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孤独的书评 (16)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5-03-14 11:16:32

临终关怀之难,从医学到哲学层面

“死亡教育”近年来经常见诸媒体。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进程”中尚未发展出应对之道的重要环节。死亡,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个艺术/技术问题——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死亡。 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  (展开)
尾号888 2010-03-08 22:22:03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版

转自 梁文道博文《临终的思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事情不可說,就該沉默,例如死亡。 一個朋友死了,我們會有紀念他的衝動,我們討論他的事蹟,回憶一段交往的經歷;我們寫文章談他生前的癖好,引人發噱的舉動,甚至是最後時光裏的疲憊、淡定與從容。然而,我們卻始終不能觸及那塊最核心的領域;我們無法直接談及他的死亡。並...  (展开)
闲鱼闲闲庐居士 2023-03-10 12:46:29 Blackwell1985版

孤立的人在工業化社會獨自死去

一部寫發達工業化社會中的死亡體驗的書,以散文風格寫成。國家對暴力的壟斷以及醫療的進步使死亡距離人們原來越遠,但將死之人也變得越來越孤獨,被忌諱,不再有壽終正寢時簇擁的親友,只有養老院裡陌生的老人和臨終時醫療機器的運轉聲。最具啟發性的一個觀點是,認為人是完全...  (展开)
邢云歌 2025-05-09 20:40:42

《兰亭集序》与《死之孤独》

今日讲《兰亭集序》时,恰好引用了埃利亚斯在《死之孤独》一书中的观点:现代社会由于其自身稳定的结构带给人的安定性和先进医疗对疾病的驱离,使得“死亡”这一严肃命题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因而我们的时代厌恶死亡及其衍生观念,造成了我们“永生”的幻象。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深...  (展开)
CANALLIVE 2024-11-25 13:02:18

离去共享会

生,多得这一份“妄念”也能催发自己更加奋进; 死,突然有一天就不那么执念了,对所有皆如此。 社会学大师85岁参透生死之作一般。一本关于死亡的漫谈,孤独的生,亦或孤独的死,其实都是一场必然的体验,属于生者,属于生者自我。 好的孤独感 据日本《朝日新闻》,今年8月至10...  (展开)
是安妮啦 2024-11-24 22:25:17

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对他的弟子季路说,“未知生,焉知死。”从这句话中,后来的很多人都认为说孔子拒绝谈论死亡,是因为他忌讳和惧怕死亡,慢慢地,这个想法也伴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妈妈都说,不要说那些不吉利的字眼,在七月半鬼节那天晚上也不要出门...  (展开)
墨墨等侯 2024-11-21 07:58:08

人终将一死,也终将孤独。

每个人都将死去,如何面对死亡,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在逃避的话题。仿佛生有多喜悦,死就有多么悲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死亡我们也学会了直视。随着生命文化的诞生,人们谈到死亡时仿佛越来越从容,人终将一死,也终将孤独。 诺贝特·埃利亚斯是德裔社会学家,20世纪百...  (展开)
酌识 2024-11-20 20:10:09

死亡,孤独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Whether it is nobler in this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时常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还是选择躲进自己安全...  (展开)
fulinlei 2024-11-19 19:32:16

从来没人能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 从没有任何社会像今天的发达社会这样,一切合谋起来,将临终者和死者从生者视线中远远推开,秘密地藏匿于日常生活背面。从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的社会这样,人们悄无声息地、卫生体面地死去。也从没有一个社会像今天一样,制造了如此深的隔绝和孤独。 - 诺贝特·埃利亚斯是...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arppez 2014-11-11 22:57:25

《当代临终者的孤寂感》大纲

【第一章】 引入:人类对抗终结、追求不朽的集体幻想 正视死亡的一个有益的结果——关怀他人——关怀临终者 现代社会以寂静无声的方式淘汰、筛选老化的人——使其与社会隔离——远离“他们曾经隶属与怀抱过的,那些曾经是他们人生意义与生命安全感呵护来源的人群与社会。” ...  (展开)
过河卒 2024-11-18 16:50:47

《死之孤独》 ,萧索在生离死别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死亡不会对真正死去的人造成困扰,它困扰着所有活着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变得对他人毫无意义,如果一个人在走向死亡时,感觉自己虽然还活着,但他对别人而言已经变得根本不重要,那这个人就会陷入真正的孤独。——诺贝特・埃利亚斯,《死之孤独》 生为匆匆过客,死后才是回归...  (展开)
不紧不慢也挺好 2024-11-20 10:57:36

我们又要如何应对死亡

《死之孤独》是社会学大师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岁高龄之时,将死亡作为“文明进程”研究中一个论述相对不足的题目加以探讨,汇集成这部关于死亡的沉思录。 在书中他把死亡描述为被“文明”掩盖的对象。或者说,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进程”中...  (展开)
woaiasm 2024-11-19 23:30:17

好好生,好好死

这本《死之孤独》是社会学大师、《文明的进程》作者埃利亚斯作为其85岁参透生死之作,作为“死亡社会学”经典入门作品也教会人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书中指出,如果我们忽视肇始于文艺复兴时代并绵延至今的强大的个体化浪潮,我们将无法理解发达社会中临终的特殊性和死亡体验的...  (展开)
柠檬月 2024-11-19 11:13:29

死之孤独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将得到什么” 本书是社会学大师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岁高龄之时,将死亡作为“文明进程”研究中一个论述相对不足的题目加以探讨,把死亡描述为被“文明”掩盖的对象。或者说,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  (展开)
纯白安妮 2024-11-18 22:38:14

来人间走一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死之孤独》是社会学大师诺贝特85岁高龄时所著的关于死亡的沉思录,富有深度哲学思索意义。 书中讲述了死亡被文明掩盖,埃利亚斯指出死亡因残酷性被排除出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被“文明”掩盖的对象,然而它实则是属于生者的问题。 临终者会面临孤独的处境,衰老和临终之人与...  (展开)
cv紫竹 2024-11-09 11:40:06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si之孤独》这本书的感受。这本书是埃利·威塞尔自传性三部曲中的一部分,讲述了他在集 中 营 的恐怖经历以及战后的心理挣扎。 读这本书,我仿佛被带进了一个充满绝望和孤独的世界。威塞尔的文字直击人心,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si亡和孤独是...  (展开)

订阅死之孤独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