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家访 短评

热门 最新
  • 56 涮了stanbeck 2024-02-17 11:24:40 江苏

    这些家里有背景名校出身的媒体人又开始吃出身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了,以求获得从自身优越性出发带来的怜悯和宽慰,恶心不恶心。

  • 25 kokomi 2024-03-26 20:19:22 浙江

    二本学生的共同点都是家里穷,兄弟姐妹多,父母文化程度低

  • 27 奇迹唱片行 2024-01-31 20:03:07 广东

    家访的意义应该在于看到家庭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如何托举,如何拖拽,而不是这本书里呈现的家族史。像是在看粤西的乡村生活介绍,看不到人,看不到家庭和孩子的互动。有些失望,看的时候我就想到梁鸿的“梁庄” ,更像是在书写故乡的风貌,但这可是“家访”啊,去到学生家里已经是对他们生活的入侵了,你得拿出应有的观察成果啊,很难进行阐释学术剖析,浅表的记录也行啊。全都没有,这本书的价值何在?没有价值的书写就不必写。

  • 57 Creative 2024-01-09 11:26:42 广西

    也许在城市重点中学考上著名院校稀松平常,但在村里,一个二本学生足以成为全村的荣耀。这样的家访与二本与否无关,与教育的实施关系紧密。

  • 15 李小白 2024-02-26 19:25:51 北京

    一个很深的感受也即现实是,这些二本学生,得以上大学,几乎完全来自家庭的托举,而家庭托举的重要力量,有时候甚至是全部力量,来自母亲。正敏的越南妈妈,何建的妈妈,文瑜的继母,她们都是伟大的女性。

  • 31 麦德 2024-01-10 20:22:20 北京

    黄老师延续了一贯的人文关怀传统,选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也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但是,很遗憾,在分享完每个学生的家庭故事和成长经历之后,在需要升华点什么出来的时候,她总是力有不逮。很明显,她做出了许多提炼和升华的尝试,但一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差那么点儿意思。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本值得阅读并大力推荐的书,沉下心来关心教育关心学生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 7 九十一 2024-04-06 23:30:08 云南

    仍像上一本一样,学理性很弱,更多是为了在别人的故事里理解自己,但还是有一些失望。不太喜欢试图从个体故事上提炼出群体规律性的尝试,更希望看到一个个深入的故事,但书本到后面,越能感觉到一种同质化的写作,似乎夹杂在非虚构和社科研究的中间,有些差强人意。

  • 13 Betti 2024-02-27 15:10:47 上海

    我是在《当代》杂志上读到的,我很为这样主题的文章能够继续写下去感到奇怪。我尊重黄灯老师为了解二本学生、理解二本学生所做的努力,但这样的努力的结果是这么浅显、甚至连信息整合都谈不上的文本,很让我觉得费解。黄灯老师明明已经深入学生家庭去家访了,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过程了,可她依然理所当然地像在《我的二本学生》、《大地上的亲人》那样,只是记录、只是觉得学生一路走来不容易。这不依然只是居高临下、浅尝辄止地看待“二本“这个群体嘛,把“二本”作为“消费性”的话题。诚然有人会说,她这样至少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二本学生”们,但这样消费苦难、惺惺作态的“了解“也大可不必。希望黄灯老师能够不局限于“二本“这个标签,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者说只当成“人”。

  • 6 半糖主义 2024-02-03 18:18:34 安徽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断想起我的父母,在我和弟弟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始终伴随的是父母关于缺钱、赚钱、怎么赚钱,以及省钱、不敢花钱等所有和金钱有关的焦虑话题。年幼的时候不太懂,甚至由于父母对我和弟弟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把书读好,并没有让我从事多少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导致我在少年和大学时期的某些心理和行为,远远比不上书中所记录的那些学生。 深深遗憾的是,正如作者所写,即使顺利考上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也并没有彻底改观家里的经济状况,父母现在也依然在为弟弟沉重的房贷发愁,而我,这个小家庭里学历最高的人,也帮不上什么大忙,最多能给父母一个心理安慰,最起码我还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 4 出奇蛋 2024-03-13 15:16:28 广东

    看完后感觉就是除了云南那位学生,其他混得都不咋滴。应验那句,一命二运三风水。人生不是同一条起跑线,而且接力跑,父母一辈不拖累,给你一个平台,已经超越80%的人了

  • 5 养鸡场客卿 2024-05-04 01:30:42 北京

    去家访之后噫悟出来结论就是洪水大冲浪的背景下,酒吧舞不酒吧舞二本不二本也没什么鸟用,📖的符号力量转移到前现代小共同体的亲亲相隐之中。类似于项飙在小老板宇宙发现了“附近”,姨粉在潮汕制冰村发现了“武德”,小红书集美发现了“厂二代姐妹接班”,思想家终于发现学历资本统治的世界只是一张吹弹即破的皮膜,巨大广袤的血肉大地在皮膜之下狂暴扭动,即将涌现于历史前台。

  • 6 张小满 2024-02-16 18:30:36 广东

    这是一位教师走向课堂之外的教育实践,是一位朋友重走学生的来时之路。同时也是回望自己的路,瞥见如《大地上的亲人》中那些熟悉的身影,那些相同的生命气息。 为书里无数的“母亲”动容,也从很多学生的身上看到了曾经我的影子,尤其是“正敏”和她越南母亲的故事。 每到一处,黄灯老师都去了学生的出生地(老房子),新建的家,曾经就读的学校,参与家庭劳动日常。抱着悲悯、理解与同情,来试图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在文凭越来越不值钱的当下,如何重新理解和安置教育的价值?也许答案就在这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中,在那些被撕开的生活缝隙中。愿我们都不绝望,不要放弃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爱具体的人与生活。

  • 3 Escape 2024-01-29 16:48:38 重庆

    希望有更多思考维度,但整本书的角度依然是单向度的,很显然,这些学生对故土家族有很深的认同感,可是还有很多事并不觉得,人们对故乡的态度是复杂的,这一点没想出来还是没意识到。

  • 2 夏日扬帆 2024-02-27 20:43:10 广东

    黄灯老师两本书我都给了比较高的期待,这本比第一本要好,但是距离我的期待还是有些许落差。说不好,感觉学生个体生存的那种矛盾性和独特性还是没有写出来,所以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越南新娘妈妈,像浩天和潮汕文化的矛盾性,当然受困于审核,但是那里不写整个人物最大的点就被掠过了。反而是花了较多笔墨在各种环境描写上,也不是不好,就是感觉在选材或者思考上总是欠最后一步

  • 9 檀香沙洲 2024-01-18 18:38:52 北京

    7-7.5分吧。问题还是跟第一本一样,有着悲悯的情怀,但是内容思考和升华不足。但是从对二本生刻画的维度来说,有了家访,毕竟立体了许多。所以看起来还是明显比第一本吸引人一些。

  • 2 Mico-py 2024-03-02 19:06:50 北京

    “从小水小学到广东F学院,只要三个小时的车程,但跨越这三个小时,却要一个母亲隐匿起来从事无数种卑微的职业,需要一个瘦弱的女孩竭尽全力优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本书中,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女孩们的成长故事,男孩即使读的二本,也是“顶梁柱”,是“家族的骄傲”,女孩们拼尽全力也得不到认可,还是自己爱自己吧唉。

  • 2 何其妙 2024-04-12 20:26:47 湖北

    黄灯老师的书,出一本买一本,对我来说这不是读书,而是阅读自己的人生。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尤其是那些从“最农村”走出来,历经种种磨难,见识了生活的不公,依然茁壮生长,从不抱怨的女孩们。

  • 3 uinmiilbios 2024-03-26 14:41:09 广东

    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有什么必要吗

  • 3 绾月洛 2024-05-30 08:24:26 湖北

    依然是一本让人觉得失望透顶的书。难以想象,一个中文博士的文字驾驭能力竟是如此。内容也是肤浅至极!

  • 3 louisewong 2024-03-31 21:46:05 广东

    在杭州的旅途上读完的。比起第一本,拓展了对学生家庭的描述,甚至说到某个学生的高中母校描述我都已经知道是自己读过的那所学校。只是,新书的学生样本也是比较局限在出身农村背景为主,但其实这个群体里也有来自广东大城市家庭或者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家访样本可能内容会充实更多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