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纲》的原文摘录

  • 云南变乱的原因,与贵州略同,在贵州是汉、苗不和,在云南是汉、回仇视。回民有信仰、有组织、,文化程度高,民族意识强,与汉人杂处,风俗各异,利害冲突,相互轻侮忌恨,会党复从中播弄。回民势众心齐,有清真寺公费,缓急相通;汉人亦团练自卫,各出“保家钱”、“买命钱”。法令规定回民有犯,加等科罪,牧令每遇汉、回相争,往往偏袒汉人,回民不得其平,径行寻仇报复。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1赞 2013-11-13 15:34:39
    —— 引自第119页
  • 如将北伐后的内战,与辛亥革命后的内战作一比较,颇多相似之处。辛亥革命由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领导,实际上与之对抗的为北洋派,结果归于妥协,政权为北洋派所得。不久双方决裂,而有国民党对北洋派之战。继之而起的为北洋派内部之战,最后仍为国民党对北洋派之战,即北伐。国民党胜利的最大原因之一为北洋派的内争与相互牵制。北伐初由国民党与中共携手进行,因中途乖离,而又中共对国民党之战,即中共所指的国内革命战争。中共崛起的原因之一为国民党的内政与相互牵制。国民党初视中共的反抗为纤芥之疾,星星之火,不及二年,竟成燎原之势,中共的红军遍布大江南北、华中腹地。南京政府能战败阎锡山、冯玉祥等的数十万联合军,对于数万红军,却无如之何,穷于应付。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1赞 2013-11-13 23:58:13
    —— 引自第408页
  • 孙中山在第一次造反失败后,跑到日本。以往他们自以为是“造反”,因日本报纸称他们为革命党,今后遂但言革命,不言造反。 (查看原文)
    丁丁 2012-09-26 14:07:55
    —— 引自第210页
  • 恭亲王等拟定的办理通商善后章程中有一条为南北口岸分设大臣,理由是口岸增加,北起牛庄,南迄琼州,地方辽阔,如仍俱归原设的无口钦差大臣办理,“不独呼应不灵,各国亦不愿从。且天津一口,距京甚近,各国在津通商,若无大员驻扎办理,尤恐诸多窒碍”。时五口钦差大臣,已自广州移置上海,先由两江总督兼任,旋由驻上海的江苏巡抚署理。天津开埠后,以直隶总督不能专驻该地,将天津、牛庄、登州三口合设一办理通商大臣,遇有要求,会同直隶总督、山东巡抚、奉天府尹办理,通称为北洋通商大臣。旧有五口及新增长江沿海各口,仍令驻上海的钦差大臣办理,通称为南洋通商大臣。 通商大臣的设置,除上述理由外,上别有用意。一则各口事务如有专人办理,总署即可减轻负荷,必要时复可用作缓冲。再者中外交涉,均在天津、上海办理,驻京公使,直隶总督为钦差大臣,所有洋务、海防事宜,均归经营,每年春间移驻天津,冬令再回保定。这时直隶总督已为李鸿章。同年命两江总督曾国藩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从此南北洋通商大臣,成了两江、直隶总督的固定兼职。畿辅为重镇,直督为疆吏领袖,李鸿章又久于其位,北京倚为干城,北洋的重要性远在南洋之上。北洋大臣大都为出身淮军系统的人物,南洋大臣大都为出身湘军系统的人物。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1-13 15:47:39
    —— 引自第134页
  • 清代的法定货币是铜铸的制钱,为民间所通用,但国家的收支则以纹银为准,人民完粮纳税须照银价以制钱缴抵。银价的高下,直接影响钱价,制钱的价值视纹银为涨落中国的白银产量不丰,富有之家,常事囤藏,妇女亦用以制造饰品,不能再行流通,供不应求,银价有涨无回。制钱分量减轻,私铸的泛滥,亦有影响。银价上扬,钱价贬值物价升高,人民纳税的负担加重。鸦片进口激增,现银逐年外漏,无异火上加油,银荒日基行走私时期,尤为显著。(8世纪末年,纹银一两兑换制钱七八百文,19世纪初年,为一千文上下,1821至1838年,由一千ニ三百文,以至一千六百余文,四十年间银价上涨一倍。)田赋常不克如期缴足,财政大为支绌,当局遂注意到银漏问题 (查看原文)
    提丰 2019-11-15 10:34:1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西力冲击(上)(1830-1850)
  • 中英南京条约》订立之后,中英的争执反较以往増多,双方的感情亦较以往更恶国以为英人笑意基、英人以为中国仇外益力,迹近挑鮮,甚或违反了条约。五口通不久,英人的不满即生,最重要的为以下四事:第一,对华贸易额虽然增加,鸦片大为畅销,但工业成品的输出则距英国工商界的希望甚远;认为这是由于但片的限制:贸易额的多寡与口岸的多寡,成正比例,如果口岸增加,中国全部开放,贸易额自必随之升。第二,(鸦片員然可以进口,且不征收关税,但名义上仍不准人民自由贩卖、吸食好使成为合法行为。第三,基督教虽然弛禁,但教士仅能在五口活动,对传教事业为莫大障碍,“应准自由进入内地,并予优待”。第四,国交員然平等,依然有名无实,公使不能与中国的中央政府直接交往,总办夷务的广州钦差大臣,遇事推诿,照会又常迟迟不覆,甚至欲与相晤亦颇不易,不得已而北走上海、天津,亦不得要领:令后公使必须人驻北京,常与中央大员接触。美、法同此希望,而以英国的心情最为急切。对北京驻使,英国尚别有用心,即防止俄罗斯的俄国教士、学生的阴课活动圆个 (查看原文)
    提丰 2019-11-15 16:57:16
    —— 引自章节: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1850-1860)
  • 鸦片来自域外,唐代始传入中国,初名“罂粟”,明时称之为“乌香”、“鸦片”或“阿芙蓉”,南洋诸国以为贡品,市肆亦有货卖,价与黄金相等,葡人自印度来粤,输入渐增。16世纪晚期,海关开始征税,列入药材项下,与菲律宾传入的烟草混合吸食。清初其法益精,“煮土成膏,镶竹为管,就灯吸食其烟,不数年流行各省,甚至开馆卖烟”。雍正时(1729年)以其淫荡伤人,予以禁止,但所指为烟草与鸦片合制的鸦片烟,并非鸦片本身。时每年进口约两百箱,每箱重约百斤,至1767年,已达干箱。葡人之外,英人亦事贩运。 英国对华的输出,初以毛织品、铝,锡,铜、钟表、玻璃,以及来自印度的棉花、棉织品。中国对英的输出首为茶叶,次为丝绸、土布、瓷器。先是,茶叶输出,每年约三十万斤,18世纪末,渐至一千八百万斤,19世纪达两千余万斤,占出口额的90%以上。在男耕女织的中国农村经济自给的情况下,英国商品实少市场,要交易茶叶,惟有用白银购买。18世纪前期,英国输入中国的货值,常不及进口白银的十分之一。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及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1773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印度鸦片的专卖权,奖励栽种,统制运销。中国每年进口增至四千余箱,渐至六千余箱,每箱售价自白银一百四十两上涨到三百五十两,开始感到鸦片贸易的压力。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12-02 12:04:26
    —— 引自第33页
  • 汉人之热中利禄者,但知讲习八股,英拔才智之士,因恐触时讳,不敢谈民生利弊、论时政得失,惟有致力于考据之学,以求远嫌免祸,学术上流于破碎支离,不见其大者远者,民族的朝气凿丧,朝野的志趣萎靡。政治上“上下之情未通,满汉之气中阏,大臣阘茸以保富贵,小臣钳结而惜功名”。社会上“清议无闻,而务科第、营货财,节义经纶之事,漠然无与其身”。 (查看原文)
    荷心 2012-12-24 13:40:54
    —— 引自第22页
  • 统观清代的统治策略,一切以集权、防范、压制为尚。……汉人之热中利禄者,但知讲习八股;英拔才智之士,因恐触时讳,不敢谈民生利弊,论时政得失,惟有致力于考据之学,以求远嫌免祸,学术上流于破碎支离,不见其大者远者,民族的朝气凿丧,朝野的志趣萎靡。政治上‘上下之情未通,满汉之气中閼,大臣闒茸以保富贵,小臣钳结而惜功名’;社会上‘清议无闻,而务科第、营货财,节义经纶之事,漠然无与其身。 (查看原文)
    2013-02-15 03:50:52
    —— 引自第7页
  • “前此的中國並非絕對的孤立,曾接觸過許多或友或敵的民族,亦遭受過嚴重的侵凌,何以未曾使其大變?何以不曾引起如是的認識和憂懼?因為一往所接觸的民族,縱能憑其一時武力,乘中國之敝,以圖一逞,彼此形勢猶可相埒。近代所接觸的西洋則大不然。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樊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於是張惶失措,自處處人,兩無是處,遂陷入悲運。 (查看原文)
    卅伯 2013-05-05 13:18:13
    —— 引自第6页
  • 各港胡人有其居留地,以胡人为番长。长安、洛阳亦为其荟萃之所,有的辗转来自海上,有的直接来自陆路,互市监或通事监即为掌理西北诸国交易而设。鸿胪寺于入朝番客,供应食宿,贾商、学生麋集,与唐人共同生活,互为婚嫁,且有登科第、任官职者,颇似今日的美国。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0-22 19:47:50
    —— 引自第3页
  • 贩运吕宋的闽人,往往留而不返,西班牙人为了经济及殖民地的开发,亦需要华人。于是来者日众,西班牙人渐生疑惧,时加凌虐。1593年,华人愤将菲律宾总督刺杀,西班牙人大肆报复。“然华商嗜利,趋死不顾,久之复成聚。”时明廷财政困难,有人说吕宋山富银矿,树生金豆,可供开采,因派人往勘。西班牙人以为中国意欲袭取吕宋,华人将为内应,遂发兵围攻,二万五千商民,尽膏锋刃,时为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明廷无如之何,仅由福建巡抚移檄“数以擅杀之罪,令松死者妻子归,竟不能讨”。西班牙人益无忌惮,既不畏惧中国,又需要中国的货物,华商亦仍然前往。1639(崇祯十二年)至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又有三次屠戮,遇难者二万余至万余人不等,虽起因不一,中不能不谓之有计划的暴行。中国政府固未尽其保护人民之责,而西班牙给予中国的观感,亦可想见。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0-22 19:53:20
    —— 引自第13页
  • 教士的内讧,一是为了礼仪问题,一是为了教派竞争。利玛窦认为中国所谓天或上帝,同于西教唆为最高主宰耶和华,中国的祭祀孔子、祖先、天地,并非偶像崇拜,当时他的同会教士已有人不以为然。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0-22 20:05:44
    —— 引自第22页
  • 利益均沾,可免一国独占,又可施恩各国。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英人口口声声要争取平等,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0-22 20:12:09
    —— 引自第49页
  • 就他(耆英)1843年2月的密陈机宜一折来看,对于时势颇有新的了解:第一,此次战争非突发事件。英人以通商为重,百余年来,洋行朘削诛求,官吏科敛舞弊,抚驭失宜,积怨既久,以致愤激生变。第二,官兵形同乌合,英军上下一心,炮火猛烈,“我炮放一出之后,彼炮已接踵而来”。第三,目前民心士气均不足以攘外,官与民,民与兵已同仇敌,不独不能相顾,且将相防。攘外必先安内,整饬吏治,安定民生,“我围若固,彼亦何敢鸱张”。第四,“勿以抚议为必可恃,更不可稍形诓怯,妄事惊疑”,遇事“挺身前往,晓以至诚,谕以利害,祛其疑而破其奸,镇以静而制彼动,虽狼子野心,不敢信其必无反覆,而诚内格物,似能令其就我范围。”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0-22 20:13:20
    —— 引自第55页
  • (《讨粤匪檄》)檄文的第一段,痛斥太平军的残暴,以地域观念打动长江流域之人,并煽动身陷太平军者,以分化所谓“新兄弟”(在长江各省新加入者)与“老兄弟”。他说,太平军所过,“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概抢掠罄尽,男女备受荼毒,而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如,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第二段痛斥太平军破坏伦理秩序,以名教观念打动知识分子。不过他对太平天国的宗教,所知尚欠正确,他说:“中国历代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太平军崇外夷之教,上下皆以兄弟姊妹相称。农不能自耕,商不能自贾,田皆天王之田,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又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苦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观,不思一为之所?”第三段痛斥太平军毁污庙宇,以神道观念打动一般乡民。他说:“自古生有功德,殁则为神”,虽乱臣贼子,亦敬畏神祇。太平军焚烧学宫庙宇,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亦被污残,“此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最后申明,他的使命在救民卫道,救被虏船只、人民,纾君父之忧,慰孔、孟人伦之痛,报生灵之仇,雪神祇之憾,希望忠义之士,共同奋起,被胁被陷者,自拔来归。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4回复 2013-11-13 15:10:26
    —— 引自第77页
  • 为进兵东南,曾国藩移驻皖南祁门,留军续攻安庆,以为将来克复金陵张本。不久英法进军北京,诏令北援,对他又是一个难题。他虽曾有此请,似非出于真诚。他对曾国荃说:“北援不必多兵,即吾与润帅(胡林翼)二人中有一人,远赴行在,奔问官守,则君臣之义明,将帅之识著,有济无济,听之而已。”又对胡林翼说:“天下有理有势,保江西、两湖三省,势也。吾辈就目前之职位,求不违乎势,而不甚悖此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以巩固现疆土为第一,北援仅是一种姿态。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1-13 15:11:39
    —— 引自第81页
  • (若李秀成)先取长江下游各地,设关征税,藉足国用,再溯江而上,规复安庆、九江、汉口,联络石达开,尽收黄河以南,然后封锁上海,待其内变。日后洪仁玕说,太平天国祸害之源,为“洋人助妖”。洪秀全的妻弟赖文光说李秀成“不知君命,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合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不免言之太过。从另一面来说,倘李攻下上海,不仅可无后顾之忧,饷源亦可无匮,但未遂所愿。下游的英法公开支持清朝,上游的湘军长驱而东,太平军陷于夹攻,首尾不克。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4回复 2013-11-13 15:34:29
    —— 引自第109页
  • 大乱对于政治军事的影响,亦至重大。显而易见的为正规军的没落,代之而兴的为地方练勇,即湘军和淮军,以及其他私人武力,如云南的岑毓英,甘肃的马占鳖。八旗军久已空有其名,绿营亦骄顽腐窳。江南大营两次陷落,其主力几乎全部崩溃。保卫湖南,肃清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克复金陵,底定闽、粤的为湘军,平定江南、闽南,及捻乱的为湘、淮联合军。至于广西、贵州、四川、山西、甘肃、新疆的底定,固均湘军之力,云南的底定湘军亦与其役。简言之,二十余年大乱之削平,无一不赖湘、淮军,尤其是湘军。清的统治之得以延续五十余年,可说是湘、淮军所给予,但是清的权力已日益削弱。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7回复 2013-11-13 15:40:50
    —— 引自第125页
  • 康有为凭他一片热忱与动人言论,一跃而起,以为只要获得皇帝的信任,由皇帝独断,即可畅行其志。他不是不知光绪缺乏真正权力,但毕竟是一国之主,慈禧或不致毫无顾惮。其实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嫌隙已深,1895年光绪革退接近慈禧的军机兼总署大臣孙毓汶、徐用仪,慈禧亦革退拥护光绪的总署大臣汪鸣銮、长麟,第二年又将翁同龢罢毓庆宫,使他们君臣不能经常相见。慈禧说不上有何政见,惟知揽权。有人说如果奉戴她来变法,她将不会反对,似属可能,此可于同治朝及光绪前期的推行新政见之。现在光绪要争取自主,表面上她勉事容忍,而内心益愤。 (查看原文)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3-11-13 16:01:37
    —— 引自第216页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