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步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伊安 2024-05-09 16:55:14 湖北

    比起最著名的《使女的故事》,目前我最喜欢的是《神谕女士》。我喜欢封面选的这张照片,完美体现了她的幽默感。和O'Keeffe,布尔乔亚晚年照片中那种女王般的气势完全不一样,这张照片很轻盈,非常顽皮。 这本传记写的是《使女故事》《猫眼》《神谕女士》之前的阿特伍德,所以她的声名建立过程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她在写出这些小说之前,已经成为了阿特伍德,她的内在比我想象的还要强大。 她很像另一个版本的恬娜,她是接受了柔克岛巫师学院训练的恬娜,她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一条新的路。她这一代的女艺术家开始重新定义女艺术家,不是疯子,不需要自杀,不必离群索居也不必孤独终老。她们会结婚,也会有小孩,会织毛毯,也会用洗衣机。她们定义自身的方法是创作,持续不断的创作,以作品展现自身,不再为新的女性神话提供素材。

  • 10 祝羽捷 2024-05-14 15:51:24 上海

    “Atwood”( 阿特伍德)源自“Atter wode”,意为“林中珍珠”。阿特伍德的童年也宛若林中精灵啊,太令人羡慕了,尽可能远离文明,充分保护了想象力,还成为了社会对女性惯例的局外人。20 岁的时候,她意识到文学是男性主导的,最困难的事情是在一个本质上属于男性的世界里为女性的创造力寻找空间。“女性最好从二人世界之外的角度思考自己,创造性地参与世界。……我们都必须为自己负责,因为我们手中掌握的唯一命运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 9 瑶瑶 2024-04-17 15:22:08 北京

    “她认为:‘女作家的正确道路不是全力以赴攻破男性设置的街垒。(也不是企图操控一切,唯女性为大。)……正确的道路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几年前读到《使女的故事》,看过访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阿特伍德本人,“她散发出一种其他人都没有的自信。她知道自己是谁,知道生活是什么,知道如何坚持写作”。这本传记是将阿特伍德的成长,置身于加拿大文学发展的时代之中。她与其他作家一道,身体力行地为加拿大获得民族文化身份尽自己的力量,也幸福地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很开心在传记接近尾声时,读到阿特伍德如愿成为了一位母亲。

  • 4 大路 2024-04-30 15:52:32 河北

    女作家中喜欢两个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杜拉斯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两个人身上都贯穿有一种令人着迷与敬畏的激情,是写作的激情,也是生命的激情。但或许在作家两个字前面特别强调女性并不合适,最好只是以一个纯粹的作家身份看待。高阶的作家最终写的只是人性。 作家都会基于各不相同的创作观及创作方式去创作,没有是非优劣。读阿特伍德这本传记感觉一直与她是投缘的——“写作不是布道,不是解决问题,甚至不是分析。写作更像一面镜子或镜子反射出来的影像。” 有一种人为写作而生,写作对他们来说不是职业,而是生命,就像阿特伍德。读一本喜欢的作家传记,了解作家历史之外,从根本来说是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状态,一种信念,一种坚持。

  • 2 闻夕felicity 2024-05-15 20:44:53 江苏

    我很喜欢这本阿特伍德传记,很喜欢作者刻意选择的距离感,也很喜欢她在慎重思考之后所采取的“站位”和角度。不去关注生活的八卦和日常,而是“在塑造她的文化及其创作思想之间建立连接”。不因阿特伍德的性别和写作者身份而去聚焦细碎而无意义的吃喝拉撒的记录,这才是尊重阿特伍德和她所发出的警告的态度。这本传记关心的是阿特伍德的创作——她如何成为我们读者所知的那个写作者,到底是什么(天分?机运?环境?选择?)能让这些震动灵魂的故事和诗歌都从一个人口中出来、从笔下出来、从打字机里出来?而如果你恰好既是阿特伍德的读者又是一个有野心的写作者,你跟阿特伍德的差距在哪里、你如何能更靠近一点这位让你无法望其项背的偶像、哪怕不成为下一个阿特伍德也更接近一点那种现实与警告、反思与幻想、科学公理与细腻观察之间绝妙的平衡?

  • 2 乙左左 2024-05-07 09:17:13 福建

    传记写法上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从阿特伍德童年的丛林生活写起,涵盖了个人经历与作品分析,更多的是她对写作、生活、女性主义的卓识,阿特伍德关于诗歌与小说的观点是我没想到的,此前我一直认为两者的语言是冲突的,而她指出进行这两种创造是一种平衡,以免走进那条“没有出口的,漫长的黑暗隧道”。与欧茨的对谈,阿特伍德直言不喜欢“女王”的称呼,“这样的头衔是对众多优秀女作家的侮辱”。读完才发现,这么厚的一本传记,内容如此丰富,几乎只书写了1976年之前的阿特伍德,而《使女的故事》出版则在将近十年之后,不用说往后更多的佳作,令人感叹创造力之丰富,衷心希望她永不停步。

  • 2 豆友184211635 2024-05-14 11:25:08 湖北

    按照时间线,梳理了玛格丽特前半生的经历,一半是作者的评论,一半是引用作家本人的自述,更多呈现的是她作为诗人的作品和形象。 对于完全不了解她的读者,是一本轻盈的他传,如果是资深书迷,可能不会有多大的收获。可惜没有看到更多关于《使女的故事》创作的幕后。

  • 1 少女漫步世界 2024-05-22 20:56:57 陕西

    寻着文学的路径一路读过来,身心在紧绷的夏日里舒展从容了许多。连并着1963年的春天,“靠喝咖啡和咬指甲度日”的春天一起落入我的心房。那年她追求一个枯燥乏味的白日工作,不用动脑筋,却很赚钱的工作。世界试图将她变成夜晚,将生活推至边缘之上。而阿特伍德偏偏要凭借文学和自然之风将一切拉回中心。如果门罗是掀起“铺着油毡的深洞”的一只手,那么阿特伍德就是掀起油毡下平凡生活的另一只手。

  • 1 韧勉 2024-05-05 18:29:14 北京

    加拿大著名女性主义作家阿特伍德今年已经85岁,仍然书耕不辍,她共出版了17篇长篇小说,10本短篇小说集,20本诗集,10本非虚构著作,和7本儿童读物,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她的"使女的故事"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提名布克奖,改编成电影更使她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本书中,你可以发现她是怎样成为一名作家的?她是怎样看待过去和现在女性的地位的?她本人家庭生活如何?她去过哪些国家和执教过哪几个大学?这部上世纪末首度出版的传记,着重记述了她的幼年到1970年代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家庭读书的氛围和年幼丛林生活对她的影响,她对社会、文学、历史的观点和评价所形成的土壤,她的这些经历与她作品构思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传记得到一些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启发和思考。

  • 1 珍妮的肖像🦄 2024-06-06 13:09:43 山东

    半生传记。一个野蛮生长,冒险主义,不讨好,独创性的佩姬。她的阅读喜好,性情养成,家庭,经历在作品中延长投射与观念塑造。以及她与同道友人们身后的,“前女权主义时代”社会文化活动之流动的背景板。 喜欢那首为家族祖先一位“女巫”写的诗。她为中学时期编导的家政轻歌剧《合成织物》已经表现的非常反对秩序常规,格外富于想象与趣味了。

  • 1 Nelly.L 2024-05-20 22:41:23 上海

    读完心潮澎湃,备受鼓舞。这不是一部寻常意义上的传记,它更像是对阿特伍德的写作与思想的梳理,读完对阿特伍德的作品也能有极为清晰的认知,我才知道原来在成为小说家之前,阿特伍德最早是以诗人身份在文坛立足的。通过了解阿特伍德的成长经历,我们实际上也能了解现代加拿大国家身份的形成——我们通常认为加拿大只是一个富庶、温和得甚至有些没性格的北美国家,却往往遗忘了它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殖民主义问题,且因为一直缺乏自己的历史叙事而丧失文化自觉的国家。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阿特伍德是在两个维度上开辟道路:性别与民族。如今,她应当可以自豪地认为,属于我的战斗我履行了我的义务。她的作品和思想,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 1 昭质 2024-04-26 02:23:31 上海

    一本夏日之书,看见一个强大冷静、个性非常迷人的阿特伍德。“在你的脑袋里/有高山,/有花园和混乱,有海洋/和飓风,” “我们在深切的爱完全展露之前欲说还休的方式:有足够的勇气让对方了解自己吗?” 丛林生活,往事历历。感谢寄书💚

  • 1 Cynthiastar 2024-05-28 22:04:11 上海

    三星低了一点,但又觉得给不到四星,这是一本事无巨细但重点和脉络不清的人物传记。而且成书太早,如果等到今天再来写阿特伍德传记,全书结构和内容都要做大幅调整(比如《使女的故事》肯定是重心之一,但在这本传记中甚至都没怎么提到《使女》),对阿特伍德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 1 Lazy念念 2024-05-10 14:46:09 江苏

    阿特伍德在童年的丛林生活中躲避了社会范式的教化,获得自由想象力+不被女性身份束缚,而后的人生就是确定目标,并朝着未来前进,失败并不可怕,但要相信自己会成功可不那么简单。

  • 0 把噗 2024-05-23 18:17:04 北京

    “为了写作的快乐”

  • 0 大胡子阿细 2024-05-17 09:19:08 上海

    跟《信任》一起看很有意思。

  • 0 庄晓 2024-05-20 20:53:55 上海

    我是看《使女的故事》才知道阿特伍德,而且我看的是剧版……当时我就为剧情的看似荒诞离奇而感到惊叹,同时感到真实地令人害怕。在生育率越来越低的年代,不排除这样的场景未来是否会发生……阿特伍德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也是教授,母亲特别会讲故事。阿特伍德是少数从来知道自己应该去当作家的女子,她有天赋,热爱写作,在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在高校任教,27岁即通过诗歌成为最负盛名的女性作家。无疑,阿特伍德的人生是让人羡慕的,但这背后离不开她的坚持与努力,“她从来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她是个理性的不浪漫主义者,正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思考给她的小说带来了极大的魅力。

  • 0 冬至 2024-06-10 15:23:14 上海

    从阿特伍德自己的出生写到她生下女儿的那一年(37岁),作者要展现的是阿特伍德的创作生活,什么动力驱使她成为作家,哪些成长经历沉淀为她创作的素材。她丰富的童年时光是其驳杂广博的知识视野的基础,这很难得,非成年后学习所能比。第八章写她的第一份工作很有意思,每个文学青年都渴望有一份不用太动脑但很赚钱的工作,晚上在阁楼上创作。她的文学之路整体还是很顺的,不过她真的很勤奋,在最后一章也论述到阿特伍德的创作理念,写作即职业,努力工作,努力自食其力,职业心态与灵感并不矛盾。后面还探讨她被外借评价的“精明”、对自己生育的态度,都蛮好。整体而言,这本对理解阿特伍德如何成为阿特伍德还是很有帮助的。

  • 0 HelloAmy艾米 2024-06-16 00:32:18 广东

    “她已经扛起了重任,便将永不停步。”

  • 0 sizuka 2024-05-04 11:54:13 上海

    永不停步,不断出发,任何创造自己生活范式的人都是最顶尖的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