意的是,这不是一本分析数据资本或市场的书,而是个人被数字裹挟的故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