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一族 短评

热门
  • 5 虾米 2024-10-18 10:35:59 上海

    事关语言。《美国野牛》给语言做减法,有哈罗德·品特的范儿,那些停顿、空白、迟疑、欲言又止、顾左右而言他,充分阐释了什么叫“没有说出来的要比说出来的更精彩”。《拜金一族》给语言做加法,特别适合推销这个行当,语言的无限增殖、扩张、爆炸,指向了意义的虚空,迫使观众去寻求其所要掩盖、淹没、重构、颠覆的那些东西。《奥利安娜》探讨语言的歧义、含糊、多元、延展,如何在有意无意中被误读,从而为政治权力的斗争敞开大门。某种意义上,《奥利安娜》更具当代感和紧迫性,教授强调的作为人的主体、请求学生”用你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的自由主义立场,被后者以”我所属的集体“”我们全体“(女性、底层、民粹、被剥削……)的名义所镇压,其修辞策略堪为身份政治研究的重要面相。

  • 5 2024-09-12 18:19:36 上海

    两种转向;马梅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戏剧界崭露头角,是将戏剧从实验拉回内在探索的代表人物;马梅特早先是左派,年纪大了以后右倾,《美国野牛》和《奥利安娜》各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三个剧本的观感与美国电影、美剧是相近的,没有阅读门槛。《奥利安娜》的争议较大。

  • 3 阿梦 2024-09-18 00:20:10 湖北

    只说《奥利安娜》。教授的言论或许是过激的,但非站在正确的对立面的。他言论以认同焦虑视角出发,用否定论调传达个人对填鸭式教育的反思,希望借此激发他的学生思考,勇敢不惧对错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他对话的对象是个缺乏主见的异性,两性差异造成渴望交流、理解、尊重的两个人产生了难以逾越的对权力的争夺。如若刨除客观语境,女学生的言行无疑是再政治正确不过的。但若不计客观因素,世事便是即是此亦是彼的。到最后,两人一起变成了社会既有矛盾与两性权力角逐的牺牲品。

  • 1 Sebastian 2024-09-19 23:32:38 天津

    《拜金一族》看过92电影版,是很多年前刷凯文·史派西的作品时偶然撞到的,电影对剧本有一些结构上改动,问题不大,因为这部戏本来就是给演员飙戏用的。“销售竞赛公告牌”是资本主导下的内卷,现在看来,几位老销售对该模式的控诉比情节上的反转更重要些。《美国野牛》表现的是失意者在某一特定时刻道德、信仰、友谊的全线崩坏,故事内核有点阿瑟·米勒的味道,对话的形态却让人想起约恩·福瑟,只是没有北欧人抽象罢了。《奥利安娜》看过19年鼓楼西排的那版,剧本非常优秀,首先权利决定一切;其次,身居高位者对自己的特权以及特权给予他人的压迫常常无知无觉;最后是权利的更迭——以政治正确为手段颠覆精英主义,其中也蕴藏着危机,比如极易导向蓄意迫害。跷跷板另一端也存在因言获罪、钓鱼执法,亦会勾起对交流的恐惧,最后使交流成为不可能~

  • 1 章昕颖 2024-09-03 09:16:35 江苏

    喜欢《奥利安娜》。

  • 0 z小秘秘 2024-09-22 10:20:59 广东

    一次次的反转,一次次的出乎意料和意想不到,非常精彩!

  • 0 赵开放 2024-09-27 15:07:39 湖北

    读完《美国野牛》,四舍五入算是读完了

  • 0 九龍公園游泳池 2024-12-21 22:33:51 重庆

    第一个依靠对话,一问一答来推进剧情,纸上谈兵,到最后也没有跨出任何一步。第二篇是有着时代烙印的推销员的故事,其实不是他们的能力失效了,灵巧的口舌不再管用了,而是世界改变了,也许上门推销商品已不再是一种适用的方式,掌握权力的成了在办公室足不出户的威廉森。这篇我认为是最佳的。第三篇是一种预演,权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倒转,有一种鸡同鸭讲的错位感,但其实权力不在他俩中任何一人的手里,大学这部机器想处理谁就处理谁,情况随时都可以改变,滑稽。

  • 0 2024-11-29 15:03:44 江苏

    记忆力太差,读完不到三个月,再翻来看又像没有看过一样了……难以置信《美国野牛》影响了马丁麦克多纳走上戏剧道路(《枕头人》序)

  • 0 始于足下王铁头 2025-03-12 18:38:39 北京

    马麦特的戏有点太依赖英语表达了。有趣的是,《拜金一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中译版,当年读来觉得艰涩难懂,现在看来抛开时代进步带来的信息通达和对资本市场的理解,人物对话翻译水平究竟孰优孰劣?是非曲折难以论说。

  • 0 2025-05-19 23:04:14 上海

    很有趣的是马梅特把简单小人物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竞争用很简单朴素的叙述性方式表达了出来。 朋友之间的背叛、同事之间的竞争、还有师生之间对权利的过分追求都体现了出来。

  • 0 夜无汐 2024-10-06 23:45:14 四川

    《拜金一族》超级精彩,不光是写推销员,也在写整个等级压迫社会的运作法则。另外两篇读起来怪怪的,尤其是《奥利安娜》,应该有大量的影射和隐喻,但门槛太高读不出味

  • 0 自由独木舟 2024-09-15 01:08:42 上海

    剧本就是非常直观的能感受到作者本人赋予戏剧的一切,喜怒哀乐,一颦一笑!

  • 0 sdfghjkldfgh 2024-10-30 18:50:29 北京

    捉虫:第112页最后一行疑似有误,感觉是鲍勃说的话而不是唐

  • 0 I am i am 2024-11-03 13:57:07 山东

    不喜欢

  • 0 ----- 2025-01-04 11:45:40 北京

    总感觉镍币是什么隐喻,象征着外在价值体系的侵入,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打乱了一帮子人的生活。

  • 0 易安 2024-12-09 03:25:22 广东

    大概是为舞台而生的剧作,阅读文字的节奏常被对话里的停顿、犹豫弄得磕磕绊绊。忍不住找来舞台剧和电影版片段看了下,果然一切都流动起来了。又觉得马梅特有点像话剧界杨德昌,冷峻地审视,大量的对话及夹杂在对话里的观点盖过了人物的风头。

  • 0 Bienvenu 2024-12-06 13:43:28 江苏

    语言的权力的流动

  • 0 生活万岁 2024-11-29 19:53:34 辽宁

    一般 第一个有点厚 第二个乱 第三个说教 在当下不算是粗看剧本就好的密集剧情 有人物 没共情

  • 0 Dr.Ray 2024-11-11 12:15:14 北京

    大卫·马梅特,粗口和话痨的神。应该是这一辑里唯一如今也还活跃在影视圈的编剧,有时代烙印的三个本子。最爱的还是《奥利安娜》超前的性别意识与两性交锋,包括权力的转换与二人针锋相对的角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