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次杀意 短评

热门 最新
  • 9 山水 2024-04-10 15:41:35 江苏

    作者说,“我认为向世人公开报道案件的意义在于,通过审视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细节,给社会提供一个教训,防止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深表认同!等到邯郸初中生被杀案件处理完之后,希望能有深度报道,从家庭、社会、司法、校园霸凌、手机网络等宏观、微观多维度揭示案件发生的具体情况,给社会提供一个教训,防止类似恶行再次发生!

  • 2 人在胖天在看 2024-04-20 15:50:38 宁夏

    看了这作者两本书,这人是真厌女啊

  • 6 袖剑飞吟 2024-03-21 09:53:21 上海

    川崎案中施暴和受害的少年基本都来自单亲家庭,家长忙于生计,和孩子沟通严重不足。作者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做了深入调查。父母确实有很多不足,但并不能说他们不爱孩子,可无一例外,他们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未成年人生活在既缺少保护又缺少教导的环境里,只能在经历相似的同龄人中寻找慰籍,又因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而欠缺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于是原始的、以强凌弱的关系在小团体中滋生。 另外,三名凶手中的两人在凶案前就因别的案件身负保护观察处分,但保护观察官并没有尽到责任,工作量负荷是主要原因。家庭法院的量刑也遭质疑。日本的媒体和司法机构却对制度问题避而不谈。 世上当然有“天生坏种”,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上,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并且怎样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 2 阿九冻蒜 2024-04-20 23:14:41 陕西

    尾声突然叙述起另一个人的故事 颇具深意 引人深思

  • 2 peterandwolf 2024-04-15 10:27:41 山东

    读过的纪实文学不多,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书写的,有一种“报道就应该这么写”的感觉。 上村辽太的父亲想要复仇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凶手残虐的暴行却只换来了轻描淡写的几年劳改生活,这样的判决是否让普通人心中的正义天平颤动不已。 探究真相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不是几个人或几个家庭的问题,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反思的理由。

  • 2 迷失的桃子🍑 2024-04-10 01:43:43 江苏

    看完不知道该怎么说,原生家庭的缺陷让一位13岁的少年买单,让他的家人从此以后都过上了悲痛的生活。如果辽太没有离开西之岛是不是会一直快乐成长。这里面有太多太多不能忽视的因素。而我觉得最可悲的事,我认为看这本书的人是最不会去施暴或者是会用心去教育自己孩子的人。而那些施暴者,施暴者的父母看到这些只会不屑一顾、固执己见。那我们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呢?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保护好自己吧。虽然这同样也是件可悲的事。

  • 1 基瑞尔 2024-04-03 22:11:19 四川

    “43刀刺死的剖析”,当各种情节严重、却从未停止的霸凌新闻被报道时,它好像提供了一面镜子,再度借由辽太的遭遇,来审视这个问题。作者努力在前面章节保持冷静以及多重视角,去回看这起案件的方方面面;暴行背后,族裔关系、原生家庭沟通失灵…他们明明有错,但还是要知道错了什么。直到最后部分父亲的自白,“牢里的圣诞甜点”照应着“渔民不过的孤独一天”;《涉过愤怒的海》里近乎绝望的“老金”的形象跳入眼前,瞬间被这起悲剧真正打动。一个相当紧凑、也充满力量的讲述。【2024 #35】

  • 1 清晨过路人 2024-05-03 23:13:02 四川

    或许一次善意就能救人一命。

  • 1 白起苏打水 2024-05-12 00:43:01 四川

    被害者母亲视角呢?而且交代其他几名凶手的家庭背景时也在相对大篇幅地引导读者去审视母亲,很难不怀疑作者厌女,或者带有目的地写这本。另外,与其说非虚构纪实作品更像周刊杂志连载文章。

  • 1 暴躁谭谭 2024-04-20 20:48:49 江苏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阅读过程中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作者冷静的写作方法也让我想到了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记述这件事,没有从偏颇的角度去批判或者谴责任何人。 被杀害的辽太,在经历过一场严重的暴力殴打后,选择继续和虎男小团伙友好相处,这个小团伙里的人是——虎男、明知道虎男醉酒后会失控但还是把辽太约出来的阿刚,冷静冷酷到令人觉得可怕的星哉(递出刀子的人)。 邯郸三名少年残杀一名同学的案子出来的时候,应该有很多人无法理解那个孩子在频繁遭受到欺凌后,为什么还会跟着欺凌他的人一起出去玩,结果导致了最坏的结果。这本书也许给出了一个算是合理的解答,因为ta需要被认同尤其是非常缺乏来自家庭父母的关怀的情形下。所以,哪怕身边的不能算是朋友,哪怕那些人带来的只有暴力和伤害。

  • 1 茶乌龙 2024-04-16 02:25:40 北京

    无论年龄和地狱,未成年犯罪很多问题都是相似的。即便是建立起保护观察制度的发达国家,也有司法网兜不住、保护观察官和保护司怠职的情形,从这倒推:我们是否还有建立这样一套少年司法体系呢?另,真希望能这样采写、能正大光明进庭审听未成年犯罪的案件。

  • 2 菲语的心情 2024-04-15 11:05:18 甘肃

    在邯郸未成年案件发生的时候,看了这本书。在我们呼吁法律给受害者正义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回头看一下,案件发生背景,一群留守儿童和脱离家庭社会的未成年,何其相似。

  • 3 当心马路骗子 2024-03-22 21:12:46 上海

    当对少年悲惨命运的描述结束后,在愤怒和伤感随着作者的笔触转向对受害者、施暴者以及他们家庭背景的调查而冷静下来时,突然想到一个游戏术语:NPC。案件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像游戏中的non-player character,承担剧情(社会)赋予他们的性格,施加给他们职能,但自有规则的社会却不想去理解他们,进而不再接受他们;他们自己在社会环境也放弃了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最终毫无选择地走向仿佛设定好的命运。作者在后记说做这篇报道是想让人们了解更多案情细节,给社会一个教训。但将近十年过去,当我们就在最近,就在身边看到与本书几乎完全相似的未成人行凶案时,这个教训看来没有被任何社会体系吸取。或许,当游戏地图越来越大剧情越来越精彩时,如何处理好那些NPC角色,需要整个游戏——社会体系的操盘者认真应对才是。

  • 0 Ade 2024-04-14 18:23:57 陕西

    一起案件的发生牵涉的东西实在太多,从个人到社会,从家庭到国家,每个环节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松动。人性也许本恶,凶手根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后果,而对于未成年人,他们只需要躲起来数年,但却把痛苦塞满了遗属的余生。最令人难过的就是“运气”,每个部分都很普遍,然而不幸的是撞到了最绝望的结果。

  • 0 足尊土亢 2024-04-17 10:11:50 广东

    #47 尽管作者尽力用平淡的语气和公正的视角来复述这个案件,但是这么可怕的杀人事件,恐怕没有人能保持冷静。而这个案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种种因素太寻常了,就跟路边的树影一样。

  • 0 TTRROO 2024-04-22 18:10:42 北京

    非常好奇辽太母亲的角度。

  • 0 苏案 2024-05-26 08:50:20 广东

    被害者母亲视角叙述的缺失让这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虽然作者有在叙述父母存在家庭矛盾后面提母亲找补平衡一下,但这与还原被害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依旧相去甚远,仍然暗含指责母亲未能关注儿子的意味。最后辽太的父亲将辽太的死归结为“运气不好”,又觉得某种意义上这出悲剧是必然。这一群不良少年无法从家庭中习得如何恰当地建立情感联系,只不过是抱团找一处栖身之所连取暖都做不到,C应该是有点反社会人格了。

  • 0 西窗随笔 2024-06-07 14:25:08 吉林

    这种无法解释的无端杀意太残酷了

  • 0 名号被剥夺者 2024-05-05 15:15:29 湖北

    缺少死者母亲视角

  • 0 搓堆儿的咸鸭蛋 2024-05-05 16:10:26 北京

    可能这种题材的看的多了,这本的冲击不是最大的。青春期的孩子撞上了不负责的父母,就跟开盲盒一样,全看手气。其实死者再一次又一次的联系凶手,要和凶手一起玩的时候,我已经一脸疑惑了。 官方会说出凶手有一些心理问题,但这样家庭的青春期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很难吧。 相对受害者,凶手b的家庭我觉得更悲哀。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次次的复盘各种这样的事件,感觉就跟各种会上说的那些空话一样。屁用没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