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倒數第8行,“曹軍揮戈南下...逼劉综投降於江陵”,“综”字誤,此人名爲劉琮。
p4第5行,“余自江西沂洞庭”,“沂”字誤,當爲“泝”。
p6,「後因大水,...改出盧尤道,...盧尤道僅有“微徑可從”」,尤——龍。
p33,“賴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也”,斷句誤,當爲“賴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也”,下文作者曰「囑咐其子牛佺要“賴彌縫之巧得”」,可見作者確是沒有正確斷句。
p59,“不逞小民往往反爲賊响導,劫富室,殺官吏、士人,以邀貨利”,响——嚮 p121第2段第5行,“亦未載潘賜予永樂二年使日”,予——於 p137,“兗州的徐园朗”,园——圓

此書所選各文,最早一篇是發表於1978年,這時簡化字早已定型,這之後還有什麼“汉语文字规范”的巨大變化,需要“规范和改動”?這是目前出版界愈演愈烈的所謂惡性“规范”化(上世紀80、90年代乃至21世紀初都達到這種程度),不但排除正體字,就連簡化字內部,並不久遠的時間,都要進行所謂“规范”。這樣通過“规范”,篡改原文,豈不是人爲改竄文章的本來面貌,也就是篡改了歷史。還”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本來面貌“,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已經無法保持原文的本來面貌麼。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