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讲“哲学导论”者,流于胪列思想陈迹及流派变迁者众,而能融会贯通者寡,能够既融会又提炼出中西哲学之精髓,进而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体系者,更是凤毛麟角。张世英先生的《哲学导论》便是这少数之中的佼佼者。它不泥于哲学史的细节,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拈出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作为理解“什么是哲学”的密钥,为初叩学术门径的读者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抓手。《哲学导论》在我社再版三次,曾获“思勉原创奖”,深受万千学子喜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张世英先生的所讲的“哲学导论”,正是中国特色哲学概论的有益探索。它由“什么是哲学”入手,从本体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历史观等方面展现出了一套融合中西哲学、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体系,并对中西哲学史上各种哲学基本概念、基...
讲“哲学导论”者,流于胪列思想陈迹及流派变迁者众,而能融会贯通者寡,能够既融会又提炼出中西哲学之精髓,进而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体系者,更是凤毛麟角。张世英先生的《哲学导论》便是这少数之中的佼佼者。它不泥于哲学史的细节,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拈出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作为理解“什么是哲学”的密钥,为初叩学术门径的读者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抓手。《哲学导论》在我社再版三次,曾获“思勉原创奖”,深受万千学子喜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张世英先生的所讲的“哲学导论”,正是中国特色哲学概论的有益探索。它由“什么是哲学”入手,从本体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历史观等方面展现出了一套融合中西哲学、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体系,并对中西哲学史上各种哲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作者简介 · · · · · ·
张世英(1921—2020),武汉市人,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荣誉院长、《黑格尔著作集》中文版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创造性提出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主要著作有《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小逻辑>绎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辞典》等。
目录 · · · · · ·
小引
一 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
二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三 哲学的分类
第一篇本体论与认识论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一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
含义、区别与关系
二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三 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一 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二 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一 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二 相同与相通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一 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二 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三 想象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一 两种无限的含义
二 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
三 “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
四 “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一 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
二 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第七章 论境界
一 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二 境界的形成
三 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四 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第八章 境界与文化
一 四种人生境界
二 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三 文化的评判问题
四 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
五 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道德、审美活动的具体性
六 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
第九章 超越自我
一 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二 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第十章 超越之路
一 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
二 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三 超越有限的历程
四 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
第二篇 审美观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一 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三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第十二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一 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二 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
三 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
四 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
第十三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 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
二 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
三 真理的场所——艺术品
四 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五 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
第十四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 理论
二 历史
第十五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一 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
二 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第十六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一 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二 语言学转向
三 语言意义的转换
四 “大言”与“小言”
第十七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一 语言的诗性
二 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
三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第十八章 美与真善
一 古希腊时期
二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三 近代
四 现当代
五 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第三篇 伦理观
第十九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一 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二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三 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
四 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第二十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一 “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二 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
三 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四 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五 “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
六 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
第二十一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一 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
二 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三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十二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
——顺应与理解
一 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第二十三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一 从独白到对话
二 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
三 理与情
第二十四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一 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
二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三 “知”哲学与“行”哲学
四 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五 哲学与人生
第四篇 历史观
第二十五章 古与今
一 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
二 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
三 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十六章 传统与现在
一 传统的性质与形成过程
二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
第二十七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
二 时间距离的意义
三 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着
四 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第二十八章 中心与周边
一 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
二 “万变不离其宗”剖析
三 民族性与时代性
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第五篇哲学发展的历程
第二十九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一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
二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三十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一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
二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三十一章 从“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
一 “天人合一”的特点
二 “万有相通”的特点
三 “天人合一”与“万有相通”的区别以及中西文化史上从前者到后者的发展过程
四 在中国现实中“万有相通”进展迟缓及其原因
五 “万有相通”的哲学要求把“有我”与“忘我”结合起来
六 “万有相通”的哲学是中华文化走向未来的明灯
余论:希望的哲学
一 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二 希望就是虚拟
三 希望就是战斗
四 希望与命运
五 希望与失望
六 希望与无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综合中西哲学史上种种对哲学的界定,也通过对这些界定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审视,我以为哲学应是以进入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高远境界为目标之学。我对于哲学目标的这一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和西方现当代关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所以,这种境界不是抛弃主客关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关系却又超越之;这种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不是“弃智”,而是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识、超越规律性、必然性;不是不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总之,这种境界不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精神享受,而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人生在世,总想投身社会,实现自我,创造一个辉煌的世界,但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我所主张的哲学是一种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提高人的素质。其实,素质也就是境界,就是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什么是哲学/ -
任何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或境界,此世界或境界就是这个“整体”或“现在”。它是每个人都必然生活于其中的“时域”,也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欲望、爱好乃至他的环境、出身等等,都积淀在他的这种“现在”之中,构成他现在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现在的整个这样一个人;他的未来,或者说得确切一点,他对未来的种种向往、筹划、志向、志趣、盘算等等,通俗地说,也就是,他对未来想些什么,也都构成他现在的境界的内容,从而也构成他现在的整个这样一个人。从这个方面来看,未来已在现在中“先在”。我们看一个人的境界如何,看一个人是怎样一个人,就得了解他的过去曾经是如何,以及他对未来想些什么,其中也包括他对自己的过去将要采取什么态度。借用海德格尔的比喻,每个人当前的境界就像“枪尖”一样,它是过去与未来的交又点和集中点,它放射出一个人的过去与未来。一个诗人,他过去的修养和学养,他对远大未来的憧憬,都决定着他现在的诗意境界;一个过去一向只有低级趣味,对未来只知锱铢必较的人,他当前的境界也必然是低级的。这两种人从各自的“枪尖”上发射出来的东西是大不相同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论境界/
> 全部原文摘录
哲学导论(第四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哲学导论》:梳理、重构、吐槽



难道要取消“主体性吗”?

不知08年修订版和02年版有什么更细微的区别?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7.4分 409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7.3分 571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博雅大学堂-哲学 (ws1116™)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哲学导论(第四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