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看到结尾猞猁之死简直震撼和愤怒得想大哭,这种愤怒持续到封底那个什么狗屁评论家说marlen是“叔本华和加缪的结合”……男的别蹭好吧……
给自己的翻译打个广告.jpg 以前对这种真.种田文是怀有抗拒的,但该怎么描述《隐墙》的力量?自然而毫不做作,坦率到极致,因为既然人类已经毁灭,就不再需要任何伪装。森林中的生死如此残酷,梦中人性的面孔则不可触碰。森林不想被人类夺回,那么我也将变成另一种生灵。
很早就重读完毕想写点什么又总是词不达意。查阅了一些上世纪奥地利妇女社会定位资料后更加理解主人公在隐墙出现之前、之后身上那种宁静的绝望。这是一个看到紫罗兰立刻会想象自己嗅到芬芳、记忆狗儿埋葬处时要特地提到揉搓那里灌木叶片会闻到一阵轻柔香气的人,这样一个人在活过了那样的岁月以后,是不可能不抑郁的。但性别所带来的束缚可以通过隐墙的设置摆脱,真正挥之不去的是流淌在血肉里的巨大虚妄、人性的重负——这也是高山牧场必须被“毁掉”的原因:纵观全书她只有在此处少数几个时刻进入了「忘我」状态,但最终,「人性」是一种非死亡无法解脱的东西。正如主人公所言,人一旦不像人,也不会变成动物(那倒并不让人害怕),而是会直接堕入深渊。于是她只得维持人性,于是她执笔写下这份记录。
完全女性的视角和书写,60年前就已经这么好了(别信什么像鲁滨逊瓦尔登湖的鬼话
当最后那个男人出现,杀死了“猞猁”和公牛,我才真正看懂了这本书。
好就好在没有译者序也没有译后记,从第一页一直顺顺畅畅地读到最后,感恩
困在某处的旅行。在具体的生命共鸣发生前,你已经能感受到微妙的宗教性和隐喻性。含有对生育、母职、城市与自然、自我重建、人与动物、依恋、权威结构的指涉。流畅的写作与节奏把握技巧。最喜欢其中对“脸”的讨论——我不指望任何人爱我,因此脸是世界上最无用的器官,它失去了讨好的去处。
“同情是我对人类还保有的唯一一种爱。”一部诞生于核威胁年代的末日小说,随着时代齿轮的转动又变得正逢其时。同样地,直到一个女性被抛入“荒岛模式”,我们才能意识到鲁滨逊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所谓与自然搏斗重建文明根本就是伪命题。人本可以也本该做“地上的盐”,与他者共生共存,方才不至于“失了味”。而当唯有掠夺与杀戮方能支撑生存的“虚假意识”成为主流,由此催生的权力规则统辖了大多数,大多数被“丢到外面任人践踏”也就成为必然。只是隐墙之内亦非田园:独自生存的女性就像白猫与白乌鸦一样突兀,她必须重建内心的秩序,又要时刻提防真正的野蛮的卷土重来。
很难想象,有多少像《隐墙》这样的经典,仅仅因为作者是女性就很难进入文学史的视野。原子化末世不就是我们当代人恐惧又期盼的生存状态么?
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一种在对社会和文化(或曰男权的)以一种纯粹的姿态被隔离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的可能性:她在文明所弥留一部分印痕、和更多的自然生机一同成为“人”(或曰生命本身),同时是一个以最初被动接受到后面渐次主动的过程;而这部作品最惊艳的部分就在于此,一切静谧的决绝的事物,在不断将“文化”所赋予人的某些悲哀的特质祛魅以后所看到的、夜空之美,感受到的一瞬间被放逐的喜悦和爱意,自由和低吟,令我想到了当初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逃离和在逼仄环境下的喘息,当时的痛苦在一种立足于未来的回顾中,变得温柔;而作品中的残酷也在于叙事的提前放置: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的死之必然,然后去更小心珍视和爱惜它们,不论是珍珠,老虎还是猞猁,而我也没想到最后照旧是一个男性以入侵的姿态进行杀害,但幸运的是,她的反抗现在已然彻底
8.9 讨厌被叫做末日瓦尔登湖,它就是它
整本书像是一场缓慢且绝望的梦魇,虽然所有篇幅描写着重复的生活,读来却并不无聊,因为读者心中始终悬置着的是末世小说的那个最终结尾。但这本书的结局已然铺陈在所有叙述之中了。真正的末世是一种孤独漫长的凌迟。人类妄图扮演命运的角色,而自然悉数接纳,毫不在意,森林自有系统,人类社会的法则在它面前彻底失效,包括时间、机械工具,甚至包括思考和恐惧。新的生命不断到来,只有死亡是永恒的。
男人的出现打破一切平静,如果不是同类给主角带来了一丝希望,主角的心中还残留着某种人性,就应该直接让猞猁咬死他。可怜的动物
末世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甚至在读的时候我都设想了一下如果是我遇到这种场面,有多少意愿和能力坚持多久。像是被遗弃到孤岛的鲁滨逊,但比起荒野求生,女性的视角更加吸引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深厚的连结和责任感,因为被托付生命而忍受担忧的折磨,当然还有超绝的孤寂带来非凡的思考。读到一半的时候想,这么循环往复的日常读起来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聊,但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像一根胡萝卜一样吸引着我一直到最后,然后就被深深震撼,陷入无尽思考。
末世田园,一个女人,一条狗,两头牛,两座小屋,三只猫——这就构成了“我”那个非传统的“家”。很多次被那些或许更“女性”的视角和感受事物的经验打动:会为险些难产的母牛担忧,会不舍得在鹿群常吃草的地方打猎,会将仅有的两袋栗子留给冬天里冻馁的动物……看到最后,觉得造物者一定是一个女人、一位母亲,所以她才会将最后的生机与感受世界的机会留给像她一样始终充满悲悯与爱的“我”。“我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人类日常的烦恼。现在,我几乎一无所有了,终于可以平静地坐在长椅上看星星了,看它们在漆黑的天穹上跳舞。”又哭了。
1.隐墙无疑是对女性境遇的一种隐喻,无论是怎样的女人都会在某一天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走到某一处就会撞上透明的墙,外面的人于她而言确实都死了,而墙里只有自己。2.女性的视角竟然和男性的视角如此不同,很难想象一个男人遇到同样的境遇后会产生“我是不是苛待了哪个动物”之类的想法。3.作者的钩子和时间流速都设置得非常好,虽然是日复一日的循环,但并不让人感到无趣。4.阅读的过程确实会想到鲁滨逊漂流记,本质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题材。5.结尾几页的猝不及防和戛然而止确实带来许多震撼。6.虽然但是,大部分的猫都乳糖不耐受,应该是不能喝牛奶的!7.阅读的过程钻研了土豆种植技术,确实是非常适合末世的食物,如果还有几只鸡的话几乎可以田园牧歌了。
其实就是世界毁灭了,女人才能“活”下去。这份生存报告重建了一种新人类文明。
如果到了世界末日,没有“猞猁”我是完全活不下去的。
看到最后男人杀死了狗狗真的非常愤怒,男人毁灭世界,现在也是
-只要我还活着,记忆、悲伤和恐惧就会留存,在此之外,还有繁重的劳作。
> 隐墙
220 有用 买三年青草吧噗 2024-05-15 18:18:23 上海
看到结尾猞猁之死简直震撼和愤怒得想大哭,这种愤怒持续到封底那个什么狗屁评论家说marlen是“叔本华和加缪的结合”……男的别蹭好吧……
174 有用 落阡 2024-02-02 20:02:16 西班牙
给自己的翻译打个广告.jpg 以前对这种真.种田文是怀有抗拒的,但该怎么描述《隐墙》的力量?自然而毫不做作,坦率到极致,因为既然人类已经毁灭,就不再需要任何伪装。森林中的生死如此残酷,梦中人性的面孔则不可触碰。森林不想被人类夺回,那么我也将变成另一种生灵。
87 有用 别的熊 2024-03-31 12:18:06 福建
很早就重读完毕想写点什么又总是词不达意。查阅了一些上世纪奥地利妇女社会定位资料后更加理解主人公在隐墙出现之前、之后身上那种宁静的绝望。这是一个看到紫罗兰立刻会想象自己嗅到芬芳、记忆狗儿埋葬处时要特地提到揉搓那里灌木叶片会闻到一阵轻柔香气的人,这样一个人在活过了那样的岁月以后,是不可能不抑郁的。但性别所带来的束缚可以通过隐墙的设置摆脱,真正挥之不去的是流淌在血肉里的巨大虚妄、人性的重负——这也是高山牧场必须被“毁掉”的原因:纵观全书她只有在此处少数几个时刻进入了「忘我」状态,但最终,「人性」是一种非死亡无法解脱的东西。正如主人公所言,人一旦不像人,也不会变成动物(那倒并不让人害怕),而是会直接堕入深渊。于是她只得维持人性,于是她执笔写下这份记录。
62 有用 P_Hemisphere 2024-03-27 10:21:02 四川
完全女性的视角和书写,60年前就已经这么好了(别信什么像鲁滨逊瓦尔登湖的鬼话
56 有用 纳兰伶汐 2024-07-03 23:24:43 青海
当最后那个男人出现,杀死了“猞猁”和公牛,我才真正看懂了这本书。
37 有用 宝黎叶间坐 2024-09-19 10:45:26 四川
好就好在没有译者序也没有译后记,从第一页一直顺顺畅畅地读到最后,感恩
46 有用 长安 2024-03-09 23:27:50 湖南
困在某处的旅行。在具体的生命共鸣发生前,你已经能感受到微妙的宗教性和隐喻性。含有对生育、母职、城市与自然、自我重建、人与动物、依恋、权威结构的指涉。流畅的写作与节奏把握技巧。最喜欢其中对“脸”的讨论——我不指望任何人爱我,因此脸是世界上最无用的器官,它失去了讨好的去处。
27 有用 #暗蓝# 2024-05-18 17:53:22 河北
“同情是我对人类还保有的唯一一种爱。”一部诞生于核威胁年代的末日小说,随着时代齿轮的转动又变得正逢其时。同样地,直到一个女性被抛入“荒岛模式”,我们才能意识到鲁滨逊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所谓与自然搏斗重建文明根本就是伪命题。人本可以也本该做“地上的盐”,与他者共生共存,方才不至于“失了味”。而当唯有掠夺与杀戮方能支撑生存的“虚假意识”成为主流,由此催生的权力规则统辖了大多数,大多数被“丢到外面任人践踏”也就成为必然。只是隐墙之内亦非田园:独自生存的女性就像白猫与白乌鸦一样突兀,她必须重建内心的秩序,又要时刻提防真正的野蛮的卷土重来。
31 有用 薄暮秋风起 2024-05-05 13:53:11 山东
很难想象,有多少像《隐墙》这样的经典,仅仅因为作者是女性就很难进入文学史的视野。原子化末世不就是我们当代人恐惧又期盼的生存状态么?
28 有用 静谧形态琳琅 2024-04-24 21:05:42 湖南
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一种在对社会和文化(或曰男权的)以一种纯粹的姿态被隔离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的可能性:她在文明所弥留一部分印痕、和更多的自然生机一同成为“人”(或曰生命本身),同时是一个以最初被动接受到后面渐次主动的过程;而这部作品最惊艳的部分就在于此,一切静谧的决绝的事物,在不断将“文化”所赋予人的某些悲哀的特质祛魅以后所看到的、夜空之美,感受到的一瞬间被放逐的喜悦和爱意,自由和低吟,令我想到了当初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逃离和在逼仄环境下的喘息,当时的痛苦在一种立足于未来的回顾中,变得温柔;而作品中的残酷也在于叙事的提前放置: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的死之必然,然后去更小心珍视和爱惜它们,不论是珍珠,老虎还是猞猁,而我也没想到最后照旧是一个男性以入侵的姿态进行杀害,但幸运的是,她的反抗现在已然彻底
27 有用 Bretagne 2024-03-26 19:49:59 江苏
8.9 讨厌被叫做末日瓦尔登湖,它就是它
26 有用 考特库 2024-04-02 09:17:41 浙江
整本书像是一场缓慢且绝望的梦魇,虽然所有篇幅描写着重复的生活,读来却并不无聊,因为读者心中始终悬置着的是末世小说的那个最终结尾。但这本书的结局已然铺陈在所有叙述之中了。真正的末世是一种孤独漫长的凌迟。人类妄图扮演命运的角色,而自然悉数接纳,毫不在意,森林自有系统,人类社会的法则在它面前彻底失效,包括时间、机械工具,甚至包括思考和恐惧。新的生命不断到来,只有死亡是永恒的。
22 有用 老板来个圆茄 2024-04-30 08:45:08 江苏
男人的出现打破一切平静,如果不是同类给主角带来了一丝希望,主角的心中还残留着某种人性,就应该直接让猞猁咬死他。可怜的动物
20 有用 ♬ CaR 2024-03-31 13:05:21 北京
末世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甚至在读的时候我都设想了一下如果是我遇到这种场面,有多少意愿和能力坚持多久。像是被遗弃到孤岛的鲁滨逊,但比起荒野求生,女性的视角更加吸引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深厚的连结和责任感,因为被托付生命而忍受担忧的折磨,当然还有超绝的孤寂带来非凡的思考。读到一半的时候想,这么循环往复的日常读起来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聊,但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像一根胡萝卜一样吸引着我一直到最后,然后就被深深震撼,陷入无尽思考。
22 有用 成人贩忒儿C儿 2024-04-29 21:30:48 北京
末世田园,一个女人,一条狗,两头牛,两座小屋,三只猫——这就构成了“我”那个非传统的“家”。很多次被那些或许更“女性”的视角和感受事物的经验打动:会为险些难产的母牛担忧,会不舍得在鹿群常吃草的地方打猎,会将仅有的两袋栗子留给冬天里冻馁的动物……看到最后,觉得造物者一定是一个女人、一位母亲,所以她才会将最后的生机与感受世界的机会留给像她一样始终充满悲悯与爱的“我”。“我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人类日常的烦恼。现在,我几乎一无所有了,终于可以平静地坐在长椅上看星星了,看它们在漆黑的天穹上跳舞。”又哭了。
16 有用 车了个干 2024-07-04 05:17:58 陕西
1.隐墙无疑是对女性境遇的一种隐喻,无论是怎样的女人都会在某一天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走到某一处就会撞上透明的墙,外面的人于她而言确实都死了,而墙里只有自己。2.女性的视角竟然和男性的视角如此不同,很难想象一个男人遇到同样的境遇后会产生“我是不是苛待了哪个动物”之类的想法。3.作者的钩子和时间流速都设置得非常好,虽然是日复一日的循环,但并不让人感到无趣。4.阅读的过程确实会想到鲁滨逊漂流记,本质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题材。5.结尾几页的猝不及防和戛然而止确实带来许多震撼。6.虽然但是,大部分的猫都乳糖不耐受,应该是不能喝牛奶的!7.阅读的过程钻研了土豆种植技术,确实是非常适合末世的食物,如果还有几只鸡的话几乎可以田园牧歌了。
14 有用 乌云很低 2024-07-07 22:15:39 湖南
其实就是世界毁灭了,女人才能“活”下去。这份生存报告重建了一种新人类文明。
13 有用 苜蓿白鲜 2024-04-15 23:58:08 上海
如果到了世界末日,没有“猞猁”我是完全活不下去的。
14 有用 橘子好吃 2024-07-14 14:29:14 上海
看到最后男人杀死了狗狗真的非常愤怒,男人毁灭世界,现在也是
9 有用 大撇步 2024-06-26 22:45:28 北京
-只要我还活着,记忆、悲伤和恐惧就会留存,在此之外,还有繁重的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