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译者: 高士彦 选译
出版年: 2023-9
页数: 271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3066287
内容简介 · · · · · ·
☆ 1876年柴科夫斯基结识了梅克夫人,作曲家与其音乐赞助人之间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未曾谋面的通信交往,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乐坛佳话。在俄罗斯已出版了多版“书信集”,我国也曾有多种中译本问世。
为向广大读者提供“音乐家一手文献”经典译本,兼纪念作曲家逝世130周年,特以《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1984 年)、《柴科夫斯基书信选》(2000年)为基础再做整理并全新修订:一方面,为集中展现作曲家的所思、所想、所感,从中遴选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的书信并整理为四个话题——谈音乐、谈作品、谈音乐家、旅行音乐见闻;另一方面,除对照俄文原文逐字逐句校订外,结合多年来读者的反馈与专业领域逐渐丰富的参考资料,本版增补了大量相关注释以便理解,例如,在信中分享创作构思、出版经过与演出反响的大量作品的相关信息,信中某一话题的起因与后文,同其他艺术界友人对相关话题的横向探讨,...
☆ 1876年柴科夫斯基结识了梅克夫人,作曲家与其音乐赞助人之间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未曾谋面的通信交往,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乐坛佳话。在俄罗斯已出版了多版“书信集”,我国也曾有多种中译本问世。
为向广大读者提供“音乐家一手文献”经典译本,兼纪念作曲家逝世130周年,特以《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1984 年)、《柴科夫斯基书信选》(2000年)为基础再做整理并全新修订:一方面,为集中展现作曲家的所思、所想、所感,从中遴选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的书信并整理为四个话题——谈音乐、谈作品、谈音乐家、旅行音乐见闻;另一方面,除对照俄文原文逐字逐句校订外,结合多年来读者的反馈与专业领域逐渐丰富的参考资料,本版增补了大量相关注释以便理解,例如,在信中分享创作构思、出版经过与演出反响的大量作品的相关信息,信中某一话题的起因与后文,同其他艺术界友人对相关话题的横向探讨,信中提到的人物、作品、机构、团体、现象以及19世纪的时代语境和文艺氛围等。
信中谈及的大部分柴科夫斯基作品都附正版音频二维码,便于读者了解文中所指,跟随柴科夫斯基的自述欣赏音乐,走近其创作生活和艺术家生涯。
☆ 编辑推荐
作为编辑部策划的“柴科夫斯基逝世周年系列”之一,本书展现了他作为“音乐家笔友”的一面,与收录其生前已刊载乐评的《耿直的浪漫:柴科夫斯基论音乐、音乐家与时代》形成“内外对照”。私信中的柴科夫斯基毫无保留,其艺术理念、创作构思、独特天性与精神状态尽现笔端。于当代读者而言,或可通过其全然坦诚的书信开启跨越时空的“交谈”,或会发现不同于以往固定印象的新的“老柴”。
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书信选的创作者
· · · · · ·
-
柴科夫斯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在交响曲、管弦乐、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声乐等体裁均留下经典之作。1893年由剑桥大学授予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高士彦(1927—2014),音乐翻译家(笔名逸文),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译有《柴科夫斯基论音乐与音乐家》(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柴科夫斯基书信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等,著有《柴科夫斯基》(外国音乐欣赏丛书,王次炤等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23年)等。
目录 · · · · · ·
柴科夫斯基及其书信
第一次通信
谈音乐
这纯粹是个抒情的过程
灵感并非召之即来的客人
我是怎样工作的
从草稿到定稿的工作阶段
我绝不认为音乐专家是永不犯错的
我现在也和当年一样,对自己不满
什么是标题音乐
它使我产生了多么矛盾的感觉
最大的幸福是世上有另一个与我相知的心灵
我过去和现在都是以一颗挚爱的心真诚地创作
从事理论研究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之间有极大差异
谈作品
歌剧《督军》(Op.3)
音乐总体来说是极薄弱的 / 一部非常糟糕的歌剧
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Op.13)
不知您是否了解我的这部作品
歌剧《铁匠瓦库拉》(Op.14)
这部歌剧虽然没有轰动一时
第二交响曲(Op.17)
他的失信却给我带来便利 / 理想之路无止境
交响幻想曲《暴风雨》(Op.18)
有人奇怪而意味深长地微笑着
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
我在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也曾多多少少运用过这种歌调 / 钢琴和乐队的配合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Op.24)
请原谅我如此为普希金辩护 / 我还从来没有像写这部歌剧那样顺利地写过任何一部作品 / 我的离职与《奥涅金》的问世备受此地音乐界关注
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Op.32)
这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偏见
小提琴协奏曲(Op.35)
创作完全不再具有劳动性质 / 我已经结束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 / 另一个行板 / 我要为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略作辩护 / 这不是可笑的评论吗 / 必须告诉您一个非常奇怪的消息
第四交响曲(Op.36)
我极愿把它题献给您 / 我将在自己的交响曲上写明“献给我的朋友” / 我们的交响曲稍有进展了 / 这部交响曲是否有明确的标题 /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 / 我十分喜爱自己的这个“孩子” / 一旦失去了管弦乐的音质之美 /多希望能在不被人认识和注意的情况下欣赏自己作品的演出 /我不能也不善于讨好听众 / 这是我的一部交响乐佳作
歌剧《奥尔良少女》
要另找一处静僻的地方工作 / 要收集所需要的东西来启动歌剧 / 在拿到脚本之前,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 歌剧应该是所有音乐体裁中最具普及性的 / 一幅完整的“画面” / 愉快的时刻之一 / 又添了一桩麻烦事 / 这种腐朽气氛令我恶心 / 这一场全部遭禁了
第一组曲(Op.43)
将由五个乐章组成 / 鲁宾斯坦抱怨组曲难度太大 / 只是为了使组曲免于节奏单调
第二钢琴协奏曲(Op.44)
我意识到自己缺乏工作 / 我的音乐新生儿开始成长 / 这一切给巴黎带来一种非常特别的景象 / 我的协奏曲草稿完成了 / 我希望这次他也会改变看法
《意大利随想曲》(Op.45)
我开始用民间主题创作 / 它的动人归功于主题 / 乐队是精彩而华丽的
《弦乐小夜曲》(Op.48)
我还不知道要选择哪一个 / 我写下了未来作品的三个乐章 / 那的确只是音响游戏
《1812 序曲》(Op.49)
序曲将是十分响亮热闹的 / 这个突然的小小灾难令我很担心
钢琴三重奏(Op.50)
您问我为什么不写三重奏 / 能否写完,能否成功,我不知道 / 现在我对这项工作有了兴趣 / 初稿今天早晨完成了 / 我担心它不能符合原来的意愿 / 大家都很称赞 / 这令我受宠若惊
歌剧《马捷帕》
您问我为何选择这个题材 / 它现在已经茁壮成长了 / 从来没有一部大型作品像这部歌剧那样令我犯难 / 我的工作在缓步前进 / 也许这样他们就不会说我没有能力写一部好歌剧了 / 今天是第一场演出 / 几乎因忐忑和害怕而发狂 / 我从没想到,我的音乐在这里如此闻名
第二组曲(Op.53)
但我不打算急于求成 / 我却被一种不可战胜的创作力量占据 / 配器将在一个星期内就绪 / 人们称赞不已
《儿童歌曲 16 首》(Op.54)
这项工作很吸引我
第三组曲(Op.55)
最近我特别喜爱组曲这一形式 / 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成功
《曼弗雷德》(Op.58)
我正在创作一部非常吃力的、复杂的交响乐作品 / 一想到它难度极高,我就非常担心 / 听众不太理解这部作品
第五交响曲(Op.64)
我向往着一部新的交响曲 / 现在灵感似乎已经到来 / 现在还很难说这部交响曲的结果会怎样 / 我感到心满意足 / 这结果令我很欣慰 / 莫非我已是所谓的才华耗尽 / 一部失败之作 / 在那儿我如同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友
芭蕾舞剧《睡美人》(Op.66)
整座城市的喧嚣都让我难以动笔 / 已经写下了芭蕾舞剧的整整两幕 / 将是我的佳作之一 / 工作即将结束 / 演出从一天推迟到另一天 / 我的芭蕾舞剧终于要在 1 月 3日上演
歌剧《黑桃皇后》(Op.68)
我选择了普希金的诗作 / 而这部歌剧连一个音符还没写出来 / 我正在圣彼得堡给您写信
谈音乐家
莫扎特(1756—1791)
这是伟大艺术家理想的化身 / 两位气质不同的艺术家之间是可以相互欣赏的
贝多芬(1770—1827)
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这两人的气质不正是很相近的吗
柏辽兹(1803—1869)
他有时达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 / 我并非要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格林卡(1804—1857)
他并没有完成他所肩负的使命 / 格林卡是一个多么特殊的现象
拉罗(1823—1892)
他们不像德国人那样遵守既定的传统
勃拉姆斯(1833—1897)
我理解不了他的魅力 / 他的音乐没有经过真挚情感的加温
圣-桑(1835—1921)
它比我的幻想曲更薄弱 / 他在戏剧音乐领域几乎不会大有作为
拉罗什(1845—1904)
这位天赋甚佳者因为意志不坚
塔涅耶夫(1856—1915)
他对自己缺乏信心 / 唯一胜任院长一职的人
帕胡尔斯基(1859—1921)
应该鼓励和帮助他学习
“强力集团”
以上是我对这几位先生的坦率看法 / 我尊敬和爱戴所有诚实和有才能的音乐家
旅行音乐见闻
意大利人的节奏感令我很感兴趣
我终究是,而且永远是心向俄国的
每个意大利人都是天生的好歌手
继续生活在不折不扣的冬季气候之中
我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合唱指挥
很难设想会有比这更加理想的住处了
幸福生活的时光只有离开时才感到珍贵
· · · · · · (收起)
喜欢读"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书信选"的人也喜欢 · · · · · ·
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书信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影阅评 (闰闰)
- 2023年新書想見識 (西叶小白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书信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Lee闹闹 2024-03-30 13:38:55 北京
梅克夫人毕竟不是乔治·桑,也不是克拉拉.舒曼。她在19世纪俄国充当了类似17世纪意大利的美第奇的角色,没有创作才能,没有参与创作,但会用经济手段资助音乐家(在贵族圈儿里彰显自己品味),还能向音乐家私下求教,并且作为音乐爱好者提出各种“粉丝式”的问题。音乐家在“答乐迷问”时留下对自己创作的文字表达,可以说就体现了梅克夫人作为乐迷、仰慕者的价值,而读过梅克夫人书信俄语原文的人,一定会对这位夫人祛魅,并... 梅克夫人毕竟不是乔治·桑,也不是克拉拉.舒曼。她在19世纪俄国充当了类似17世纪意大利的美第奇的角色,没有创作才能,没有参与创作,但会用经济手段资助音乐家(在贵族圈儿里彰显自己品味),还能向音乐家私下求教,并且作为音乐爱好者提出各种“粉丝式”的问题。音乐家在“答乐迷问”时留下对自己创作的文字表达,可以说就体现了梅克夫人作为乐迷、仰慕者的价值,而读过梅克夫人书信俄语原文的人,一定会对这位夫人祛魅,并且失望。 注释里有不少干货,包括梅克的去信、回信,通信的前后经过,挺有意思。 (展开)
1 有用 泛泛读书 2024-03-27 20:43:22 江西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正值柴科夫斯基逝世130周年之际,它不仅是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种纪念,更是向读者展现了柴科夫斯基坦诚的自我表达和他对艺术事业、生活乃至人生的态度。无论是对于柴科夫斯基的乐迷还是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1 有用 何女士 2024-04-12 18:03:01 北京
第一次看音乐家的书信,虽然从文本编选来说犯了我认为书信出版的大忌,即大篇幅的省略,有去无回及主观分类等问题,但依然可以感到柴氏创作与个人心理的一二,对理解艺术家和作品无疑会是有帮助的。希望自己能从这位所谓最“通俗”的古典作曲家起,渐能体悟这深邃形式中的一二精神。
1 有用 临水 2024-04-17 11:54:59 山西
在《这部交响曲是否有明确的主题》中柴科夫斯基向梅克夫人大概概括了整部交响曲的核心,他提及了宿命,谈到了生命的力量,然而悲伤是其主色调,直到谈到第四章他说要学会用目光去发现周围人的快乐,因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给人一种豁然一亮的感觉,帮陷入自怨自艾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1 有用 胡阿忧 2024-04-18 20:28:07 北京
《柴科夫斯基致梅克夫人书信选》 的我了解古典音乐的入门,我当他是启蒙老师。这篇文章也希望你可以在当下流行乐世风日下的情况下,回归古典音乐的世界,寻找内心的安宁、热情和充实。他们的书信讨论作品较多,讨论日常也有,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信集;有时间还是可以看一看,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