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许纪霖、瞿骏、宋宏、王晓渔、王儒年、唐小兵、储德天、郑志峰两代学人传承共著,一部了解近代知识人无法绕开的必读书
★ 勾勒中国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文化地理版图,网罗民国文化名流的“朋友圈”
——————————————————————————————————
☆ 血缘、地缘、学缘,在“士绅社会”向“知识人社会”的近代转型中,
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地理版图是何种样貌?
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迁如何推进和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
☆ 聚焦知识分子聚散分群的地理纽带,重现知识分子文化生产的空间网络
两代学人耕耘,打造知识分子社会史论域开拓之作
——————————————————————————————————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
★ 许纪霖、瞿骏、宋宏、王晓渔、王儒年、唐小兵、储德天、郑志峰两代学人传承共著,一部了解近代知识人无法绕开的必读书
★ 勾勒中国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文化地理版图,网罗民国文化名流的“朋友圈”
——————————————————————————————————
☆ 血缘、地缘、学缘,在“士绅社会”向“知识人社会”的近代转型中,
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地理版图是何种样貌?
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迁如何推进和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
☆ 聚焦知识分子聚散分群的地理纽带,重现知识分子文化生产的空间网络
两代学人耕耘,打造知识分子社会史论域开拓之作
——————————————————————————————————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当科举和门第嬗变为学校和文凭,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框架逐渐解体。从朦胧且短暂的新文化联盟,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近代中国耀眼的知识光谱。
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知识分子身处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启蒙大众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他们自身又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怎样的转型?
有为有守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瞿 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宋 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晓渔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王儒年 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唐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储德天 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郑志峰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 · · · · ·
一、都市空间网络
二、管理型公共领域与批判型公共领域
三、都市知识分子的特征
四、知识分子共同体与公共交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一、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二、“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二、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三、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四、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二、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 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 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一、“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二、“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三、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相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一、联大的公共空间
二、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人群体
一、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二、《时与文》群体
三、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四、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北京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主要是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十年之间。在1920年代中期,北京已经出现风雨飘摇的景象:一边是长期以来八所高校教授遭受欠薪之苦,一边是军人执政导致的高压政治。与此同时,胡同里的知识分子也逐渐组合和分化,并且在女师大风潮中产生激烈冲突。关于女师大风潮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比较为人熟知的是周氏兄弟站在女师大学生(以及前女师大校长许寿裳)一方痛斥东吉祥胡同的“正人君子”。“正人君子”这个词,在鲁迅著作里总共出现了59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 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
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在从士大夫向知识分子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同时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趋势:一是知识分子的中心化,社会的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知识精英大批城居,他们控制了教育和传媒这两个重要的知识和信息平台,拥有了独立的知识空间和文化空间,并通过批判性的公共舆论,使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边缘化。正是独立,使得近代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士大夫与地方社会和国家政治的那种内在的制度性联系,他的文化权力变得虚拟起来,仅仅以一种话语的方式而存在。无论是对社会的启蒙,还是对政治权力的影响,都是如此。由于不再拥有与社会和国家的体制性联系,又缺乏市民社会的有力支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虽然曾经不可一世,最终却是孤军作战,沦为边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有为有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有为有守"的人也喜欢 · · · · · ·
有为有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社会史方法下的知识分子研究

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空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按时间顺序,从公共空间的角度书写了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交往史,但越读越觉得,救亡与启蒙就像是一个悖论,读完之后,既存痛苦,亦有叹息。 在科举制度下的传统士大夫的社会关系网络常以科考时间(同年)和地缘空间(同乡)为联系和界限。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在从士大夫... (展开)
八位学者讲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圈子文化”
> 更多书评 3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7.7分 18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人文丛-许纪霖 (白露@思勉)
- 总有那么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送你到这里)
- 公共领域与知识分子 (新闻可乐)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文景2024出品 (文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0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有为有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墨墨等侯 2024-07-20 15:58:35 河北
本书在历史研究和社会学角度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作者的研究分析,让我们对社会变迁、知识分子的变化和流动,以及阶层的变迁也有了更多了解和感受。把每一个时代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我们也会发现阶层的流动是循环往复的。每一个圈层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稳固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这些想要进行突破,只能是不断的打破圈层,再重建。
0 有用 凌辰 2024-08-15 16:19:22 山东
三星半,可为不大熟悉思想文化史学者的入门通识书,许氏序言和首章确是大手笔,其余诸章与时下各专题的新论相比,实在逊色不少。
0 有用 冷暖自知 2024-07-17 21:43:14 湖北
学人研究学人,现代的知识学人从心出发,寻觅纷乱变化的大时代中的初心,家国情怀,是溯源,也是坚守,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那些确定的东西,求真知的热诚,对于真理的坚持,对于传统的坚守,让这些知识学人成了时代最为清晰的注脚,他们思想的光芒,穿越了时空,今天读来仍然可以鼓舞,支持着我们,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才能坚定前行。
0 有用 地瓜骑士 2024-09-07 15:25:01 重庆
读至40页。
3 有用 Wyomingite 2024-07-08 14:04:13 上海
时隔十六载,新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