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心智·新思
副标题: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原作名: Shared Reality: What Makes Us Strong and Tears Us Apart
译者: 张彦彦
出版年: 2024-2
页数: 42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0325071
内容简介 · · · · · ·
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人类?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经典的答案是,我们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智慧。但本书认为,人类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有一种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许的动机——我们希望与他人建立一种共享的现实。
本书的主题就是这一非凡的人类动机。作者基于行为科学的重要发现,严谨而生动地叙述了我们的这种动机是如何让我们人类变得强大的,又是如何让我们人类彼此割裂的。
共享现实的创作者
· · · · · ·
-
托里·希金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托里·希金斯(E. Tory Higgins)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Stanley Schachter心理学教授、动机科学中心主任。
希金斯是当代动机、决策和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又译自我差异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他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美国心理学会(APA)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William James会士奖、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SPSP)Donald T. Campbell杰出成就奖、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SESP)杰出科学家奖等。
除了本书,希金斯还著有《超越苦乐原则:动机如何协同运作》《聚焦:巧妙运用你的世界观获取成功与影响...
托里·希金斯(E. Tory Higgins)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Stanley Schachter心理学教授、动机科学中心主任。
希金斯是当代动机、决策和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又译自我差异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他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美国心理学会(APA)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William James会士奖、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SPSP)Donald T. Campbell杰出成就奖、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SESP)杰出科学家奖等。
除了本书,希金斯还著有《超越苦乐原则:动机如何协同运作》《聚焦:巧妙运用你的世界观获取成功与影响力》。
实验室网站:https://cuhigginslab.com/。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部分 共享现实的产生
第1章 共享为实
第2章 童年期共享现实的发展:婴儿和幼儿
第3章 童年期共享现实的发展: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第4章 人类共享现实的根源
第二部分 共享现实如何造就了人类
第5章 我们的所感
第6章 我们的所知: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
第7章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我是谁?我做得怎么样?
第8章 我们的态度和观点:把主观的体验为客观的
第9章 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
第10章 我们如何奋斗
第11章 我们如何相处:让我们既相连又割裂
结语:一切源于共享关联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还有另一种方法可用来测量学龄前儿童是否会接受和遵守规则那就是观察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是否会遵守规则。一项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可以做到这一点。研究检视了在没有来自他人直接的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儿童是否会遵循与他人分享的规则。在这项研究中,儿童在一个由实验者操纵的木偶面前玩具有吸引力的玩具。4岁以下的儿童倾向于不与木偶分享他们的玩具,除非木偶表达了对玩具的渴望或明确提出玩玩具的要求。相比之下,4岁的儿童更愿意自发地分享他们的玩具,而不需要这些直接的社会压力。 因此,学龄前儿童在不需要外部社会压力或控制的情况下,就会根据他们已经接受的他人为自己设定的标准(即共享自我指导)来进行自我调节。这些共享自我指导影响着他们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此外,通过在自我调节中接受这些自我指导,他们在成功地满足这些标准以及没能达到这些标准时,会分别体验到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例如,有证据表明,在2~4岁,儿童的自我评价反应发生了变化,例如失败后噘嘴或皱眉的次数以及获胜后微笑的次数急剧增加。这种发展性的变化被解释为在自我评价方面,儿童逐渐不再仅仅依赖于他们期望成年人对他们的表现做出怎样的反应。即使没有成年人的观察或反馈,这些自我评价上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诸如自豪、羞愧或内疚)也会出现。”事实上,有人认为儿童对这些道德情感的体验源于他们的自我评价,这些自我评价是基于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在3岁左右就已经被内化为社会标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3章 童年期共享现实的发展: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
当这些成人-儿童互动发生时,儿童会意识到年长的成年人比他们更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在感受和认知方面选择接受成年人的指导是具有意义的。5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遇到一种新情境,而这种情境对于其他成年人来说也是全新的,那么此时他们应该选择相信谁呢?是他们自己还是其他人?他们应该相信他们所看到的,还是应该尝试与他人建立一种共享现实呢?这正是社会心理学先驱穆扎费尔·谢里夫在他关于社会规范建构研究中提出的基本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6章 我们的所知: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
> 全部原文摘录
共享现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壮志雄心、或概念的再发明?

我们的软弱使我们强大

你说洞穴外面有太阳,我就感觉到温暖
> 更多书评 3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OUP (2019)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2024年购书目录 (思郁)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科普通识 (森森)
- 行为经济学与行为研究 (左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2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共享现实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乌十三 2024-11-24 03:03:57 中国香港
各自的真相
1 有用 酈 2025-01-08 09:59:30 北京
共享还是不共享,决定了我们是亲近还是疏离。
1 有用 - 2024-11-22 20:30:28 浙江
人和人的悲喜并不相通,而我们却执着于相通,这就是人
0 有用 等等 2024-11-17 12:43:51 广东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人类如何形成与其他人的共享关联/共享现实,进而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的过程,比较通俗好读;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的共享现实形成过程的缺失可以比较简单直观的参照形成过程中的点滴来真正实现“重新养育自己”,让自己在促进自我和预防自我中寻求到比较好的平衡。 但是令我感到不解的是书中讲了很多现象并定义了很多名词(很多翻译前后叫法不一致也有点误导人),以致于在不同环节中非专科读者会常常需...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人类如何形成与其他人的共享关联/共享现实,进而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的过程,比较通俗好读;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的共享现实形成过程的缺失可以比较简单直观的参照形成过程中的点滴来真正实现“重新养育自己”,让自己在促进自我和预防自我中寻求到比较好的平衡。 但是令我感到不解的是书中讲了很多现象并定义了很多名词(很多翻译前后叫法不一致也有点误导人),以致于在不同环节中非专科读者会常常需要跳出去复习前述不同篇章中的讲解,我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书写了思维导图并做了归纳总结相对比较好理解,但如果快速阅读结束的话其实会感觉概念很多、较难顺着作者思路展开。 (展开)
1 有用 陈钢 2024-04-21 17:37:26 浙江
坚持读了两章还是放弃了,感觉是写给他的研究生的,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