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好书。作者挖掘档案资料,精细描绘出一段精心动魄的移民史。移民也是建立共同体的过程,是被迫中的无奈,带来了生活转机。
读起来“无痛”的那种社科书,清晰、流畅、完整。在为了生存不得不航行流散这样看似极端的情境中,当我们随作者一起关注移民自己发出的声音,才终于发现人生存下去的韧性与人际能力有关:这既包括友谊和亲情的支持,也包括相遇时因共同经历、共有的情感体验、共同的为了活下去的目标而积极建立的新的人际关系。当然,也包括与权力权威的相互利用。航行时天灾的突然到来要求船上的人必须互帮,此时“勇敢、绝望和人类本能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看似稳固的权利机制也受到威胁。 海上不符合丧葬习俗的死亡让移民与家乡联系起来,生死存亡的消息通过重塑整个世界的大众传媒传播,又成为跨国共同体网络的重要线索链。个人的流动构建起充满弹性的共同体,像这样在世界的潮汐里乘船行进,谁都可能驶入黑暗,必须选择共情不幸之人,而非躲进虚妄的安全屋。
绝望与希望
在维系共同体的要素当中,“死亡/葬礼”是关键乃至最根本的一种,而“死于海上”则意味着个体的彻底灭失与社会联结的断裂。对“仓促死亡”的追忆必然伴随着更加强烈的情感投射。本书的重点在于第四章对死亡的考察,既通过有限的数据资料质疑了“棺材船”这一描述的准确性,但同时又肯定了这一概念在构建全新共同体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由此出发,本书一改通常对于爱尔兰大饥荒与大流散悲惨性的叙事,将更多笔墨放在于本土失去生活可能性的被迫移民者如何经由“漂浮的城市”来到大洋彼岸建立新生活,进而形成基于旧日认同的全新共同体。而当这一考察与19世纪全球通讯网络兴起重塑世界的进程相结合,这种“向死而生”则提供了进步之外的底层视角——其实不过是“活着”,但流散于海上意味着更多绝望与希望。
如果我们一直放任所有的移民船变成“棺材船”,那我们所在的地方也不过是个“大墓地”。有时候人的诉求只是“活下去”,为了活,他们宁可赌命。
虽然发生的时间不同,但还是让人想起了BBC去年的那部《十磅英国佬》;怀揣着对生存的简单期望,踏上尽是艰险的路。作者不想只是用冷冰冰的史实研究来建立自己的观点,所以设计是涵盖抵达前中后一条完整的历史情景路线;因此在每个方面的切入不算太深,而是如腰封那般有心涉及至少四方面的历史交叉,亦重视第一手材料的使用和叙述的“温度”。是足够让人了解这些辛酸与当时发生于爱尔兰内外的故事的,但肯定有更多讨论是更好的。【2024 #80】
总的来说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资本主义一直在吃人 城市化让人们背井离乡 只是今天为了吃更多的人 美其名曰多元化
4.0虽然说法很地狱,但的确是非常好的分类史。
不是对爱尔兰大饥荒本身的描写,而是对爱尔兰大饥荒移民过程的日常描写。 移民前的准备,主要是资金来源,登船前的路程,船上的生活及死亡等。 填补了宏大叙事的微观描述。
相较于其他讲述移民史书籍更多是以目的地的视角来观察,本书则是从交通过程之中来进行描绘。一个个生动且具有时代感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之下,移民既是一种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即使是从欧洲大陆到美国,最近也要一个半月,而到澳大利亚则需要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长时间的海上漂泊在当时设施尚不完善的移民船上,有着巨大的风险,其中涉及到身体疾病的传播、班上乘客之间的人际沟通和食品等生活物资的分配问题。移民船就像一个传送带,介于新旧大陆之间,它具有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共同特质。如果成功了,就到达了新世界,开启新生活。如果失败了,结果就会截然相反。
“培养对不幸之人的共情并非易事。现在就像19世纪中叶那样,现代性的离心力仍在侵蚀人类同心同德的纽带。经济不安全、大规模移民和过时的无知使很多人向内转,在种族和国家中寻找安全感。数字化、24小时循环播放的新闻已经使数百万精神创伤者沦为不易分辨的难民。我希望通过了解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移民的经历,可以穿过这些声音片段和统计数字。这样做时,我们可能要学会同情和支持那些就在今晚带着行李前往港口、驶入黑暗中的人。”
无论本书的书名还是副标题,看上去都令人毛骨悚然,其实读完细想,这本书写的满是希望。因为,在我看来,读灾难史的意义不是去缅怀过去或者警示未来,而应当看当下。按照历史的逻辑演绎一下,爱尔兰饥荒——爱尔兰移民——美国与澳洲开荒——多民族融合后的今日发达国家。这么看来,在这段逻辑中演绎移民部分的本书,的确可堪是一本希望之书。当然,在另一个方面看,书中据书信记载的真人真事,更是一种人性光辉的体现,闪耀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希望之光。
勉强四星,启发不大。视角新颖,费了很大功夫,开发了很多一手档案资料,具备宏大现实关怀,翻译也不错。作者另辟蹊径,关注到移民过程本身以及移民群体的不同身份,并以之前后延伸,旁涉其中相关的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区的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基础设施,经济物价等方面,可谓细致而广阔。作者试图揭示,“棺材船”指代的爱尔兰人民因饥荒而启动的移民之旅的复杂性及移民的生命力,从而破除死亡率高的同质且敷衍的印象,这也是历史研究突破标签化叙事的应有之义。可见,即使是不经意间的命名,也会带有污名化的后果。不过因为作者试图通过移民本身的视角揭示移民过程,使这本书逻辑结构整体较为简单,没有专门处理背后的各种脉络,使之深入。另外,这种叙述似乎过于强调全球跨国网络的行程,而淡化了使之得以成立的国内制度基础。
回归史料研究的一本书!
爱尔兰大饥荒,又被称为马铃薯饥荒,发生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短短的时间内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除了留在国内饿死和病死,还有很多人选择移居海外,另寻生路。但这场旅途同样充满惊险,《棺材船》讲述了这个惨烈而又残酷的故事。作者借助书信、日记、报纸等材料,还原出了爱尔兰移民惊心动魄的海上旅程。大海是一座巨大的流动坟墓,船则成为了棺材船,这一血泪史融合了移民史、海洋史、跨国史,让这一被遮蔽的历史事件显露出真实的面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下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主要是爱尔兰和爱尔兰人,对19世纪全球化交通网络的回应,但却是从大饥荒的角度。。。
1845-1855年,“马铃薯大饥荒”使得只有850万的爱尔兰人口中,有100万人死亡,还有200万人乘船逃离,去到美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他们乘坐着“满载求生希望却如地狱般的空间”的“棺材船”,跨越大西洋的航路被血泪浸透。 作者借助世界各地档案馆中的书信、日记、报纸,以冷静之笔与线性叙事还原了这些背井离乡者的迁徙之路,从特殊角度审视了这场19世纪资本主义和帝国扩张背景之下的人道悲剧。 而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历史,旧时灾难与当下世界并未完全割裂。 “培养对不幸之人的共情并非易事。现在就像19世纪中叶那样,现代性的离心力仍在侵蚀人类同心同德的纽带。经济不安全、大规模移民和过时的无知使很多人向内转,在种族和国家中寻找安全感。数字化、24小时循环播放的新闻已经使数百万精神创伤者沦为不易分辨的难民”。
爱尔兰大饥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内的相关书籍却是少的可怜,这本书的引进弥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爱尔兰的饥荒与移民都是发生在英帝国的体系之内,也依赖帝国行政与社会体系的运作,才造就了这次重塑了爱尔兰民族的迁徙。
船不仅运送货物,还运送人。华人华侨就是重要的部分。 移民流出的原因推力。移民的过程。移民的情感,死亡。史料是移民的书信与日记。
> 棺材船
1 有用 把噗 2024-05-12 16:32:59 北京
好书。作者挖掘档案资料,精细描绘出一段精心动魄的移民史。移民也是建立共同体的过程,是被迫中的无奈,带来了生活转机。
1 有用 豌豆草 2024-07-10 22:16:25 北京
读起来“无痛”的那种社科书,清晰、流畅、完整。在为了生存不得不航行流散这样看似极端的情境中,当我们随作者一起关注移民自己发出的声音,才终于发现人生存下去的韧性与人际能力有关:这既包括友谊和亲情的支持,也包括相遇时因共同经历、共有的情感体验、共同的为了活下去的目标而积极建立的新的人际关系。当然,也包括与权力权威的相互利用。航行时天灾的突然到来要求船上的人必须互帮,此时“勇敢、绝望和人类本能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看似稳固的权利机制也受到威胁。 海上不符合丧葬习俗的死亡让移民与家乡联系起来,生死存亡的消息通过重塑整个世界的大众传媒传播,又成为跨国共同体网络的重要线索链。个人的流动构建起充满弹性的共同体,像这样在世界的潮汐里乘船行进,谁都可能驶入黑暗,必须选择共情不幸之人,而非躲进虚妄的安全屋。
0 有用 BBpanda 2024-06-08 11:07:09 日本
绝望与希望
1 有用 #暗蓝# 2024-06-02 22:35:34 河北
在维系共同体的要素当中,“死亡/葬礼”是关键乃至最根本的一种,而“死于海上”则意味着个体的彻底灭失与社会联结的断裂。对“仓促死亡”的追忆必然伴随着更加强烈的情感投射。本书的重点在于第四章对死亡的考察,既通过有限的数据资料质疑了“棺材船”这一描述的准确性,但同时又肯定了这一概念在构建全新共同体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由此出发,本书一改通常对于爱尔兰大饥荒与大流散悲惨性的叙事,将更多笔墨放在于本土失去生活可能性的被迫移民者如何经由“漂浮的城市”来到大洋彼岸建立新生活,进而形成基于旧日认同的全新共同体。而当这一考察与19世纪全球通讯网络兴起重塑世界的进程相结合,这种“向死而生”则提供了进步之外的底层视角——其实不过是“活着”,但流散于海上意味着更多绝望与希望。
0 有用 伊夏 2024-08-08 15:48:18 江苏
如果我们一直放任所有的移民船变成“棺材船”,那我们所在的地方也不过是个“大墓地”。有时候人的诉求只是“活下去”,为了活,他们宁可赌命。
0 有用 基瑞尔 2024-07-21 17:46:48 四川
虽然发生的时间不同,但还是让人想起了BBC去年的那部《十磅英国佬》;怀揣着对生存的简单期望,踏上尽是艰险的路。作者不想只是用冷冰冰的史实研究来建立自己的观点,所以设计是涵盖抵达前中后一条完整的历史情景路线;因此在每个方面的切入不算太深,而是如腰封那般有心涉及至少四方面的历史交叉,亦重视第一手材料的使用和叙述的“温度”。是足够让人了解这些辛酸与当时发生于爱尔兰内外的故事的,但肯定有更多讨论是更好的。【2024 #80】
0 有用 青猊 2024-12-01 10:29:14 浙江
总的来说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0 有用 吃不完の桃子🍑 2025-01-12 01:24:02 上海
资本主义一直在吃人 城市化让人们背井离乡 只是今天为了吃更多的人 美其名曰多元化
0 有用 深夜球迷 2024-06-24 19:50:20 江苏
4.0虽然说法很地狱,但的确是非常好的分类史。
0 有用 H 2024-06-09 11:03:10 江苏
不是对爱尔兰大饥荒本身的描写,而是对爱尔兰大饥荒移民过程的日常描写。 移民前的准备,主要是资金来源,登船前的路程,船上的生活及死亡等。 填补了宏大叙事的微观描述。
0 有用 横转中子星 2024-06-19 16:37:01 辽宁
相较于其他讲述移民史书籍更多是以目的地的视角来观察,本书则是从交通过程之中来进行描绘。一个个生动且具有时代感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之下,移民既是一种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即使是从欧洲大陆到美国,最近也要一个半月,而到澳大利亚则需要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长时间的海上漂泊在当时设施尚不完善的移民船上,有着巨大的风险,其中涉及到身体疾病的传播、班上乘客之间的人际沟通和食品等生活物资的分配问题。移民船就像一个传送带,介于新旧大陆之间,它具有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共同特质。如果成功了,就到达了新世界,开启新生活。如果失败了,结果就会截然相反。
0 有用 Xiao的储藏间 2024-06-01 14:38:06 海南
“培养对不幸之人的共情并非易事。现在就像19世纪中叶那样,现代性的离心力仍在侵蚀人类同心同德的纽带。经济不安全、大规模移民和过时的无知使很多人向内转,在种族和国家中寻找安全感。数字化、24小时循环播放的新闻已经使数百万精神创伤者沦为不易分辨的难民。我希望通过了解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移民的经历,可以穿过这些声音片段和统计数字。这样做时,我们可能要学会同情和支持那些就在今晚带着行李前往港口、驶入黑暗中的人。”
0 有用 秀逗君 2024-05-21 14:24:37 山东
无论本书的书名还是副标题,看上去都令人毛骨悚然,其实读完细想,这本书写的满是希望。因为,在我看来,读灾难史的意义不是去缅怀过去或者警示未来,而应当看当下。按照历史的逻辑演绎一下,爱尔兰饥荒——爱尔兰移民——美国与澳洲开荒——多民族融合后的今日发达国家。这么看来,在这段逻辑中演绎移民部分的本书,的确可堪是一本希望之书。当然,在另一个方面看,书中据书信记载的真人真事,更是一种人性光辉的体现,闪耀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希望之光。
0 有用 凌辰 2024-05-25 16:40:07 山东
勉强四星,启发不大。视角新颖,费了很大功夫,开发了很多一手档案资料,具备宏大现实关怀,翻译也不错。作者另辟蹊径,关注到移民过程本身以及移民群体的不同身份,并以之前后延伸,旁涉其中相关的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区的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基础设施,经济物价等方面,可谓细致而广阔。作者试图揭示,“棺材船”指代的爱尔兰人民因饥荒而启动的移民之旅的复杂性及移民的生命力,从而破除死亡率高的同质且敷衍的印象,这也是历史研究突破标签化叙事的应有之义。可见,即使是不经意间的命名,也会带有污名化的后果。不过因为作者试图通过移民本身的视角揭示移民过程,使这本书逻辑结构整体较为简单,没有专门处理背后的各种脉络,使之深入。另外,这种叙述似乎过于强调全球跨国网络的行程,而淡化了使之得以成立的国内制度基础。
0 有用 噗子 2024-06-29 17:02:36 上海
回归史料研究的一本书!
0 有用 尤里卡 2024-07-01 12:18:47 河北
爱尔兰大饥荒,又被称为马铃薯饥荒,发生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短短的时间内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除了留在国内饿死和病死,还有很多人选择移居海外,另寻生路。但这场旅途同样充满惊险,《棺材船》讲述了这个惨烈而又残酷的故事。作者借助书信、日记、报纸等材料,还原出了爱尔兰移民惊心动魄的海上旅程。大海是一座巨大的流动坟墓,船则成为了棺材船,这一血泪史融合了移民史、海洋史、跨国史,让这一被遮蔽的历史事件显露出真实的面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下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0 有用 思考的芦苇 2024-05-11 12:12:58 天津
主要是爱尔兰和爱尔兰人,对19世纪全球化交通网络的回应,但却是从大饥荒的角度。。。
0 有用 云在青天 2024-11-26 20:46:39 山西
1845-1855年,“马铃薯大饥荒”使得只有850万的爱尔兰人口中,有100万人死亡,还有200万人乘船逃离,去到美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他们乘坐着“满载求生希望却如地狱般的空间”的“棺材船”,跨越大西洋的航路被血泪浸透。 作者借助世界各地档案馆中的书信、日记、报纸,以冷静之笔与线性叙事还原了这些背井离乡者的迁徙之路,从特殊角度审视了这场19世纪资本主义和帝国扩张背景之下的人道悲剧。 而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历史,旧时灾难与当下世界并未完全割裂。 “培养对不幸之人的共情并非易事。现在就像19世纪中叶那样,现代性的离心力仍在侵蚀人类同心同德的纽带。经济不安全、大规模移民和过时的无知使很多人向内转,在种族和国家中寻找安全感。数字化、24小时循环播放的新闻已经使数百万精神创伤者沦为不易分辨的难民”。
0 有用 Canicularis 2025-01-21 14:03:59 浙江
爱尔兰大饥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内的相关书籍却是少的可怜,这本书的引进弥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爱尔兰的饥荒与移民都是发生在英帝国的体系之内,也依赖帝国行政与社会体系的运作,才造就了这次重塑了爱尔兰民族的迁徙。
0 有用 尤利西斯的神话 2025-02-24 22:08:28 广东
船不仅运送货物,还运送人。华人华侨就是重要的部分。 移民流出的原因推力。移民的过程。移民的情感,死亡。史料是移民的书信与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