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里面有收录24年合肥市高考二模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真题原材料
写作啰里吧嗦又缺乏修辞性(但连那种死板的规范也够不上),观点了无新意,所谓的新概念只是把前人的论证拼凑在一起,未必是结合当下情况的反思。 恕我看不出来“哲学反思”的哲学深度何在,许多观点不过是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已有研究的结论换了个包装。但看不到作者对其他学科方法论的深入反思。 此外,作者似乎不太注意叙述中的时间性或时代性问题,譬如人同自己的数据或“延伸”陌生的心理感触,并非所谓现代或后现代的专有物,真正发生变化的是这种有限性背后不再有担保了。
引经据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讨论了数字化如何影响以个人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看到了好多新鲜词汇,扰沌、分心经济(作者认为注意力经济其实是分心经济:人无法听从本心只刷5分钟抖音而被丰富的视频所吸引分心刷了俩小时,正是分(本)心给予了平台注意力)。作者提出“数据-流量”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之外的第四组价值形式,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本书采用了很多小故事导入,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但存在的问题是——好像用了一堆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古至今开始论证,但得出的却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结论,即个人在数据平台面前是透明的、个人数据被用作平台的价值创造…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作者用丝滑的文笔化繁为简把问题讲得很清楚。但需注意的是,这不是一本分析数据资本或市场的书,而是个人被数字裹挟的故事
读下来,有启发。但研究当下数字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还用19世纪的方法论,感觉有点僵化的嫌疑
给三星的原因是:在分析现象时,这本书确实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想法,但当我好奇该怎么做,至少怎么迈出第一步时,好家伙,这书开始玩修辞画大饼了。有种狠狠被“调戏”的感觉。
很概括的一本导读。总感觉这些有点脱离了社科材料和算法研究的文化研究类数字批判已经开始产生错误的类比,以至于其洞察力已经遭遇了瓶颈。/草草看了,不该指望
蛮好,看挺爽的。
比两年前那本略有进步
第三章关于外-主体的论述很好,对我而言很有帮助。
深入浅出,既补充了各类国外数字资本前沿研究的材料,又有在哲学史传统下对主体、劳动等经典问题的新阐发。适合作为了解数字资本问题域的导论,能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想坐标。
非常有意思,很有启发,收获很多,以后会再拿来看。虽然前半部分的有些铺垫和关联性缺乏细节上的进一步解释,但是已经足够产生新的理论路径,瑕不掩瑜。不过还是有特别困惑的点就是,即使第三章提到斯蒂格勒的药物学理论,对于“技术”不仅能够给物之间解毒和带来进化效果,甚至也能给主体与主体、物之间?未免也太过于乐观?
观念没有走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代表其所批判的对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是否属“质”变要看从何角度论及)。作者试图将经典理论深入关联到当下火热的数字化及其“错觉”中,以此展开哲学反思,然其原生起点、关键介质等均有不足:1.“生产条件”背后的“支配关系”更为隐密,涉及关系间的竞合与关系和条件间的竞合,显然蓝著未意识到应有的剥离;2.批判的工具实际表现出的是“观念一般”—从经典大跨度的抽象,使传统思维模式督促思考者走向惯性捷径的同时,难以体察自身的不足与实践的丰富,更有甚者沉溺于观念的虚拟中;3.对数据与资本并列为要素后的互动性的理解过于简化,极大过滤了前者的范式意义;4.权力秩序未经批判是更大的隐匿。此盲视与忽略导致那个驼背侏儒也是一个被操纵的傀儡,无论披着多华丽的外衣、喊出多响亮的口号……
书名起的不好,和两年前相比没有什么实质性推进,副标题倒有一点 另外,你前面说想象界这个译名不好主张叫镜像界,后面想象界直接就叫起来了,这属实有点难绷,三界结构好像也就出现了这么两次,修订的时候用点心啊
习惯性五星好评。
数字资本主义不只是经济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控制方式。我们被数据塑造,我们被数据驱动,我们要被迫去适应数据。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用户的数据被平台获取、分析、变现,推动着资本的扩张。剩余劳动变成了剩余数据,剥削变得更加隐蔽,也更难以反抗。
3.5,概念产销者 prosumer of conception
梳理观念史还是很好的
总体来讲流畅、不晦涩,就是要素太多了,数字劳动、数字主体、外主体、物体间性、剩余数据、数字伦理etc,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可以说是眼花缭乱了。。。
读完以后又翻了一遍,很受启发。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外-主体”、物体间性、剩余数据、数字生态、数字劳动,带领我们思考数字资本主义。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有:1.数字经济只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外衣,而不是其取代物。2.机器感知不同于工具感知,它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重新构造了我们的主体的形态:“外-主体”。3.并非技术是人的媒介,而是人成为了技术的媒介。4.数字平台中“赢者通吃”的局面。5.数字时代正在将某些人类活动不再视为劳动,也同样将某些之前视为休闲和娱乐的活动,变成了数字劳动。书中呈现了不少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尤其是续篇、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内容。此外,提到要做好一般数据和数字平台的共享、共治和共有,要重视剩余数据的价值。但是如何去做好,如何去破局,貌似还是一团迷雾。
没看,先给蓝胖子四颗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只是论文的集合?
> 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
25 有用 回到黑格尔 2024-04-24 13:42:43 陕西
里面有收录24年合肥市高考二模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真题原材料
10 有用 鸿渐 2024-06-15 19:23:51 北京
写作啰里吧嗦又缺乏修辞性(但连那种死板的规范也够不上),观点了无新意,所谓的新概念只是把前人的论证拼凑在一起,未必是结合当下情况的反思。 恕我看不出来“哲学反思”的哲学深度何在,许多观点不过是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已有研究的结论换了个包装。但看不到作者对其他学科方法论的深入反思。 此外,作者似乎不太注意叙述中的时间性或时代性问题,譬如人同自己的数据或“延伸”陌生的心理感触,并非所谓现代或后现代的专有物,真正发生变化的是这种有限性背后不再有担保了。
6 有用 顶呱糕🐣 2024-05-03 12:48:35 湖南
引经据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讨论了数字化如何影响以个人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看到了好多新鲜词汇,扰沌、分心经济(作者认为注意力经济其实是分心经济:人无法听从本心只刷5分钟抖音而被丰富的视频所吸引分心刷了俩小时,正是分(本)心给予了平台注意力)。作者提出“数据-流量”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之外的第四组价值形式,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本书采用了很多小故事导入,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但存在的问题是——好像用了一堆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古至今开始论证,但得出的却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结论,即个人在数据平台面前是透明的、个人数据被用作平台的价值创造…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作者用丝滑的文笔化繁为简把问题讲得很清楚。但需注意的是,这不是一本分析数据资本或市场的书,而是个人被数字裹挟的故事
1 有用 doknow 2024-08-22 08:18:17 中国香港
读下来,有启发。但研究当下数字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还用19世纪的方法论,感觉有点僵化的嫌疑
1 有用 曹家小胖Kimi 2024-07-01 16:34:29 湖南
给三星的原因是:在分析现象时,这本书确实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想法,但当我好奇该怎么做,至少怎么迈出第一步时,好家伙,这书开始玩修辞画大饼了。有种狠狠被“调戏”的感觉。
1 有用 特殊塑料 2024-08-10 20:09:20 四川
很概括的一本导读。总感觉这些有点脱离了社科材料和算法研究的文化研究类数字批判已经开始产生错误的类比,以至于其洞察力已经遭遇了瓶颈。/草草看了,不该指望
0 有用 GG_Bond 2024-08-25 02:49:16 北京
蛮好,看挺爽的。
0 有用 printf 2024-09-17 11:40:12 辽宁
比两年前那本略有进步
0 有用 Patrick 2025-06-04 17:40:22 云南
第三章关于外-主体的论述很好,对我而言很有帮助。
0 有用 万重云 2024-05-01 10:25:58 北京
深入浅出,既补充了各类国外数字资本前沿研究的材料,又有在哲学史传统下对主体、劳动等经典问题的新阐发。适合作为了解数字资本问题域的导论,能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想坐标。
0 有用 张信恒 2024-06-03 16:22:40 广东
非常有意思,很有启发,收获很多,以后会再拿来看。虽然前半部分的有些铺垫和关联性缺乏细节上的进一步解释,但是已经足够产生新的理论路径,瑕不掩瑜。不过还是有特别困惑的点就是,即使第三章提到斯蒂格勒的药物学理论,对于“技术”不仅能够给物之间解毒和带来进化效果,甚至也能给主体与主体、物之间?未免也太过于乐观?
0 有用 比远方更远 2024-09-02 06:22:38 北京
观念没有走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代表其所批判的对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是否属“质”变要看从何角度论及)。作者试图将经典理论深入关联到当下火热的数字化及其“错觉”中,以此展开哲学反思,然其原生起点、关键介质等均有不足:1.“生产条件”背后的“支配关系”更为隐密,涉及关系间的竞合与关系和条件间的竞合,显然蓝著未意识到应有的剥离;2.批判的工具实际表现出的是“观念一般”—从经典大跨度的抽象,使传统思维模式督促思考者走向惯性捷径的同时,难以体察自身的不足与实践的丰富,更有甚者沉溺于观念的虚拟中;3.对数据与资本并列为要素后的互动性的理解过于简化,极大过滤了前者的范式意义;4.权力秩序未经批判是更大的隐匿。此盲视与忽略导致那个驼背侏儒也是一个被操纵的傀儡,无论披着多华丽的外衣、喊出多响亮的口号……
0 有用 Joachim 2024-07-12 20:04:20 河北
书名起的不好,和两年前相比没有什么实质性推进,副标题倒有一点 另外,你前面说想象界这个译名不好主张叫镜像界,后面想象界直接就叫起来了,这属实有点难绷,三界结构好像也就出现了这么两次,修订的时候用点心啊
0 有用 Nutcracker 2024-11-21 21:18:26 浙江
习惯性五星好评。
0 有用 终将苍穹点燃 2025-03-05 16:35:29 河北
数字资本主义不只是经济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控制方式。我们被数据塑造,我们被数据驱动,我们要被迫去适应数据。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用户的数据被平台获取、分析、变现,推动着资本的扩张。剩余劳动变成了剩余数据,剥削变得更加隐蔽,也更难以反抗。
0 有用 DK-申彻 2025-04-08 22:00:11 上海
3.5,概念产销者 prosumer of conception
0 有用 雪鹅 2025-05-31 11:04:25 河南
梳理观念史还是很好的
0 有用 一瓢道人 2025-07-06 17:31:53 上海
总体来讲流畅、不晦涩,就是要素太多了,数字劳动、数字主体、外主体、物体间性、剩余数据、数字伦理etc,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可以说是眼花缭乱了。。。
0 有用 鱼的流光 2024-06-16 17:45:42 上海
读完以后又翻了一遍,很受启发。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外-主体”、物体间性、剩余数据、数字生态、数字劳动,带领我们思考数字资本主义。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有:1.数字经济只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外衣,而不是其取代物。2.机器感知不同于工具感知,它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重新构造了我们的主体的形态:“外-主体”。3.并非技术是人的媒介,而是人成为了技术的媒介。4.数字平台中“赢者通吃”的局面。5.数字时代正在将某些人类活动不再视为劳动,也同样将某些之前视为休闲和娱乐的活动,变成了数字劳动。书中呈现了不少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尤其是续篇、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内容。此外,提到要做好一般数据和数字平台的共享、共治和共有,要重视剩余数据的价值。但是如何去做好,如何去破局,貌似还是一团迷雾。
0 有用 slow jam 2024-06-01 13:02:51 四川
没看,先给蓝胖子四颗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只是论文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