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现实世界情绪挺稳定的人,怎么一上网就成了满屏脏话的喷子?
★ 真的走出信息茧房,我们非但没有走向开放包容,反倒变得更封闭极端?
★ 网络喷子都是生活中的边缘人吗?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听到温和派的声音?
★ 在互联网时代若无法“退网保平安”,我们又该如何平和地面对、聆听甚至接纳不同观点?
★ 前沿计算社会科学方法+经典社会学理论再阐释,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本书获誉】
🌟入选豆瓣社会纪实图书一周热门榜
🌟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3月新书月榜
🌟入选新周刊刀锋图书奖2024年3月榜单
🌟入选澎湃翻书党湃书单“编辑们在读的16本书”
🌟入选回响书单2024年4月榜单
🌟入选普林斯顿大学新生指定阅读书目
——————
【内容简介】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
★ 现实世界情绪挺稳定的人,怎么一上网就成了满屏脏话的喷子?
★ 真的走出信息茧房,我们非但没有走向开放包容,反倒变得更封闭极端?
★ 网络喷子都是生活中的边缘人吗?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听到温和派的声音?
★ 在互联网时代若无法“退网保平安”,我们又该如何平和地面对、聆听甚至接纳不同观点?
★ 前沿计算社会科学方法+经典社会学理论再阐释,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本书获誉】
🌟入选豆瓣社会纪实图书一周热门榜
🌟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3月新书月榜
🌟入选新周刊刀锋图书奖2024年3月榜单
🌟入选澎湃翻书党湃书单“编辑们在读的16本书”
🌟入选回响书单2024年4月榜单
🌟入选普林斯顿大学新生指定阅读书目
——————
【内容简介】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
【各界推荐】
◆ 在分析社交媒体与极化的因果关系上,本书提出了非常具有创见和启发性的观点。尤其值得学习的是,这本社会科学专著写得非常通俗易懂……(它)描写了一个个具体网民的生命历程,让依赖大数据的计算社会科学也显得有血有肉,颇具可读性。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系主任
◆ 贝尔用非常清晰通俗的语言讨论了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遭遇的情景:为什么在网络上想与人友好争论,却总是被迫按照立场“站队”?如果互联网已经满是隔阂与暴力,作为一个温和派,我需要“退网”吗?这些讨论都辅以了扎实的经验研究支撑。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习惯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本书作者指出,我们都身处在社交媒体的棱镜中,但许多人对此毫无察觉。
——澎湃思想市场
◆ 为什么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到日益高涨的政治极化?为什么网络暴力如此泛滥?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上述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2024年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所有书里面,前100页最好看的一本,堪比侦探小说的阅读快感。
——轻刀快马播客
◆ 贝尔在本书中表明,如果你想了解网上发生了什么,不要把焦点放在人们接触的信息上,而要留意他们对地位和群体身份认同的追求。
——乔纳森·海特 ,《正义之心》作者
◆ 世界领先的计算社会科学家克里斯·贝尔将深厚的社会学知识、前沿的研究和深刻的同理心带到了一个当下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中:政治讨论日益极端化和不文明化的趋势。本书充满洞察力,是任何想要了解我们如何陷入以及摆脱这种困境者的必读之作。
——邓肯·J.瓦茨,《反常识》作者,雅虎研究院和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 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将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极端派和沉默的温和派以人性化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强调了用户个体在减少社交媒体政治极化方面的责任和能动性。贝尔揭示了造成社交媒体棱镜效应的直觉和动机,以此给读者赋权,并要求他们承担起责任。
——《新媒体与社会》
◆ 贝尔通过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广泛访谈,探讨了人们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人格的深刻差异,并清晰而详细地介绍了自己为开发一个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培养更文明对话所作的努力。对于当今最紧迫的一个社会问题,贝尔进行了有说服力且有依据的观察。
——《出版人周刊》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克里斯·贝尔 (Chris Bail)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他运用来自社交媒体的数据和计算社会科学新兴领域的工具研究政治部落主义、极端主义和社会心理学。他在杜克大学建立和领导了“政治极化实验室”。
目录 · · · · · ·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无法打破回声室?
第三章:打破回声室会发生什么?
第四章:社交媒体棱镜
第五章:社交媒体棱镜如何推动政治极端主义?
第六章:社交媒体棱镜如何使温和派沉默?
· · · · · · (更多)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无法打破回声室?
第三章:打破回声室会发生什么?
第四章:社交媒体棱镜
第五章:社交媒体棱镜如何推动政治极端主义?
第六章:社交媒体棱镜如何使温和派沉默?
第七章:我该注销自己的账号吗?
第八章:驾驭社交媒体棱镜
第九章:更好的社交媒体
附 录:研究方法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沉迷于社交媒体,并不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炫目的视觉享受或无休止的分心事物,而是因为它帮我们做了人类天生就会做的一些事情:展示不同版本的自己,观察别人对这些不同版本的自己的看法,并相应修正我们的身份认同。但是社交媒体不是一面可以用来观察整个社会的巨大镜子,而是一面折射我们身份认同的棱镜,让我们对彼此以及自己产生扭曲的理解。社交媒体棱镜助长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势头,让那些认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政治没有什么用处的温和派默不作声,让我们大多数人对观点不同的另一派,甚至是对政治极化本身的范围都产生了深刻的疑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回声室传奇 -
相反,社交媒体棱镜让对方阵营显得铁板一块、毫不退让且毫不讲理。在极端派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同时,我们却几乎看不到温和派。出于种种不同的原因,温和派从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讨论中退出。有些人是因为遭到了极端派的攻击;有些人对社交媒体上文明礼貌的崩溃感到震惊,以至于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涉足这场争论;还有一些人担心发布有关政治的帖子可能会牺牲他们在线下努力获得的地位。挑战极端派的尝试可能会反噬温和派自身,扰乱他们的生活、破坏他们的友谊,或者影响到他们与每年感恩节都会见到的家人的关系。这样的人际交往本来可以让萨拉这种温和派明白,薇薇安阿姨并不是真的认为所有投票给特朗普的人都厌女或纵容性侵犯——即使萨拉仍然无法接受薇薇安阿姨在没有实质证据证明特朗普犯罪的情况下要求他下台。正如我将在下一章讨论的那样,在这个社会孤立日益加剧的时代,这种相互理解的机会非常稀有。随着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继续按照不同的居住地、消遣方式和社交圈来给自己分类,我担心社交媒体棱镜只会助长极端主义,使温和派沉默的力量继续增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社交媒体棱镜如何使温和派沉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的人也喜欢 · · · · ·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短评《Breaking the Social Media Prism》

群体极化的来源:社交媒体互动过程的棱镜性质

《极端与理性:社交媒体中的人性与政治认同》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9.1分 6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网络批判 (HuMan)
- 书单|我·读书 (达克米米)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暴力:呈现、反思与解毒 (🦉的瓦涅密)
- 万物皆媒介 (romeoble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78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她已跟随黄昏 2024-08-11 22:51:22 湖北
深刻地提出问题,但没有给出深刻的对策。如果zz立场真的如此顽固,那我们树墙的目的又是什么?没有看到想看到的东西
8 有用 Nelly.L 2024-03-10 16:26:34 上海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颠覆了很久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个假设:只要打破信息茧房/回音室,让人们接触多元观点,就能弥合认知鸿沟,减少政治极化。本书作者认为,社交媒体其实是一面扭曲用户对自我和他人认知的棱镜,我们通过社交媒体来展示不同版本的自己,观察他人的反应,并更新自己的自我呈现以获得归属感。极端主义者往往是在线下生活中感到被边缘化、孤独或被剥夺力量的人,他们通过在社交媒体发声获得自我价值感。而温和...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颠覆了很久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个假设:只要打破信息茧房/回音室,让人们接触多元观点,就能弥合认知鸿沟,减少政治极化。本书作者认为,社交媒体其实是一面扭曲用户对自我和他人认知的棱镜,我们通过社交媒体来展示不同版本的自己,观察他人的反应,并更新自己的自我呈现以获得归属感。极端主义者往往是在线下生活中感到被边缘化、孤独或被剥夺力量的人,他们通过在社交媒体发声获得自我价值感。而温和派则被种种极端言论所震惊,也因为他们在网络中发声更容易被极端派攻击、会失去的东西和付出的代价更多,温和派被噤声,让社交媒体陷入极端主义的正反馈循环。我觉得作者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些过于乐观,但对于想了解网络政治极化根源的读者这是一本必读书。 (展开)
15 有用 猪柳蛋麦满分、 2024-03-11 01:36:36 湖北
印象中作者写过很多技术性很强的论文,所以这本如此通俗易懂的书非常令人惊喜,也确实有点像是一篇论文的通俗小说版。通俗的外表掩盖的是相当扎实的经验研究以及相当重要的议题。正如推荐序所言,至少就舆论而言,中国不一样,不是双峰对峙,而是强势主导。
0 有用 游客404 2024-08-31 18:58:38 北京
跟国内学者聊完互联网内容治理,再看这本书,感受是美国和中国的情况相似但不同。相似的是,我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温和派集体退场,缺乏温和的声音让大量极端声音更加政治极化,前者的缺席让后者劫持公众对话。国内现在也把微博这一个社交平台错误地当成舆论晴雨表,其实它只是虚假的民意反映;而不同在于,书里认为造成极化的根源是人们追求自我认同,但国内还有一个更棘手的源头,那就是【行政力量的征用】。公共频道、公共... 跟国内学者聊完互联网内容治理,再看这本书,感受是美国和中国的情况相似但不同。相似的是,我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温和派集体退场,缺乏温和的声音让大量极端声音更加政治极化,前者的缺席让后者劫持公众对话。国内现在也把微博这一个社交平台错误地当成舆论晴雨表,其实它只是虚假的民意反映;而不同在于,书里认为造成极化的根源是人们追求自我认同,但国内还有一个更棘手的源头,那就是【行政力量的征用】。公共频道、公共议题不断变窄,同时国家治理一直在制造民族/民粹议题的潮水造势。极化的火力刚开始对准普通人,现在火攻市场民企,不知道未来还会蔓延向何方。而且因为这种互联网生态并非自然形成的,更不可能靠个人觉醒或平台设计来改变局面。悲观的现状让本书解决方案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或者说完全没法适用到国内ˊ_>ˋ (展开)
41 有用 达克米米 2024-03-15 22:10:51 上海
刘海龙老师的序言精准简要地提炼了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