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民国史学研究的价值
二、国内外有关民国史学研究状况
三、本书的框架、内容及目标
四、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史学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趋势
一、“新史学”——民国史学的序幕
二、民国史学发展脉络
三、民国史学的三个坐标
四、民国史学发展的主潮和趋势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史学流派、学术师承及学派之关联
一、国粹派及其学术群体
二、古史辨派及其学术群体
三、考古派史学及学术传承
四、史料派及其学术阵容
五、食货派及其学术同人
六、南高学派及其学术群体
七、学衡派及其学术源流
八、战国策派及其史学影响
九、生物史观派
十、现代史学派及现代史学运动
十一、带有地域性特点的史家及史学
十二、马克思主义史学
十三、各史学派别的争鸣和学术关联
第三章 民国时期历史学的学科建设、研究机构及历史学会
一、北京大学等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和影响
二、大学研究院、所培养研究人才模式和课程设置
三、高等学校的史学研究机构
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五、民国政府的史著编纂机构
六、省属及地方的历史研究机关
七、高等学校的史学会
八、重庆及延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学团体和研究机构
九、1929年和1943年成立的中国历史学会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国史料整理及通史、断代史、专史撰述
一、新史料的发现
二、史料整理及相关学问的形成
三、通史的撰述及成就
四、断代史的撰写及成就
五、专门史的研究及成就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世界史研究
一、世界史著作的翻译和编纂
二、独立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分期史和国别史研究之成就
第六章 民国时期历史学重大问题的研究和争鸣
一、关于东西文化的论争
二、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的论争
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争
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外史学交流
一、中日史学交流
二、中美史学交流
三、中法史学交流
四、中德史学交流
五、中英史学交流
六、中苏(俄)史学交流
七、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史学交流
八、中外史学交流对民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影响
结语 民国史学:一份丰厚的学术遗产
一、民国史学的成就与不足
二、民国史学的特点
三、民国史学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附录 民国时期史学家小传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 2024-06-30 11:39:37 江苏
一种综述感,可以泛读。
0 有用 子不語 2024-05-04 17:32:41 天津
整理有功,创见不足。 附录部分很有价值,值得进一步完善补充。 感觉更大程度上是搭起了一个框架,没有提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个人认为当下的民国史学书写不妨把对民国史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加入其中,既有主线,又夹杂民国史学的“学术史梳理”,可能贡献更大,也很有必要。
0 有用 智术师 2025-04-28 21:00:51 湖北
标准的北师大学风(长于教材编写而拙于学术创获),只适合作为教科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