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习国学,是希望考试得高分;现在学习国学,是期盼生活有智慧!
《傅佩荣·国学的天空》集作者2008年于凤凰卫视的讲演整理而成,内容涵括传统的孔、孟、老、庄的经典思想,由《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实际的立身处世,以及当下面临的个人困境和社会困扰,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体悟那古老而又实际的智慧,并提炼出因应之法门。《傅佩荣·国学的天空》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讲演魅力以及对古代经典的深刻诠释能力。
能否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中国传统经典的要旨?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指文学作品出于真实情感。)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一言以蔽之,扼要指出这些经典的核心理念。
一、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奠定了儒家人文主义的基础。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具体做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言论以及具体行动,并无神秘色彩,因而是人人可以向往与效仿的,并且只要持之以恒,也将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第一代见证者。他们眼见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至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以悦乐之心面对世间的逆境与挑战。
二、孟子主张“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他的心得是培养“浩然之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傅佩荣教授解读《孟子》,以现代白话译解,并综合与融会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引领读者跨越文字的隔阂,去探究盂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其特别凸显盂子的思想基础——人性论,将它视作儒家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对于现世人生也颇有指导意义。
三、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观”天地万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实。以道为本源,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 可与儒家比肩。傅佩荣教授特别指出,老子所谓的“道”是指“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傅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的心得,解读《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爱好智慧’的本义。傅佩荣教授从“道”这个关键概念入手解读《老子》,引领读者进入老庄哲学幽深辽阔的思境,比照现代社会人们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对读者不无裨益。
四、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从来不曾有物存在)。既然如此,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从真实提升到美感的意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外化而内不化”,在心灵取向上,则可以与道同游。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卒年约在公元前368年至公元前288年之间。他与儒家的孟子处于同一时代,但二人并无见面机会,或者二人即使见面也将无话可说,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各派学者各有其道,而庄子是道家老子的后学,对于“道”另有独树一帜的看法。庄子曾经短期为官,担任蒙的漆园吏。中年以后,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织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后来楚威王听说他是个人才,以高官厚禄聘请他,但是对庄子而言,世间的荣华富贵“有如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实在引不起一点点兴趣。不过,庄子对人生绝不是没有热情的。傅佩荣教授对《庄子》进行重新分段解读,以哲学思辨为重点,把握“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原则,对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价值判断作了清楚的说明,借此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
为了智慧学习国学
|
我看了一半。还是蛮厚实的,值得细细看。
他的一些解读比前人更可信,比如他把“人性本善”解读成“人性向善”。
也可以去他的新浪博客看看。
经典是需要不断阐释的,他做的工作就是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重新阐释古代经典。
在网上还能找到凤凰中文台 播出的视频。
国学天空 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主持人:傅佩荣、刘墉
首播:周一至周五 18:45
重播:周二至周六 14:05
今天,中国经济、政治及综合国力在世界崛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成为中国国内,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里的话题。2008年,凤凰卫视推出《国学天空》,力邀国学大师如傅佩荣、刘墉阐述中国文化思想,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易经,每一集引述一段原典,说明其中意涵,为观众细说国学。
2008年,要带给观众一档既流行热门、又不失文化深度的节目,非《国学天空》莫属。他们将用最有含金量的思想,以浅白的语言、质朴的情感,结合深厚的古典修养,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齐来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于传统中寻找古人的智慧,碰撞现代人的心灵,让您领悟国学经典的非凡深度,拓展视野,在欣赏国学的同时,也能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节目势必在华人世界引起新一轮的国学热潮。
傅佩荣教授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著作九十多本,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
刘墉是画家、作家。1949年生于台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圣若望大学研究所及师大美术系毕业。1978年由行政院新闻局及国立历史博物馆推荐前往美国讲学。曾任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住校艺术家、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全美水墨画协会国际展主审,并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三十余次。著作六十余种散文小说及文学理论作品畅销华文世界。
来源: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PostID=17281728&BlogID=153426
傅佩荣:读庄子不会得忧郁症
梅柏青/文 张鸣/图
核心价值
当央视《百家讲坛》已经让人审美疲劳,本月底来自台湾的国学大师傅佩荣将亮相《百家讲坛》,解读孟子。他能否改变内地国学一窝蜂赶时髦的局面,给大陆国学界带来一缕清正淳厚之风?让我们先观其人。
核心人物
傅佩荣,祖籍上海,1950年生,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获台湾大学哲学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先生一生研究中西方哲学和国学,著作逾百部,海内外演讲两千场以上,被称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
采访手记
(2009年4月28日 成都)
傅先生日程很紧,做他访谈这天,他刚从郑州飞到成都,前天他在深圳演讲,而明天又要再赴北川中学,4天奔走4座城市。一年前他在北川中学做过一次演讲,讲自己的快乐生活法,让很多孩子震后第一次有了笑容。
傅佩荣2006年起就在苏州、上海等地开始演讲,这两年又在山东卫视《新杏坛》、凤凰台《国学天空》开坛主讲。这次是托《新杏坛》的朋友帮忙才安排独家采访傅先生。对待采访,傅先生表现出一种高度重视的庄严,那天天很热,刚下飞机两个多小时,他放弃旅途劳顿后的午休,一直在房间里等我;回答问题在很多细节上也考虑读者的感受,他语言很活泼、优美,又不失个性,很艰深的国学思想被他解读得很生活,很有“烟火气”。谈话中着实领教了这位台大哲学系教授的口才,感受到他专注做事的精神,更感受到他流畅的语言中闪耀着的国学智慧。难怪在《百家讲坛》试讲《易经》的现场,就有老太太抱住他激动地说,终于听懂《易经》了!
傅先生给我的感觉,不仅温文尔雅,说话亲切可掬,达观快乐,他身上还有着我所接触过的在国学里浸泡久了的人拥有的某种气息,这种气息恕我无法描述得很准确。国学是有生命的,它应该融入我们民族的生活中,但是由于我们长期的文化断层,这种气息在大陆或者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了。
对话
学点儒和道,从国学借智慧
痛苦是人生一部分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去年5.12震后您就来北川中学演讲,听说明天您要再去北川中学,准备给孩子讲什么呢?
傅佩荣(以下简称“傅”):我讲“心中有爱,希望归来”,就是说经过一年了,应该让悲伤变成记忆,年轻人需要的不是抚慰,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到,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要走出自怜。心中有爱就是从爱护自己开始,灾区很多人来不及继续活着,你活着就要爱惜自己,接着这个爱要扩散,把爱投入到人我关系里面,你还要不断提升自己。比如我们都是这样教学生,你首先要做“狷”者,狷就是有所不为,凡是没有格调的事不做,包括不作弊;然后做“狂”者,狂是进取,奋发向上;当然最高的境界是“中行”,这出于《论语》,中行是做事情恰到好处,就是中庸。心中有爱的话,你对自己的生命就会有所期许,随着年龄的成长,生命的体验深刻了,眼界开阔了,你将来要面对这个世界做很多事情,所以应该抱着希望。
记:现在灾区一些人有抑郁症倾向,有轻生念头,傅先生是国学大家,从文化上看,一般来说人们可通过什么方式来修复自己的心灵?
傅:第一个你要重建自我认识,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宇宙里很有价值,但也很脆弱,心智更坚强一点,生命要完整的话,还要有精神,精神就包括我们祖先、神灵在内,所以第一要恢复跟自我的情感,要喜欢自己。第二是要恢复跟别人的情感,你的家庭你的好朋友不在了,还可以交新的朋友,重建亲情、友情、爱情,你的情感上的压力就有人分担了。这次大地震,全世界很多人在出钱出力,虽然很多人不认识,但你感到在宇宙中并不孤单。第三,要恢复与自然界的情感,这比较困难,因为地震嘛,我是被它害的,但是没有灾难的时候,大自然是很美的,一个人如果对大自然存有敌意的话,活得会很累的,所以要建立跟自然界和谐的关系,但是你不能没有防灾意识,以后用心把房子盖牢实一点。第四就是跟祖先神灵,跟逝去的人建立合适的关系,爱他们,定期祭拜、怀念他们。这四个方面都兼顾,身心灵才比较完整。
记:我听说台湾9.21大地震后,您做过几十场演讲,灾后重建,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
傅:还是心灵的重建,生离死别每个人都难过,地震太突然,感情上不能调适,一个人碰到灾难了,最怕的是不能了解它,面对它:灾难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别人没事我家出事呢?他心里不平啊。我就讲,苦难不可能平均分配,你碰到了就怎么去面对他,了解他。
记:中国哲学怎么看待苦难、生死这类问题?
傅:孔子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们就要接受这个事实。儒家把苦难、痛苦当成磨练,像孟子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痛苦得不得了,磨练之后才有能力表现出来,才能够担当大的责任。道家把死亡当做自然的变化,庄子说“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整个宇宙都是“气”的变化,道家看得比较开。
年轻学儒家,中年以后学道家
记:下个月您就要亮相央视《百家讲坛》讲孟子,我听说您是前两年应邀去试讲了两集《易经》,当年于丹很火,把您挤下了《百家讲坛》?
傅:有些周折,其实当时是时机不成熟,我是客随主便(笑)。
记:《百家讲坛》已经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了,您亮相会是什么风格?
傅:这两年我都在山东卫视《新杏坛》、凤凰台讲,你可以对比一下。
记:我看过几期凤凰台的,您紧扣原著,阐述本意,和于丹他们不同。
傅:没错,我讲原典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我看过于丹的节目,她口才非常好,擅长讲故事、发挥心得,很多人喜欢听是有道理的。但是观众有了兴趣,这才是国学的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深入原典,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上,我做的就是第二步。今年清明节中央台录制节目,于丹当面跟我说,她说真正要讲的话,她指着我(笑)。
记:国学的第三步是什么呢?
傅:就是改变生活,原来计较的人变得不计较了,国学就成功了。
记:您讲孟子还有什么不同?
傅:譬如,大家说孟子讲“人性本善”, 这是宋朝朱熹的说法,包括元朝人编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都是以讹传讹,孟子的本意是“人性向善”。因为善的事情在于行为,内心可以有善念,但不等于善,把善的行为做出来才能叫善。很多外国人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说“性本善”?每个人都可能做坏事,都可能有坏念头,人的本能都是对自己有利。我就跟他们讲,孟子的思想是为人要真诚,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你如果真诚,见到父母就会孝顺,见到朋友要讲信用,见到老板就要忠心做事。
记:您这个“向善”有道理,但是大众可能不关心这种学术问题。
傅:这是国学的基本概念呀,讲国学总不能迎合观众,一窝蜂赶时髦吧。
记:其实我很期待您讲庄子,对您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庄子吧?
傅:倒不是,影响最大是孔子。我年轻的时候学儒家,中年以后喜欢道家,我把儒道两家磨合在一起了。譬如说我工作的时候做儒家,准时上班下班,把事情做好,跟别人来往尽量做到言而有信,做完事情后面的结果怎样呀,我是道家,顺其自然,潇洒一点。我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努力奋斗,争取人生事业的成功,40岁中年以后喜欢道家了,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这么多年研究下来还算是符合这些经典本身的规律。
记:40岁以后为什么喜欢道家了?
傅:因为到中年才发现原来这么努力,我以为善恶都有适当的报应,其实没有,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的公平正义,那怎么办?就要看得开,怎么看得开?我很向往庄子的境界,但是做不到啊(笑)。
国学不是“万灵丹”
记:善恶没有报应,这让善良人太失望了吧?
傅:你学儒家的话,善恶报应就在当你行善的时候,当下就快乐,这是儒家讲的善的报应;当你为恶的时候,当下心里就不安,这是恶的报应。所以一个人坏事做多了,看到什么都恐惧,一个人好事做多了,君子坦荡荡,这是儒家讲的。道家是从整体看,只要内心跟“道”结合 ,就乐天知命,任何遭遇不会影响你内在的生命。
记:但是一般人都觉得道家消极避世?
傅:这是对庄子的误解。庄子是我所知的古今中外哲学家里面最聪明的人。庄子讲人生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是指外表跟别人一样,不引起人注意,内不化是内心始终与“道”在一起,安稳自得。庄子消极吗?应该说积极,战国时期是乱世,凭庄子本事做官不是问题,但是要付出什么代价?避世也不困难,难的是修炼内心世界,使他超越身心超越天地,才有了精神的自由。庄子穷得要命,他凭什么逍遥?连儒家都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庄子讲自然人生,这才是人类的大智慧。
记:有人说21世纪是忧郁的世纪,金融危机让很多人觉得“郁闷”、“压力大”, 傅先生有什么药方?
傅:道家教我们用整体眼光看问题,5年后,大家回头再看今天我们的焦虑,一定觉得我们今天太执著、太想不开。我建议大家学点儒家和道家,从国学那里借智慧,譬如儒家讲的真诚面对自己,快乐由内而生。庄子讲保持平常心,讲无心而为,就是说好好做你的事,不要存有特定的目的,存有目的,不达目的就不安乐,忧郁症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读庄子不会得忧郁症(笑)。
记:您的人生向庄子借到了哪些智慧?
傅:我学庄子最大的收获是三个字“不得已”。这不是委屈、无奈,是当你判断一件事情条件成熟时,就顺其自然,不露痕迹做。条件不成熟就不要勉强,因为即使做也是事倍功半,即使成功了也是累得很。我们学庄子,一定要肯定当下的生命,不要老想着将来如何,你要掌握的是现在,看到子女健康、活泼,考试读书不是很理想,但是今天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很开心,你就好好享受今天吧。这样一种态度就会觉得生命有缓和的余地,没有太大的压力。
记:这些年国学很热,有人说21世纪是孔子的世纪,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热持批判态度,您怎么看?
傅: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很多,至少人类公认的四大圣哲是并驾齐驱的,这就是释迦摩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我们中国人不要老讲孔子怎么样,这太过于自我中心了,国学更不是一种“万灵丹”,只是我们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切入点。把国学神话了就等于没有国学。
口吃让我终生不会嘲笑别人
记:我看您在电视上语言优美,语速像连珠炮,听说您小时候口吃,心理上曾经很自卑?
傅:没错,我口吃是学同学得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二,上学没有讲过话。
记:口吃那么厉害?
傅:严重得一塌糊涂,只要老师叫我起来我就口吃,全班大笑。结果我从小开始就拼命念书,考试都是第一名,自己就平衡了,心理还算正常,到高二才去矫正,完全改正是从美国念完博士回来,真的是有自信了。
记:这段经历对您的性格和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傅: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第一,我终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从小被别人嘲笑,知道那个痛苦的滋味。第二,我非常珍惜说话的机会。有人问我为什么说话总是非常扼要,因为我以前不能说话,所以有机会表达的时候我都会很珍惜,不会讲一些废话。如果说对我性格有什么影响的话,应该是孤僻吧,不太合群。
记:您对哲学的兴趣起于什么时候?
傅:小时候因为父母信天主教,从小就觉得很害怕,人总是会死,死了我去哪里?这是我的一个命题,人为什么有痛苦?人生三大悲剧:痛苦,罪恶,死亡,大学只有哲学系探讨这些问题,我就报考哲学系。年轻人毕竟喜欢西方的东西,总觉得西方很进步啊,我就学西方哲学。后来在台大读硕士,跟了方东美先生,才知道中国哲学很了不起,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
记:您实际上很早熟,很早就思考一些大的命题。
傅:没错,年纪太小接触宗教都会比较早熟。年轻人怎么会想到老啊病啊死啊,宗教要讲这个,所以我从小就接触这些思想,觉得人总要去面对这些事情。
记:您父母是做什么的?
傅:我是平民家庭,父亲是灯塔工,就念到高中毕业,母亲小学都没有毕业。家里面七个孩子,我是第三个。我们都是靠读书才发展的,但是最孝顺的是我一个书读得不怎么好的妹妹。我们书读得稍微好一点的,忙得要命,只有周末回家陪父母打个麻将而已。
记:您是经常飞来飞去到处做演讲,但是刚才您说不用手机,也不上网,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有点矛盾?
傅: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我是一个教书的人,已经在外面做了这么多的演讲,写书,如果再做这些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我不可能有时间念书了,所以我是“四不一没有”:第一个不碰政治;第二在台湾不上电视,在这边破了,因为这边地方大,电视效果大;第三是不应酬,别人请吃饭,我都找理由推托,因为应酬太浪费时间,吃饭就是一个晚上,东拉西扯谈一些八卦;第四个就是不用电脑不上网;一没有是没有手机。
记:这种生活方式跟您喜欢道家有什么关系?
傅:没有。我20年都这样,因为我知道自己要选择,你不能什么都要,如果选择去演讲写书,你就要放弃上网的快乐,放弃应酬。
傅佩荣在酒店房间里接受采访
载《成都日报》“核心访谈”版 2009年5月4日,B1版
电子版:http://www.cdrb.com.cn/html/2009-05/04/content_521959.htm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