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译者: 陈英 / 王彦丁 / 黄语瞳
出版年: 2024-4
页数: 160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埃莱娜·费兰特作品系列
ISBN: 9787020185054
内容简介 · · · · · ·
三年零三十六天 一个母亲的逃离和回归
玛吉•吉伦哈尔改编同名电影,奥利维亚•科尔曼倾情主演
《暗处的女儿》是我发表的所有小说中,最让我痛苦,也是和我联系最密切的。——埃莱娜·费兰特
黛莉亚、奥尔加、勒达经历了不同形式的爱,在各种变故的冲击之下,她们的爱发生了变形,但还 是保留着强劲的能量,那是经历了考验、痛彻心扉的爱,是活生生的。——埃莱娜·费兰特
————
在两个女儿跟随父亲去了多伦多后,中年离异的勒达一个人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她遇到年轻的母亲尼娜和女儿埃莱娜,勒达和这对幸福的母女产生了一种复杂的依恋。勒达故意拿走了埃莱娜遗忘在沙滩上的布娃娃,让尼娜的生活陷入彻底的混乱。
十五年前,一个叫比兰达的英国女人在勒达无望的生活中出现过几个小时,彻底改变了勒达的命运。十五年后,二十二岁的尼娜似乎也选择勒达来帮助自己出走,但勒达最终的坦白令她陷入恐惧。在这...
三年零三十六天 一个母亲的逃离和回归
玛吉•吉伦哈尔改编同名电影,奥利维亚•科尔曼倾情主演
《暗处的女儿》是我发表的所有小说中,最让我痛苦,也是和我联系最密切的。——埃莱娜·费兰特
黛莉亚、奥尔加、勒达经历了不同形式的爱,在各种变故的冲击之下,她们的爱发生了变形,但还 是保留着强劲的能量,那是经历了考验、痛彻心扉的爱,是活生生的。——埃莱娜·费兰特
————
在两个女儿跟随父亲去了多伦多后,中年离异的勒达一个人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她遇到年轻的母亲尼娜和女儿埃莱娜,勒达和这对幸福的母女产生了一种复杂的依恋。勒达故意拿走了埃莱娜遗忘在沙滩上的布娃娃,让尼娜的生活陷入彻底的混乱。
十五年前,一个叫比兰达的英国女人在勒达无望的生活中出现过几个小时,彻底改变了勒达的命运。十五年后,二十二岁的尼娜似乎也选择勒达来帮助自己出走,但勒达最终的坦白令她陷入恐惧。在这片海滩,勒达真正要面对的,是自己和女儿破碎的过往。
《暗处的女儿》(2006)是埃莱娜•费兰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由玛吉•吉伦哈尔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21年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奥斯卡奖三项提名。
暗处的女儿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埃莱娜•费兰特199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烦人的爱》,1995年被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改编为同名电影;此后相继出版小说《被遗弃的日子》(2002),与书信访谈合集《碎片》(2003,2016),小说《暗处的女儿》(2006),以及儿童小说《夜晚的海滩》(2007)。
2011年至2014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
2015年,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埃莱娜•费兰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2017年3月,《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编成话剧在伦敦上演。2017年,HBO宣布将“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编成系列电视剧。
作家的最近两部作品是小说《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以及随笔集《页边...
埃莱娜•费兰特199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烦人的爱》,1995年被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改编为同名电影;此后相继出版小说《被遗弃的日子》(2002),与书信访谈合集《碎片》(2003,2016),小说《暗处的女儿》(2006),以及儿童小说《夜晚的海滩》(2007)。
2011年至2014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
2015年,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埃莱娜•费兰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2017年3月,《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编成话剧在伦敦上演。2017年,HBO宣布将“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编成系列电视剧。
作家的最近两部作品是小说《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以及随笔集《页边和听写》(2021)。
译者简介
陈英,意大利语言学博士,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译有“那不勒斯四部曲”以及《碎片》《愤怒的城堡》《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头》《威尼斯是一条鱼》《鞋带》《微型世界》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真是愚蠢,在孩子十五岁之前,和她们聊这些事,期望让她们看到,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工具。告诉她们:我是你们的过去,你们的根基,要听我的话,这对你们有用。我不是尼娜的过去,但她可以把我视为她的将来。我选择了一个无关的人,把她当作女儿来陪伴我,我在寻找她,靠近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8页 -
那一年我过得很艰难,孩子从不睡觉,也不让我睡,身体上的疲惫把一切都放大了。我太累了,不能学习、思考、哭泣、大笑,也无法爱那个过于聪明的男人,他过于沉迷于和生活博弈,缺席的时间太多了。爱情也需要精力,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当他开始抚摸我、亲吻我的时候,我会变得很烦躁,感觉那是一种侵犯,实际是他一个人在享受欢愉。我曾经近距离看到相爱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种强大、愉悦、让人忘记责任的情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暗处的女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暗处的女儿"的人也喜欢 · · · · · ·
暗处的女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1 条 )


最能代表费兰特的,我们碎片的起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在《暗处的女儿》找到了“碎片”的起源。曾经在费兰特的访谈集《碎片》读到过,来自那不勒斯方言的“碎片”是自然平常的,是女性面对生活的天然反应;同时也是不稳定和粗暴的,因为我们的生活可能会随时处于一种不安中。 费兰特写东西从来都是少加修饰的。那些日常的词语漩涡... (展开)论坛 · · · · · ·
请问什么时候上市呀? | 来自玲玲喵喵 | 4 回应 | 2025-05-04 17:14:45 |
娃娃代表什么?勒达为什么要偷娃娃,并且知道那对... | 来自边走边听 | 1 回应 | 2025-04-22 19:07:40 |
请问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 来自已经不拉二胡啦 | 3 回应 | 2025-02-04 23:12:54 |
请问这个句子是否有错 | 来自信天翁宝宝 | 6 回应 | 2025-01-12 22:15:53 |
我觉得作者笔下的我个人特色过强不具有普遍性 | 来自豆友bYHV2SooC4 | 2025-01-01 18:51:24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Europa Editions (2008)8.7分 245人读过
-
E/O (201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Folio (2017)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Gallimard (200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海无涯 (佾云)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豆瓣五星图书【中篇小说】 (爱玛·包法利)
- 阅读是一场孤独的欢喜 (唐露)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40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暗处的女儿的评论:
feed: rss 2.0
92 有用 Buyaozhao 2024-05-21 15:18:52 浙江
太好看了,手太巧了,那种无法描述的缝隙,到底是怎么写进去的?
19 有用 祝羽捷 2024-04-28 16:15:40 中国香港
一名中年女性的自我剖析。自白中,非常真切再现了一个母亲的挣扎和自我牺牲,有性幻想、有爱与厌恶、有自我怀疑、有迟到的反骨——婚姻、职业、个人成长与外遇,是千千万万个中年女性会遇到的困境。
37 有用 JunrouzzzZ 2024-04-22 16:16:10 北京
“尼娜,我追求的东西是一团乱麻,夹杂着欲望和野心。”
68 有用 Francesca-CY 2024-04-12 11:31:18 重庆
夏日的海滩,过往的一切都向她涌来,在内心木乱的时刻,勒达会做出什么惊人举动。
42 有用 Esse 2024-05-18 21:21:53 山东
费兰特笔下,几对母女角色像套娃般层层嵌套重叠,成为她们彼此间令人窒息的生命互文和最焦灼的生活羁绊。要知道成为母亲的另一面,是女性的自我被另一个生命无情地索取、盘剥,是时常处于精疲力竭甚至崩溃的边缘,是在一些时刻忍不住对孩子产生仇恨、使用暴力,甚至后悔生下他们,想要远离家庭中鸡飞狗跳的一切……可是她们往往逃无可逃。“母亲”的身份外衣一直裹挟着她们,如同咒语一般,使她们妄图自我实现时、探索世界或个人欲... 费兰特笔下,几对母女角色像套娃般层层嵌套重叠,成为她们彼此间令人窒息的生命互文和最焦灼的生活羁绊。要知道成为母亲的另一面,是女性的自我被另一个生命无情地索取、盘剥,是时常处于精疲力竭甚至崩溃的边缘,是在一些时刻忍不住对孩子产生仇恨、使用暴力,甚至后悔生下他们,想要远离家庭中鸡飞狗跳的一切……可是她们往往逃无可逃。“母亲”的身份外衣一直裹挟着她们,如同咒语一般,使她们妄图自我实现时、探索世界或个人欲望时、与“完美母亲”无意间对比时,感到愤怒、愧疚、自责和挫败。于是,这就像一个抓着自己头发离开地面一样的悖论:出走半生才发现——母职牢笼如影随形,而孩子是她此生创造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此真实,又如此可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