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蒲宁的文笔虽然极佳,但做人这一块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比如在回忆高尔基的那一节,里面有很多罔顾事实的猜测和描述。(具体可参考苏联解体后的高尔基研究专家巴辛斯基的《另一个高尔基》一书) 更讽刺的是,高尔基后来尽管知道蒲宁写了不少攻击他的文章,但仍然向身边的初学写作者推荐蒲宁的作品。从这里也能看出两人人品上的差距,至于他在日记中显示出的反革命立场就更不用提了。 最后,我想引用俄国著名的流亡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一段话。那是她在得知蒲宁获得诺贝尔奖后说的:“我并不反对,我只是不同意,因为有比蒲宁更重要的人。既比他更重要,也比他更人道,更独特,更需要,那就是高尔基。高尔基是一个时代,而蒲宁只是一个时代的末尾。但是,因为这是政治,因为瑞典国王不会把勋章别在共产主义者高尔基的身上……”
伊凡·蒲宁的一切精神状态和情感表达真是领先我等100年啊。不像以往作品,没有缱绻忧郁,也没有秾丽诗意,更多的是刚健有力的辨认和力量,对于历史掌故的把握恰到好处,继而强调一切真实的“在场感”,并且诉说了大时代下的微小心境,所以即使跨越百年也能唤醒我们读者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最意想不到的官能共鸣和生活欲望。精神自由的特色就是自由,保持活着的全部意义也在于此。蒲宁将生活周遭的全部以一种轻巧而又尖刻的贯穿力打上钤印,有些描写简直如夜雨般砭人肌骨(写满“吃人”的味儿!),值得一品再品的人生况味。
俄国章怡和
读不下去,还好没买,说话挺刻薄的
全书主题或可概括为“历史巨变下的众生相”,由1917~1919年日记和人物回忆两部分组成,提供了对俄国革命一个罕见的反革命视角的亲历记录,日记部分的倾向自不待言,人物回忆部分除了记录众多与蒲宁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巨变时代的表现(尤其是转变),针对早前时代的文学巨匠,蒲宁从俄国革命之后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他们的文学和思想遗产。即便蒲宁强烈的意识形态立场令本书的记录与评述不无偏颇,但他以文学家敏锐的感知和笔触淋漓尽致地呈现了翻天覆地般的时代剧变下大多数人犬儒苟且的心态,这些是被传统“伟光正”的革命叙事素来所掩盖的:历史的弄潮儿们身姿矫健,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被迫上车,或是更不幸地被甩下车去
理想国真是让人恶心呐
习惯性刻薄是一种庸俗行为
既柔情,又怀旧,如烟的往事……
1933年诺贝奖授予蒲宁,授奖词这样写:“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以继承。”所以,蒲宁作品中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性、诗性、音乐性,因为美而让人愉悦,因为细腻而让人愿意细细品味,又因为真实而让人忧郁。这本又轻盈又沉重的回忆录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优美、缓慢而悲伤。在混乱的时代,做一个在场而清醒的人,谈何容易。
个体记忆,很有史料价值。1919年敖德萨期间的日记读着仿佛有溺水的感觉。给予弱者以伤害的人往往是没有具体的名字的小人物,而他们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抽象概念(红军、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这些人在历史上不会留下名字,但在那个具体的时刻,却拥有微小而特定的权力给受害人造成难以磨灭的刻痕…后半本回忆录中大量纠正了其他人文学作品中乡村植物细节,蛮有意思,让我想起筱狸说,上帝(即作者)对自己创造世界的认识理应是最精确的;高光部分为回忆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两篇,尤其高尔基,虽然蒲宁对他并无好评,但观察深刻细致,人物刻画鲜活,还带点神秘感。另,翻译或者编辑能不能给解释一下印刷中加粗部分是什么原因?原文中就加粗吗?
小声说,其实我觉得挺刻薄的。
类似诗集那样的窄幅32开。624页42万字。此前出过这位译者的几个版本,这一版是全本,包括两种日记和回忆录文章。
www流亡白俄真的都好喜欢写《俄罗斯侨民的使命》…
只有心情看了他的日记,让我看到一个庸俗文人在时代巨变的表现,他的攻击是刻薄尖酸并且有意思的,作为史料来看确实是好的,补充了。
《蒲宁的回忆录》这大部头传记也没看完,以为跟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相通的,都是俄罗斯庄园细腻抒情的青少年生活,打开其实是日记体,表达的是作为贵族阶层和知识精英的作者在十月革命期间所经历的内心的煎熬,他对流氓无产者的愤恨,对世风日下的痛斥,也许是日记保存当时真实的情感,作者语言是犀利的,是痛心疾首尖酸刻薄的,对改天换地的革命产生强烈的厌恶和排斥。 本书作为史料的补充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只是太长,我每天打开书便陷入作者的焦灼的心情与痛斥怒骂之中,心也累,索性弃书,留待下次再读吧。
> 蒲宁回忆录
14 有用 殊途 2024-03-02 00:23:29 安徽
蒲宁的文笔虽然极佳,但做人这一块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比如在回忆高尔基的那一节,里面有很多罔顾事实的猜测和描述。(具体可参考苏联解体后的高尔基研究专家巴辛斯基的《另一个高尔基》一书) 更讽刺的是,高尔基后来尽管知道蒲宁写了不少攻击他的文章,但仍然向身边的初学写作者推荐蒲宁的作品。从这里也能看出两人人品上的差距,至于他在日记中显示出的反革命立场就更不用提了。 最后,我想引用俄国著名的流亡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一段话。那是她在得知蒲宁获得诺贝尔奖后说的:“我并不反对,我只是不同意,因为有比蒲宁更重要的人。既比他更重要,也比他更人道,更独特,更需要,那就是高尔基。高尔基是一个时代,而蒲宁只是一个时代的末尾。但是,因为这是政治,因为瑞典国王不会把勋章别在共产主义者高尔基的身上……”
5 有用 毒妇脸少女心。 2024-02-23 09:37:24 上海
伊凡·蒲宁的一切精神状态和情感表达真是领先我等100年啊。不像以往作品,没有缱绻忧郁,也没有秾丽诗意,更多的是刚健有力的辨认和力量,对于历史掌故的把握恰到好处,继而强调一切真实的“在场感”,并且诉说了大时代下的微小心境,所以即使跨越百年也能唤醒我们读者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最意想不到的官能共鸣和生活欲望。精神自由的特色就是自由,保持活着的全部意义也在于此。蒲宁将生活周遭的全部以一种轻巧而又尖刻的贯穿力打上钤印,有些描写简直如夜雨般砭人肌骨(写满“吃人”的味儿!),值得一品再品的人生况味。
2 有用 立群 2024-04-09 16:43:37 上海
俄国章怡和
2 有用 翡翠樱 2024-04-16 07:46:54 浙江
读不下去,还好没买,说话挺刻薄的
3 有用 殷顽民 2024-03-03 23:25:25 湖北
全书主题或可概括为“历史巨变下的众生相”,由1917~1919年日记和人物回忆两部分组成,提供了对俄国革命一个罕见的反革命视角的亲历记录,日记部分的倾向自不待言,人物回忆部分除了记录众多与蒲宁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巨变时代的表现(尤其是转变),针对早前时代的文学巨匠,蒲宁从俄国革命之后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他们的文学和思想遗产。即便蒲宁强烈的意识形态立场令本书的记录与评述不无偏颇,但他以文学家敏锐的感知和笔触淋漓尽致地呈现了翻天覆地般的时代剧变下大多数人犬儒苟且的心态,这些是被传统“伟光正”的革命叙事素来所掩盖的:历史的弄潮儿们身姿矫健,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被迫上车,或是更不幸地被甩下车去
1 有用 电脑儿童 2024-03-17 17:24:24 山东
理想国真是让人恶心呐
1 有用 Lisa Antipova 2024-03-11 19:11:11 北京
习惯性刻薄是一种庸俗行为
0 有用 الله أكبر 2024-03-24 21:46:33 甘肃
既柔情,又怀旧,如烟的往事……
0 有用 西柚Sheep 2024-05-14 10:56:19 北京
1933年诺贝奖授予蒲宁,授奖词这样写:“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以继承。”所以,蒲宁作品中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性、诗性、音乐性,因为美而让人愉悦,因为细腻而让人愿意细细品味,又因为真实而让人忧郁。这本又轻盈又沉重的回忆录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优美、缓慢而悲伤。在混乱的时代,做一个在场而清醒的人,谈何容易。
0 有用 嘟啪! 2025-04-16 23:35:25 广东
个体记忆,很有史料价值。1919年敖德萨期间的日记读着仿佛有溺水的感觉。给予弱者以伤害的人往往是没有具体的名字的小人物,而他们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抽象概念(红军、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这些人在历史上不会留下名字,但在那个具体的时刻,却拥有微小而特定的权力给受害人造成难以磨灭的刻痕…后半本回忆录中大量纠正了其他人文学作品中乡村植物细节,蛮有意思,让我想起筱狸说,上帝(即作者)对自己创造世界的认识理应是最精确的;高光部分为回忆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两篇,尤其高尔基,虽然蒲宁对他并无好评,但观察深刻细致,人物刻画鲜活,还带点神秘感。另,翻译或者编辑能不能给解释一下印刷中加粗部分是什么原因?原文中就加粗吗?
0 有用 欣欣子 2024-06-26 07:26:43 陕西
小声说,其实我觉得挺刻薄的。
2 有用 mantuo 2024-02-20 19:08:22 天津
类似诗集那样的窄幅32开。624页42万字。此前出过这位译者的几个版本,这一版是全本,包括两种日记和回忆录文章。
0 有用 白色黎明 2024-06-01 22:31:33 北京
www流亡白俄真的都好喜欢写《俄罗斯侨民的使命》…
0 有用 闪星wp 2024-10-23 18:54:09 河北
只有心情看了他的日记,让我看到一个庸俗文人在时代巨变的表现,他的攻击是刻薄尖酸并且有意思的,作为史料来看确实是好的,补充了。
0 有用 飞 2024-05-13 16:53:51 安徽
《蒲宁的回忆录》这大部头传记也没看完,以为跟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相通的,都是俄罗斯庄园细腻抒情的青少年生活,打开其实是日记体,表达的是作为贵族阶层和知识精英的作者在十月革命期间所经历的内心的煎熬,他对流氓无产者的愤恨,对世风日下的痛斥,也许是日记保存当时真实的情感,作者语言是犀利的,是痛心疾首尖酸刻薄的,对改天换地的革命产生强烈的厌恶和排斥。 本书作为史料的补充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只是太长,我每天打开书便陷入作者的焦灼的心情与痛斥怒骂之中,心也累,索性弃书,留待下次再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