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家访的书评 (21)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05-30 10:42:27

寒门子弟如何实现人生逆袭?|专访黄灯

四年前,非虚构作家黄灯出版了《我的二本学生》,她以一己之力,引爆了二本学生的话题。 二本学生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二梯队。相比于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二本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在公共舆论场中的存在感和话语权也较低。黄灯的作品,让二本学生第一次以一...  (展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02-04 21:06:05

农村女孩的教育机会,偶然但重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去家访] 2020年,大学教师黄灯所著的《我的二本学生》,成为当时的现象级书籍。书中记录了她所教的学生们的成长、就业、人生目标、所思所想,将数量庞大,但面目模糊的二本及以下学历的学生们的真实样貌,如实地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她提醒了我们一个早已存在的既定事实: 二...  (展开)
ly的读享生活 2024-01-31 09:44:52

书评:看见他们来时的路

2020年,黄灯出版了《我的二本学生》一书,讲述了她在广东F学院当教师期间,所了解的她的学生们的求学、生活、工作状况。 黄灯说:“本书承载的落脚点,意在探讨中国转型期青年群体尤其是普通青年群体的命运和可能,换言之,这些文字不仅面对教学日常,更面对青年成长、命运和...  (展开)
半糖主义 2024-02-03 18:38:16

读黄灯《去家访》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断想起我的父母,在我和弟弟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始终伴随的是父母关于缺钱、赚钱、怎么赚钱,以及省钱、不敢花钱等所有和金钱有关的焦虑话题。年幼的时候不太懂,甚至由于父母对我和弟弟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把书读好,并没有让我从事多少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  (展开)
何人斯 2024-01-21 11:55:06

给中国普通大学生群体的家庭和成长故事留一份历史底稿

01 二零二零年,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一出版,就引发了巨大讨论。因为她在书里,聚焦了广东F学院,一个普通二本院校里的学生群体,她用非虚构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最普遍的高校学生群体的故事,那些容易被媒体和大家忽视的沉默的大多数。 四年后,黄灯的《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  (展开)
弓也 2024-03-19 22:13:12

赤诚地接纳自己

人是其偶然人生碎片的集合体。 一直以来,我总是在抱怨成长的环境没有早点帮我拼凑上关于“理想”的那块碎片,但细细想来,其实是自己选择了背离原生的生活背景,这决定了自己得花比别人更长,乃至长到一辈子的时间来寻找人生的意义。 英雄不问出处,说的是人人皆能有同样的成...  (展开)
雁过无声 2024-02-07 21:31:03

贴近生命的同情与理解

2024年2月新出版的书,看到黄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访谈,立刻下了订单,三五天时间读完。 与第一本《我的二本学生》不同的是,黄灯将观察的触角伸到家庭这块土壤,近距离地走进一个个家庭,试图全面洞悉一个孩子成长的秘密,更为细微,也更加动人。 在她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又...  (展开)
jiajia12323 2024-04-10 09:11:25

《去家访》读书感想一

今天的读书感受如下 其实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培养思维。但是应试教育阶段大多会泯灭思维。而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思维那就要面对可能在应试教育选拔过程失败的风险。这貌似是个很难解的题。 “自驱力”这才是重中之中 难中之最。因为太难 所以所有学校都选择了,给...  (展开)
LIU C. 2024-04-21 09:34:01

以坦诚的方式,而不需要全部

先从这本书的英文译名说起吧,“My Students”,所以在英文语境中是没有“二本”这个概念的,而这个词语却是本书以及作者叙述的核心所在。黄灯直言这个巨大的群体支撑了发展中的这个国家,并且她观察和体会到更多的并不是艰难甚至苦难,虽然这些并非不存在于他们的身上,而是看...  (展开)
轻薄的宛在 2024-04-14 14:18:18

撕开当下的现实,过去恍惚了一瞬。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从北五环到南四环的地铁上,陪某人去装修公司过装修方案。 越读越恍惚,尤其是读到张正敏的那一篇,她的母亲给我留下的震撼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对命运通过父亲和哥哥传递而来的索取的恐惧,永不停歇的奔跑,实在是令人动容。 由于几乎是同龄人(97年生...  (展开)
我来吊古 2024-04-06 08:00:57

坚韧的女性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女性的坚韧,能够给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女性在困难面前的决策甚至大于男性的力量,正敏的越南妈妈,何建的妈妈,晓情的妈妈,无一例外的体现,是她们讲整个家庭往上托举,才有了今日的家。 有时候联想自身来时的路,其实从本书中的描写...  (展开)
岳亮与陆便士 2024-03-29 09:22:52

哽咽着看完《去家访》

认识黄灯老师是在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看完《十三邀》中许知远对黄灯老师的探访,才深入了解了二本学生这一巨大群体,令人震撼。随即下单《我的二本学生》,得知出了第二部,立刻入手,迫不及待地看完了。 作为一个二胎的职场妈妈,只能在每天上班的地铁里珍而重之地翻阅这本书...  (展开)
故事定型胶 2024-03-09 18:18:47

同路人

2016年春节,我就看过黄灯老师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那些走出家乡和走不出家乡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这次看的《去家访》,正好是在看完张小满的《我的母亲做保洁》之后,两本书都是透过身边人走出家乡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更多维度的个体命运。 1980年,...  (展开)
fumino 2024-03-05 20:35:59

隔靴搔痒

主题我特别喜欢,是探求学校外教育能发挥什么作用;然而第一章看下来又特别失望。纪实文学,“纪实”为本,“文学”为末,而此书感觉反过来了,纪实文学写出了学术论文的味道,以第三者角度的描写过多,没有进入受访者的内心,没有用他们的情感,把他们眼中的生活表达出来,叙...  (展开)
李小白 2024-02-27 17:13:04

所有的结果由过往选择构建

最近读过了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两本书。 我认为《去家访》是《我的二本学生》的承接。 黄灯老师通过家访、通过走进一个个学生的家里,看到了她课堂上学生的来处,看到了学生生命、性格、处事方式的底色,让课堂上一个个的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在土地、在村...  (展开)
寒晗 2024-02-22 22:35:46

“二本学生”背后那些伟大的女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说,《我的二本学生》是一本立足讲台视角,建立在从教经验之上的教学札记,那么本书是我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家庭实地考察和亲历的家访笔记。——黄灯《去家访》 《去家访》成书于2023年9月,记录的是黄灯老师2017年-2022年去学生家家访的见闻感受。作者通过家访个案所连接的...  (展开)
林加德 2024-02-20 16:55:15

小镇做题家的一些阅读感想

春节期间读完了张小满的《我的母亲做保洁》,然后关注了她的豆瓣,看她最近的动态,才知道黄老师又出了新书。虽然当当上面有便宜一半的价格,但下单要等到好几天以后才能收到,搜了附近的书店有库存,前天趁着出门干活的间隙,迫不及待地去买回来了,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碰...  (展开)
Kiki 2024-02-08 22:24:48

在地图上跟着黄灯去家访

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去家访》。虽说我与书中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层级不同,生长的地域也完全不同,但同为90后农村孩子,我们大学以前的人生经历却惊人地相似。我一边读,一边打开谷歌地球,在地图上一一搜索书中的地名,丈量书中那些同龄人从农村走到县城,再从县城走到市区...  (展开)
一个凡凡凡凡凡 2024-01-22 11:45:28

《去家访》引发的思考

充满理想主义与人文关怀的黄灯老师,以身边真实的学生为素材写下对于二本学生群体的生存变化,也如黄灯老师书中结尾所写“本书的写作,不过是转型期中国,个体微尘对另一群生命的郑重回望和审视”,让我见到了不同时代的学生面临的不同困境,也让我对于自己迷茫的未来有了一点...  (展开)
夏木 2024-01-13 23:37:32

二本学生的续集故事

《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 今天参加了新世相举办的黄灯老师的新书分享会,关于《我的二本学生》的续集故事《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 很荣幸参与其中、聆听分享,向上思考,见证勇敢,深思共鸣。 关于二本学生这个群体,他们占据着学生群体的大多数,跟双一流比起来,更是占据...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1条)

订阅去家访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