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恶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加尔各答秋 2024-05-04 00:41:01 江苏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论,巴塔耶也是在书写自身,书写nobodaddy这个无父无头之人,像普鲁斯特一样书写[书写欲望]来对抗死亡,他带上了很多面具的同时又极为真诚地袒露自己,文学之恶不是为了否定善,正因为善的存在才会有恶,而被怀疑的也是善本身,他假设了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一个丑闻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稚气的,它在父的世界诞生之前,它是浪费的,无意义的,不可理解的,非生产性的,也是最为坦诚的。它是瞬间的事实,近乎于神启,它出现在焦虑之后,是对善的世界的唯一抗争之路,但同时,它并不求于胜利,也并不想代替善,不想转化成功利性道德,所以它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抗争,这太迷人了,想到尼采的永恒瞬间,永恒的毁灭与重新开始,意志代替了物,它让存在成其所是,这也许可称之为至尊性的“ 无用之用”。

  • 2 天天买书 2024-04-28 10:06:07 山东

    文学需要被赋予意义,恶就是应有之义,恶是文学有意义存在的必要条件,恶是一种超道德的存在,恶不是以私欲驱动的,是一种无机的,自由的,是一瞬的,这种恶在文学中创造了自己的主权世界,这个世界是被诅咒的,但是被诅咒却是被赐福的开始。

  • 1 Mélancolie. 2024-04-29 20:07:39 四川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巴塔耶将他的神圣色情与耗费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中的思想实验,在巴塔耶看来,在文学中实践恶,就是欲求不可能性,就是不断地僭越伦理法则,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意识到法则存在时才有可能,只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恶才会有意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位作家都不是疯子,他们都保有最基本的理性,波德莱尔虽然沉迷于游荡者的无所事事,他自己却在努力工作,萨德虽然在小说里如此疯狂纵欲,他本人却没有明确的罪证。故而恶是孩童性和耗费性的,但也是相对于善而言的,没有了善的律令,恶也不成其为恶,只有意识到善而欲求恶,并以恶为善,以恶为荣,在纵欲的美酒中为自毁高歌,人才能真正拥有主权,而在作者们理智尚在的情况下,这就是彻底的不可能性,所以他们纷纷向文学求援,只有在文学的世界中,与恶的拥抱才成为可能。

  • 1 Creative 2024-05-11 11:58:16 广西

    恶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 0 这个米扣のMiko 2024-04-20 01:44:23 浙江

    对于文学来说,终止道德评判的观点早已有之,但巴塔耶更大胆,又往前迈了一步,他把道德完全严苛化,直指文学里的那些恶,认为应当充分认识恶,甚至与恶共处,保持卡夫卡式的孩子气,才能触及文学里的深刻真理。

  • 0 糖罐子 2024-06-01 09:56:24 上海

    “文学所表达的恶-一种激烈意义上的恶—对我们来说具有主权价值。但这种观念并不要求道德的缺席,而是要求某种“超道德”,文学上交流。交流要求正直,严格的道德是在对恶的认识的共谋基础上被给予的,这一点建立了强烈都交流”,这句真漂亮啊,在这个很难有真正的道德但有很多三观的年代。最喜欢艾米丽、卡夫卡、热内三篇。

  • 0 一张 2024-05-04 14:42:32 北京

    虽然只读了卡夫卡一章,但启发性巨强无比:人们总是在描述卡夫卡要指责的那个世界,将其看作真实——但如果这个世界是要被逃离的,撇去逃离的人而讨论那个世界的视角无论如何都来自“父亲”所有的那个世界。所以,文学本身就是作者们无中生有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是“主角”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文本的一切。不理解主角,不分析主角,换句话说,不分析写作,任何分析都是对文本的背叛和审判。

  • 0 不忆 2024-05-01 11:57:41 陕西

    翻译有些拧巴,但还是有不少收获,喜欢对卡夫卡的理解...

  • 0 秀逗君 2024-05-13 11:29:15 山东

    在本书所研究的八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波德莱尔、米什莱、威廉·布莱克、萨德、普鲁斯特、卡夫卡、让·热内)的创作道路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对有罪的自由的危险向往,但从人性角度看,这一向往是决定性的。

  • 2 momo 2024-04-19 21:38:54 山东

    比旧版流畅多了。脚注也比旧版好:该加的加、不该加的不加。 / 恶在巴塔耶这里可被还原为一种强力(甚至我想说,不是单个迸开的强力和弦,而是根音滑动所携带的绚烂转换)、一种反抗、一种纯粹的爱的酷刑——当然我们也不应遮盖“恶”这个词本身所携带的一切。/ 或许可以配合服用巴塔耶的诸概念(?)如“不可能性”“过度”“僭越”……不服用也没关系,毕竟巴塔耶真的很巴塔耶(。)直接去读、直接敞开去感受,总会在文本里重逢。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被引向“律法的悲剧性僭越”,找到通往童年王国的小路。 波德莱尔:不可能性本身的雕像(la statue d’impossible)。 普鲁斯特:双方交尾时剧烈的撕扯不仅是和谐、而且是一种暴力,因为它是过度的。 (字数超了剩下放书评里qwq

  • 0 Eureka! 2024-05-17 12:55:35 湖南

    “如果我出生在一个法律不那么严格、风俗不那么讲究的国家,我愿慢慢地活剖这两个人,作为打发夜晚时光的消遣。”

  • 0 喜喜 2024-05-18 11:57:05 山西

    新版再读...

  • 0 抢萝卜的喵 2024-05-24 08:21:18 上海

    巴塔耶发展了他从《色情》开始关于僭越的理论至本书中提到的,文学如何僭越道德观,以谎言、恶意、色情,达到至上的美感。

  • 0 Rosand12 2024-05-06 14:32:29 湖南

    没有足够的文本阅读量去支撑理解,但给了一个读书索引,蛮好~ 对两章的作者很感兴趣,威廉布莱克和普鲁斯特。 也是通过这本书,意识到,读书的先后顺序比较重要。 上次看到威廉布莱特的书,翻开发现需要对圣经的认识。 普鲁斯特也是,在读《追忆似水年华》前需要像James Joyce和伍尔夫这类意识流作家做适应。 但,很神奇的是,我以为自己会有比较强的障碍感,但反而读的很流畅舒服。同时,读长篇需要耐力和沉浸的感受,慢慢享受吧

  • 0 謬见之明 2024-05-17 00:59:05 上海

    实在难读,但真的很喜欢他写卡夫卡的那部分,用「孩子气」来概括他的个性,一开始让人很费解,但往后读真的相当精辟: 卡夫卡想把他整个的作品命名为:“逃离父素控制范围的企图”。我们不要弄错了:卡夫卡从未想过要真正逃离。他想要的,是生活在这一范围之内——作为被排除者。从根本上说,他知道他被放逐。我们不能说他是被别人放逐的,而只能说,他自己放逐了自己。他放任自己成为利益活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世界所无法忍受的存在,他想要存在于梦境般的稚气中。这里涉及的逃离与文学专栏所期望的逃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次失败的逃离。甚至是一次必然失败、也欲求失败的逃离。 他在父亲的世界里为了成为孩子(不成为父亲)绝望地战斗着,这种选择本身就很稚气,或者说是一种稚拙的英勇。

  • 2 田园牧歌 2024-05-10 22:48:11 江西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巴塔耶将他的神圣色情与耗费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中的思想实验,在巴塔耶看来,在文学中实践恶,就是欲求不可能性,就是不断地僭越伦理法则,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意识到法则存在时才有可能,只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恶才会有意义。

  • 1 小小星雨 2024-05-10 22:56:19 江西

    在这部精彩绝伦的文学评论的经典著作中,巴塔耶分析了八位作家及其作品,包括艾米莉·勃朗特、波德莱尔、米什莱、威廉·布莱克、萨德、普鲁斯特、卡夫卡和热内,探讨了暴力、色情、童年、神话和僭越等主题。

  • 0 大脑袋 2024-05-09 13:06:44 陕西

    感悟颇深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