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者上世纪30年代旅德期间作,是反思巴西近代史、“国民性”的好书,其文思由很强的革新意识在推动,助巴西人寻根,也助巴西人治本。放在理解拉丁美洲文库里,则助我们在文学与足球之外重新认识巴西。
这本书花费了我近期挺多精力,有时候一页需要很久才能消化,但读完的时候我很庆幸我读完了。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将中国与之相比,从而考量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巴西和中国在有些地方有着很多共同点。 奥兰达这本书有很多nuanced观察和思考,当中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或觉悟,是人情是现代社会的对立面。人情意味着偏爱,而民主自由是数量大于质量的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依据后者而建立的法律法规,会在人情社会中被忽视。
之前看过不少有关巴西🇧🇷南美的文章📃,但系统的分析巴西拉美的著作还是第一本,巴西之根这本书我愿理解成巴西版的菊与刀,剖析了巴西的国民性的成因,他的有个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巴西现在的问题来源于巴西的历史来源于巴西独特的殖民史,来源于葡萄牙人与当地土著结合的民族性根源,与我之前看的潘力的浮世绘书中日本人国民性起源的论述不谋而合。读这本书的过程还是略显吃力,但之见不断的发散联想又令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在利马和萨尔瓦多都生活过的人,里面关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规划殖民地城市的描述以及论证让人印象深刻。一些题外话是作者的儿子是巴西大名鼎鼎的音乐家Chico Buarque。他的女儿Helena Buarque又和另一位巴西知名音乐家Carlinhos Brown结婚。好一个知识分子文艺世家。
完全不过时。 解惑了我很多猜想,有空按照我的感受慢慢写下来。
“homem cordial”真是对巴西人浃洽的形容。深入探讨国民性的作品,多出现在对国家现状失望但又抱持希望的关口。站在“美好年代”魏玛共和国回顾巴西19世纪末奴隶制解体以来的五十年,难免心神激荡。对日本人神道宗教的观察,或许又受激于战后日本的高速发展,字里行间浸润着对这样一个民主社会“对踬点”的钦羡。
比较论文。。。
2024年,是中巴建交 50 周年。不少有国际视野的人,已经开始关注这个国家。想要真正了解巴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巴西本土作家的视角,去感受、去思考,用巴西人自己的眼睛看巴西。《巴西之根》就是一部这样的书。
复杂但精准描述的长难句,贯穿了全书。不知是原文如此,还是和翻译风格有关。行文结构在大的严谨之下,有若干个散文式的主观论证表达。长难句在庞大又紧凑的逻辑,无疑提高了阅读难度。第一版出版于1936年,作为巴西本土的文化人儿,在当时提出针砭时弊的表达,怪不得当地年轻人为之震撼。从殖民角度+印第安人原住民角度,阐释巴西发展的民族脉络,如有剥开云雾,读来觉得豁然开朗。读毕于巴黎飞往圣保罗的长途飞行。
优美的文风,译笔流畅
> 巴西之根
3 有用 江阿 2024-04-20 15:01:12 北京
作者上世纪30年代旅德期间作,是反思巴西近代史、“国民性”的好书,其文思由很强的革新意识在推动,助巴西人寻根,也助巴西人治本。放在理解拉丁美洲文库里,则助我们在文学与足球之外重新认识巴西。
2 有用 拉克丝 2024-07-28 21:42:42 北京
这本书花费了我近期挺多精力,有时候一页需要很久才能消化,但读完的时候我很庆幸我读完了。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将中国与之相比,从而考量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巴西和中国在有些地方有着很多共同点。 奥兰达这本书有很多nuanced观察和思考,当中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或觉悟,是人情是现代社会的对立面。人情意味着偏爱,而民主自由是数量大于质量的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依据后者而建立的法律法规,会在人情社会中被忽视。
1 有用 肖欣 2025-02-07 20:59:32 江苏
之前看过不少有关巴西🇧🇷南美的文章📃,但系统的分析巴西拉美的著作还是第一本,巴西之根这本书我愿理解成巴西版的菊与刀,剖析了巴西的国民性的成因,他的有个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巴西现在的问题来源于巴西的历史来源于巴西独特的殖民史,来源于葡萄牙人与当地土著结合的民族性根源,与我之前看的潘力的浮世绘书中日本人国民性起源的论述不谋而合。读这本书的过程还是略显吃力,但之见不断的发散联想又令我受益匪浅!
0 有用 啦啦啦 2025-02-16 23:09:15 巴西
作为一个在利马和萨尔瓦多都生活过的人,里面关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规划殖民地城市的描述以及论证让人印象深刻。一些题外话是作者的儿子是巴西大名鼎鼎的音乐家Chico Buarque。他的女儿Helena Buarque又和另一位巴西知名音乐家Carlinhos Brown结婚。好一个知识分子文艺世家。
0 有用 河流底层 2025-02-26 10:04:18 哥伦比亚
完全不过时。 解惑了我很多猜想,有空按照我的感受慢慢写下来。
0 有用 Biberius 2025-02-24 07:50:29 法国
“homem cordial”真是对巴西人浃洽的形容。深入探讨国民性的作品,多出现在对国家现状失望但又抱持希望的关口。站在“美好年代”魏玛共和国回顾巴西19世纪末奴隶制解体以来的五十年,难免心神激荡。对日本人神道宗教的观察,或许又受激于战后日本的高速发展,字里行间浸润着对这样一个民主社会“对踬点”的钦羡。
0 有用 Jade 2025-04-18 17:43:32 江苏
比较论文。。。
1 有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06-05 11:01:18 北京
2024年,是中巴建交 50 周年。不少有国际视野的人,已经开始关注这个国家。想要真正了解巴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巴西本土作家的视角,去感受、去思考,用巴西人自己的眼睛看巴西。《巴西之根》就是一部这样的书。
0 有用 'Fernweh 2025-03-22 05:57:25 巴西
复杂但精准描述的长难句,贯穿了全书。不知是原文如此,还是和翻译风格有关。行文结构在大的严谨之下,有若干个散文式的主观论证表达。长难句在庞大又紧凑的逻辑,无疑提高了阅读难度。第一版出版于1936年,作为巴西本土的文化人儿,在当时提出针砭时弊的表达,怪不得当地年轻人为之震撼。从殖民角度+印第安人原住民角度,阐释巴西发展的民族脉络,如有剥开云雾,读来觉得豁然开朗。读毕于巴黎飞往圣保罗的长途飞行。
0 有用 尴尬的清新人 2024-12-29 20:13:45 北京
优美的文风,译笔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