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孤独的书评 (16)

临终关怀之难,从医学到哲学层面
“死亡教育”近年来经常见诸媒体。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进程”中尚未发展出应对之道的重要环节。死亡,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个艺术/技术问题——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死亡。 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
(展开)

转自 梁文道博文《临终的思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事情不可說,就該沉默,例如死亡。 一個朋友死了,我們會有紀念他的衝動,我們討論他的事蹟,回憶一段交往的經歷;我們寫文章談他生前的癖好,引人發噱的舉動,甚至是最後時光裏的疲憊、淡定與從容。然而,我們卻始終不能觸及那塊最核心的領域;我們無法直接談及他的死亡。並... (展开)
孤立的人在工業化社會獨自死去
一部寫發達工業化社會中的死亡體驗的書,以散文風格寫成。國家對暴力的壟斷以及醫療的進步使死亡距離人們原來越遠,但將死之人也變得越來越孤獨,被忌諱,不再有壽終正寢時簇擁的親友,只有養老院裡陌生的老人和臨終時醫療機器的運轉聲。最具啟發性的一個觀點是,認為人是完全...
(展开)

《兰亭集序》与《死之孤独》
今日讲《兰亭集序》时,恰好引用了埃利亚斯在《死之孤独》一书中的观点:现代社会由于其自身稳定的结构带给人的安定性和先进医疗对疾病的驱离,使得“死亡”这一严肃命题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因而我们的时代厌恶死亡及其衍生观念,造成了我们“永生”的幻象。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深...
(展开)

人终将一死,也终将孤独。
每个人都将死去,如何面对死亡,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在逃避的话题。仿佛生有多喜悦,死就有多么悲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死亡我们也学会了直视。随着生命文化的诞生,人们谈到死亡时仿佛越来越从容,人终将一死,也终将孤独。 诺贝特·埃利亚斯是德裔社会学家,20世纪百...
(展开)

从来没人能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 从没有任何社会像今天的发达社会这样,一切合谋起来,将临终者和死者从生者视线中远远推开,秘密地藏匿于日常生活背面。从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的社会这样,人们悄无声息地、卫生体面地死去。也从没有一个社会像今天一样,制造了如此深的隔绝和孤独。 - 诺贝特·埃利亚斯是...
(展开)

《死之孤独》 ,萧索在生离死别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死亡不会对真正死去的人造成困扰,它困扰着所有活着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变得对他人毫无意义,如果一个人在走向死亡时,感觉自己虽然还活着,但他对别人而言已经变得根本不重要,那这个人就会陷入真正的孤独。——诺贝特・埃利亚斯,《死之孤独》 生为匆匆过客,死后才是回归... (展开)
我们又要如何应对死亡
《死之孤独》是社会学大师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岁高龄之时,将死亡作为“文明进程”研究中一个论述相对不足的题目加以探讨,汇集成这部关于死亡的沉思录。 在书中他把死亡描述为被“文明”掩盖的对象。或者说,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进程”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