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霍耐特是怎么“六经注我”的:你讲得对但xx讲得不清楚,现在我来给你讲清楚,你看是你对还是我对?当然是我的承认理论最对,因为你讲不清楚!话说回来,长且优秀的导读(毫不夸张,这份导读秒杀了中文世界绝大部分承认理论研究),短但精彩的辩论,还附送了第五章霍氏独特的双标式批判(不展开说了,总之霍除了笔头之外嘴也是硬得可以),这本书的质量超五星。
我其实很好奇三代目和朗西埃会怎么辩经,遗憾的是两人的思想交锋过于浅尝辄止了。霍耐特错误地把朗西埃的平等理论理解为一种对政治的愿景,认为朗西埃的政治斗争理论缺少对斗争动力的解释,但他的错误在于平等不是政治的最终理想状态而是政治的前提,朗西埃坚持把美学和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也正是基于此:审美是一种重新分配领域的行为,它能改变可感知、可思考和可行动的图系,因此通过审美,政治主体能够在消除身份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政治构建和新的集体表达。而霍耐特质疑朗西埃的政治哲学过于激进的理由也很难站住脚,他正确地指出大部分政治斗争都是在内部发生而不是朗西埃式的颠覆,但我怀疑霍耐特是否意识到,正是因为缺少颠覆性的抗争,当下貌似多元的社会才会在无止境的内部斗争中迈入冲突加剧的死循环。全书最好的部分是倒数第二章《平等的方法》。
双方的批评都很有力。霍耐特的批评:1. 对平等的诉求可能是现代性规范的特征而不是古以有之的普遍政治动机。朗西埃会回应:平等作为前提而不是追求的结果。但即使是这样,也2. 不能从平等出发概括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政治异议,它们很有可能源自对不公正的反对或对摆脱支配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朗西埃将政治与平等一元论关联起来是一种哲学的简单性还原论,犯了和霍耐特承认一元论一样的错误);3.朗西埃将政治秩序等同于“治安”高估了国家对感性经验的集中控制能力,忽视社会内部的动态解释空间,承认的进步同样依靠对规范的内在批判。朗西埃批评:1. 对社会制度的承认模式的刻画固化了身份逻辑,将政治简化为对既有资格的承认,而非创造新资格。主体化是消除身份的过程。2. 不应将平等放在历史进步目的论叙事中,而是已在运作的力量。
第五章。作者自己回应别人对他的比较。很清晰。
真是会水字数这两位
属于八字不合,朗西埃说的(平等作为政治之前提、个体的政治构想和行动不来自苦难)霍耐特根本听不明白,他写第五章和认知不公对比的这种东西倒得心应手,对盎撒文献和讨论都挺熟,不明白这章放在书里干嘛,还是说认知不公比起朗西埃来说才是与他相称的论敌
这定价也太荒谬了,正文只有不到一百页,前面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丛书总序和一个别人写的导论,当然导论总结得挺全的
朗西埃把我一直以来理解的政治区分为“治安”和“政治(性)”这个做法真的令我很震惊……
诸多对话体书籍中少有的双方正儿八经对话过的,属实难能可贵。这种对读的模式很有利于速通两人的思想,可惜现当代的理论大多让我觉得无趣,或许是缺乏思想史的再书写的缘故。
太好读了。霍耐特对自身学术之路的回顾诉斤了法兰克福学派后生在否定与承认之间的迷茫、行进与挣扎,其艰涩与真诚更让人看到自身。
总序感人,霍耐特自述如何走入尽心知性的学问。 霍从主体不受尊重的处境出发导出了对承认的规范性要求和社会病理的诊断,并追溯出了承认的历史,他不满于朗西埃对欲求平等的人类学预设。朗则强调平等是政治区别于治安并得以可能的关键,政治就是不断指出无份者其实有份,他不将自己的平等视为和承认一样某个主体抗拒痛苦而产生的规范,而是把平等看成实然的基础。欲求承认的斗争来自某些主体的要求,而有关平等的政治仅仅来自平等这一事实本身。 总之这两个人我都不是很喜欢,霍就是为民主国家体系内的少数群体地位上升给出了一个共同体主义的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理论,无甚新奇。朗是更激进的拒绝的姿态,但是拒绝不平等的解释话语也同时就是对有关差异或不平等的整个历史避而不谈,面对显现为不平等的事实的平等的事实,平等只是一个荒谬的信仰。
承认理论很无聊🥱承认和歧义的相遇倒是有一点意思
我以为是真的辩论,看不太明白
本书由德国社会哲学家阿克塞尔·霍耐特与法国政治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合作完成,首发于2016年,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探讨和交锋。 霍耐特是德国人,法兰克福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擅长解释学哲学, 朗西埃是法国人,擅长美学哲学。恕我直言,我在读这本自始至终让我脑仁疼的书的过程中,在不明觉厉的懵懂中,仿佛看到了黑格尔与萨特的跨时空对话。。。
包四星评分
“承认”真的是“承认”吗? 第一部分[2024-4-28]
我们如何向自己澄清自己是如何从一些最初的完全散乱的经验走到了最后的承认理论的形式?当每一个人感知到地位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处境的情绪后,或多或少地会生活在失去社会尊重的恐惧中,如果你会思考,你就会去寻找如何获得社会尊重对一个人生存意义的解答。人们的自身理解和认同是会被社会地位影响的,社会差异在自身价值感中的影响是产生羞愧,而社会只能被适当地理解为诸多竭力争取尊重和地位的群体之间那种受限于时间的妥协凝结为制度的结果。黑格尔认为对“身份”承认的要求有不同层级,一种是在亲密关系中争取自身要求的情感顾及,一种是社会环境中争取对个人人格独立的尊重,再一种是在道德上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中争取对自身成就的赞许。
速通两人
承认还是歧视?
还是更倾向于朗西埃一些。霍耐特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政治''的概念,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自我''出发,即使他根本说不出一个完整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他没有看到,或者不愿跳出这个框架,去思考政治世界的distinctiveness。
> 承认还是歧义?
7 有用 大鼻子马克 2024-04-09 20:41:07 上海
霍耐特是怎么“六经注我”的:你讲得对但xx讲得不清楚,现在我来给你讲清楚,你看是你对还是我对?当然是我的承认理论最对,因为你讲不清楚!话说回来,长且优秀的导读(毫不夸张,这份导读秒杀了中文世界绝大部分承认理论研究),短但精彩的辩论,还附送了第五章霍氏独特的双标式批判(不展开说了,总之霍除了笔头之外嘴也是硬得可以),这本书的质量超五星。
2 有用 桃吉诃德 2025-01-31 23:54:38 四川
我其实很好奇三代目和朗西埃会怎么辩经,遗憾的是两人的思想交锋过于浅尝辄止了。霍耐特错误地把朗西埃的平等理论理解为一种对政治的愿景,认为朗西埃的政治斗争理论缺少对斗争动力的解释,但他的错误在于平等不是政治的最终理想状态而是政治的前提,朗西埃坚持把美学和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也正是基于此:审美是一种重新分配领域的行为,它能改变可感知、可思考和可行动的图系,因此通过审美,政治主体能够在消除身份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政治构建和新的集体表达。而霍耐特质疑朗西埃的政治哲学过于激进的理由也很难站住脚,他正确地指出大部分政治斗争都是在内部发生而不是朗西埃式的颠覆,但我怀疑霍耐特是否意识到,正是因为缺少颠覆性的抗争,当下貌似多元的社会才会在无止境的内部斗争中迈入冲突加剧的死循环。全书最好的部分是倒数第二章《平等的方法》。
2 有用 Hier Tanze 2025-04-06 20:25:47 上海
双方的批评都很有力。霍耐特的批评:1. 对平等的诉求可能是现代性规范的特征而不是古以有之的普遍政治动机。朗西埃会回应:平等作为前提而不是追求的结果。但即使是这样,也2. 不能从平等出发概括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政治异议,它们很有可能源自对不公正的反对或对摆脱支配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朗西埃将政治与平等一元论关联起来是一种哲学的简单性还原论,犯了和霍耐特承认一元论一样的错误);3.朗西埃将政治秩序等同于“治安”高估了国家对感性经验的集中控制能力,忽视社会内部的动态解释空间,承认的进步同样依靠对规范的内在批判。朗西埃批评:1. 对社会制度的承认模式的刻画固化了身份逻辑,将政治简化为对既有资格的承认,而非创造新资格。主体化是消除身份的过程。2. 不应将平等放在历史进步目的论叙事中,而是已在运作的力量。
2 有用 宇凡 2024-04-05 09:34:25 重庆
第五章。作者自己回应别人对他的比较。很清晰。
2 有用 蕾奥娜拉 2024-04-26 17:11:45 湖北
真是会水字数这两位
1 有用 路米內 2025-02-01 02:47:15 上海
属于八字不合,朗西埃说的(平等作为政治之前提、个体的政治构想和行动不来自苦难)霍耐特根本听不明白,他写第五章和认知不公对比的这种东西倒得心应手,对盎撒文献和讨论都挺熟,不明白这章放在书里干嘛,还是说认知不公比起朗西埃来说才是与他相称的论敌
1 有用 观察自己 2024-09-19 17:30:55 上海
这定价也太荒谬了,正文只有不到一百页,前面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丛书总序和一个别人写的导论,当然导论总结得挺全的
1 有用 新用户 2024-11-29 16:13:39 湖南
朗西埃把我一直以来理解的政治区分为“治安”和“政治(性)”这个做法真的令我很震惊……
0 有用 携书带剑之士 2024-10-12 20:19:09 江西
诸多对话体书籍中少有的双方正儿八经对话过的,属实难能可贵。这种对读的模式很有利于速通两人的思想,可惜现当代的理论大多让我觉得无趣,或许是缺乏思想史的再书写的缘故。
0 有用 修修 2025-02-24 01:38:32 江苏
太好读了。霍耐特对自身学术之路的回顾诉斤了法兰克福学派后生在否定与承认之间的迷茫、行进与挣扎,其艰涩与真诚更让人看到自身。
0 有用 笨诺莎 2025-04-04 15:07:17 山东
总序感人,霍耐特自述如何走入尽心知性的学问。 霍从主体不受尊重的处境出发导出了对承认的规范性要求和社会病理的诊断,并追溯出了承认的历史,他不满于朗西埃对欲求平等的人类学预设。朗则强调平等是政治区别于治安并得以可能的关键,政治就是不断指出无份者其实有份,他不将自己的平等视为和承认一样某个主体抗拒痛苦而产生的规范,而是把平等看成实然的基础。欲求承认的斗争来自某些主体的要求,而有关平等的政治仅仅来自平等这一事实本身。 总之这两个人我都不是很喜欢,霍就是为民主国家体系内的少数群体地位上升给出了一个共同体主义的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理论,无甚新奇。朗是更激进的拒绝的姿态,但是拒绝不平等的解释话语也同时就是对有关差异或不平等的整个历史避而不谈,面对显现为不平等的事实的平等的事实,平等只是一个荒谬的信仰。
0 有用 まゆずみ 2024-06-17 10:12:19 广东
承认理论很无聊🥱承认和歧义的相遇倒是有一点意思
0 有用 艾德伍德 2024-08-20 16:03:13 广东
我以为是真的辩论,看不太明白
0 有用 秀逗君 2024-06-10 21:07:31 山东
本书由德国社会哲学家阿克塞尔·霍耐特与法国政治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合作完成,首发于2016年,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探讨和交锋。 霍耐特是德国人,法兰克福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擅长解释学哲学, 朗西埃是法国人,擅长美学哲学。恕我直言,我在读这本自始至终让我脑仁疼的书的过程中,在不明觉厉的懵懂中,仿佛看到了黑格尔与萨特的跨时空对话。。。
0 有用 ysf 2024-07-18 20:19:36 重庆
包四星评分
0 有用 EGAH 2024-04-29 09:32:39 浙江
“承认”真的是“承认”吗? 第一部分[2024-4-28]
0 有用 孙苗 2024-11-04 21:21:45 浙江
我们如何向自己澄清自己是如何从一些最初的完全散乱的经验走到了最后的承认理论的形式?当每一个人感知到地位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处境的情绪后,或多或少地会生活在失去社会尊重的恐惧中,如果你会思考,你就会去寻找如何获得社会尊重对一个人生存意义的解答。人们的自身理解和认同是会被社会地位影响的,社会差异在自身价值感中的影响是产生羞愧,而社会只能被适当地理解为诸多竭力争取尊重和地位的群体之间那种受限于时间的妥协凝结为制度的结果。黑格尔认为对“身份”承认的要求有不同层级,一种是在亲密关系中争取自身要求的情感顾及,一种是社会环境中争取对个人人格独立的尊重,再一种是在道德上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中争取对自身成就的赞许。
0 有用 陈沫 2024-11-14 10:52:11 吉林
速通两人
0 有用 橘与橘与橘 2025-04-04 22:28:38 北京
承认还是歧视?
0 有用 木子李 2024-06-25 00:24:15 上海
还是更倾向于朗西埃一些。霍耐特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政治''的概念,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自我''出发,即使他根本说不出一个完整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他没有看到,或者不愿跳出这个框架,去思考政治世界的distin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