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与突围》的原文摘录

  • 开拓了广阔的疆域。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 不过,在以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却大大落后了。这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传统经济最繁荣的中国?这就是很多人喜欢讨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论的所谓“李约瑟难题”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核心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所谓的难题其实一点也不难。之所以会成为难题,是因为它的答案,很多人出于利益原因不愿意讲,甚至还想办法不让别人讲。 只要讲清楚明清换代之际,中国人所遭受的人类文明史上空间绝后的大屠杀①,这个难题其实就不是难题了。 明清换代,人口从4个亿下降至不到1个亿,尤其是在经济文明最发达的江南、华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屠城,城市精英人口损失殆尽。面对野蛮暴政,稍有点反抗精神的人都会被全家老小一起杀掉,沿海50里内的人民和城镇被尽数毁灭。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可能爆发什么工业革命呢?如果英国在18世纪刚刚发明珍妮纺纱机的时候,突然遭到北欧海盗的入侵并被征服,各大城镇都被疯狂屠城,损失一半以上的人口,英国还能爆发工业革命吗? 中国未能爆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如果只挑选一条,那就是明清换代。一个处在工业革命爆发前夜的文明,突然遭到来自北方落后民族的军事征服;诸多本土科技典籍因此失传,《儿何原本》等西方科学名著的翻译被迫中断。被屠杀的人口中,也许就有类似于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这样的人物,或者是可以启迪他们发明创新的师友,还有很多可以发明诸如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的能工巧匠。总之,整个东南沿海的手工业创新体系被彻底摧毁了。工业革命在短 期内(一两百年)爆发的可能性自然就消失了。 当然,这只... (查看原文)
    麒麟 2回复 17赞 2024-03-18 23:27:38
    —— 引自章节: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 第二天下着大雨,徐元梦带着伤跪在皇宫门前的泥水之中,痛哭哀求,说已父亲为官几十年,十分清廉,家产只有五百金。如今父母年老多病,请求帝让他代替父母前往黑龙江,为皇帝披甲效力。康熙对徐元梦的哀求感到满,下令收回成命,而此时徐元梦的父母已经被装上囚车向黑龙江进发了。 徐元梦的噩梦还没完。过了几年,康熙在批阅皇子们的课业的时候,发现文辞不通的地方,就认为是徐元梦没有教育好,下令把全体儿子集合起来,乾清宫外一起监督宫廷侍卫把徐元梦杖责三十大板。 老师没当好,给点处罚是应该的,毕竟教育皇子是很重要的责任。但康熙似乎特别喜欢当着皇子们的面羞辱他们的老师,这就不同寻常了。尤其是杖责,徐元梦那一次,刻意下令所有皇子都要过来观看。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们把康熙开“博学鸿儒科”的举动和对待皇子老师们的态度对照起来看,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呢? 开“博学鸿儒科”是大规模的政治宣传,所以康熙表现出谦恭下士、虚怀若谷的态度。但一旦涉及自己亲儿子的教育问题,那就不能“假戏真做”“误入歧途"。一方面要让儿子们学会统治汉人的必备技术,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他们受到“污染”,忘了谁是主子谁是奴才,忘了统治天下的真理是暴力而不是儒学。所以,就要经常性地羞辱一下皇子的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皇子:儒家经典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特别是徐元梦这种人,实际上也是满洲血统,但醉心儒学,连拉弓都不会了,那就更要当着所有皇子的面再三地羞辱惩罚,确保孩子们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相对比,康熙对待儒学和汉族知识分子的真实态度,究竟是尊崇还是利用,也就更值得我们深思了。 (查看原文)
    威尼斯男人 5赞 2024-03-16 16:38:38
    —— 引自章节:五、博学鸿儒:笼络汉族士大夫
  • 这么多人,按照当时的生产力能否养得起呢? 答案是,不仅养得起,还能丰衣足食,甚至奢侈享乐。就土地的供养力来说,明朝后期,张居正主持变法,对天下田亩进行测量统计,明朝全国耕地面积是12。2543亿亩。⑧耕地面积测量后得到的结果,是国家收税时用的标准,因此相对保守,只会少量不会多量。 明末农耕技术高度发达,全国平均亩产偏低的估计是260斤⊙,中等的估计是346斤⊙,偏高的估计可以达到400斤⑤。其中,吴慧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书在研究古代粮食产量的文献中影响力较大,是一本经典著作,自1985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在史学界有较高的认可度。不过,吴慧的估计主要是基于明朝中 前期的资料,而且没有把双季稻的因素考虑进去。杜车别的估计用的多是明末的资料。这样,两个人的估算就并不矛盾,即明朝中前期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46斤,明朝末期可以达到亩产400斤。这两个估算数据也都没有考虑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在明朝后期的引进和推广,只计算了稻米和小麦这两种主粮的产量。 一般认为,每人每天需要摄入相当于2000千卡的食物。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人均食物热量摄入也长期维系在这个水平。①即每人每年需要730000千卡的食物摄入量。每公斤的大米热量大约是3500千卡。由此可知,人均粮食年产量大约208公斤以上即可基本实现温饱,而且还能养活大量脱离农业生产的城市人口和工业人口。若明朝平均亩产为260斤,两亩土地的产量养活一个人绝无问题,人均2。5亩地就可以丰衣足食;若是亩产400斤,人均2亩地就能产生较多的农业剩余。 12亿亩的耕地,最多只需8亿亩用来种粮食,就可以养活4亿人。剩下的4亿亩用来种植蔬菜、油料作物、动物饲料或者棉花、桑树等为手工业服务的经济作物,供4亿人吃穿用度也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还可以创造极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供上层阶级奢侈享乐。 ...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08 12:55:08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般地区级别的商业中心城市或政治中心城市,如扬州、济南、福州、开封、武昌、临清、南昌、西安等,人口则在100万左右。如崇祯年间高起潜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就说:“(临清)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①也就是说,即使不算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员,临清的常住人口也近百万。《扬州十日记》中记录,清军在扬州屠城,被杀害的人数就有80多万。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08 12:56:16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改朝换代,哪有不死人的道理?但清朝定鼎,杀的人确实也太多了。 明清换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毁灭事件之一。根据杜车别(孙海宁)在《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中的估计,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很可能超过了2亿,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的总和。 当然,这是最高的估计。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认为,明末总人口在2亿左右①,到了清朝初年只剩下了7000多万。即使按照这个偏低的估计,明清换代带来的人口损失也在1亿左右,这仍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一直以来,很多历史学家、人口学家认为,明朝末年中国的人口应当在六七千万左右,最多也就1亿多一点。但明朝初年的人口就已经达到7000万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为了制定收税标准,对全国户口和土地进行过普查登记。根据这个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明朝初年的人口应该在7000万左右②。这个数字是很靠谱的,因为当时国家已经统一了20多年,各级行政机构运行成熟。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政府机构的清廉高效保持得相当不错。 此后200多年,明朝内部始终保持总体和平稳定,人口应该会持续增长。明朝之前,北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的129年间,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是9%左右,人口达到了1亿。⑧北宋的人口统计比明朝靠谐,因为它有严密的保甲制度,而明朝没有。明朝之后,到了中华民国时期,通过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可以估算出当时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08 12:51:48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其涉及的总人口也就1亿多不超过2亿,人口损失数量可以与元末互相印证①。 相反,清军对明朝的征服,有组织的屠城和对抵抗地区人民的无差别屠杀成为一种常规做法,作为彻底消灭对方战争潜力和抵抗意志的战略工具,这才导致了超过2亿人的死亡。② 清军屠城之所以是普遍现象,直接原因是清军有“守城必屠”的军规。攻城的时候只要敌方不投降,就一定会在攻克后屠城,以此制造威慑力。屠城对清军而言不是“泄愤”,也不是“习惯”,而是“军事纪律”。如《清实录》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南征的时候,圣旨就命他:“抗拒不顺者,戮之;不得已而后降者,杀无赦。”⑨这就是军令,不是下令单单屠某一个城,而是作为一个原则性的军事纪律。后来济尔哈朗在湖南屠城,就是依据这个军令。 这条军事纪律是北方一些民族的老规矩。清军所屠的并不限于城,在乡村地区照样进行无差别屠杀;而且投降的也不一定不屠,比如清军入关时期曾经攻击过河北永平城。永平没有抵抗就投降了,照理可以不必屠城。但后来明军打过来,清军不打算守卫,临走之前还是屠了城,为的是不给明朝保留人口资源。清廷面对各路将领大肆吹嘘自已疯狂杀人的奏章,总是以鼓励奖赏作为回 应。相反,对于心慈手软不肯胡乱杀人的,则会加以问责。比如顾诚《南明史》中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吴三桂手下的总兵任珍,在战斗中俘虏了49名明军士兵,没有杀掉。这事被兵部知道了,就觉得不正常,于是向多尔衮汇报。多尔衮下旨说,“阵获之人抚而不杀…此事甚不合理”,令兵部给吴三桂发文,让他核查解释。①这跟明朝军事纪律正好相反,杀人不用解释,不杀人反而要被调查;胡乱杀人受到奖励,仅49个人不杀,都会被朝廷责问。 在这种军事原则的指导下,清军自然是能多杀就尽量多杀,以杀人多为荣为功。 除杜车别外,另一位对《明清史料》档案有过详细研究的学者是李光涛,他参与了《明清史料》的...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2:36:44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三、四川惨屠:谁是川渝人口灭绝的主凶 在明朝核心版图中,抵抗到最后的是四川地区,受战争摧残最严重的也是四川地区。明朝末年,四川地区大约有几千万人口。经过明清战争,到了康熙初年,只剩下数万人② 四川大屠杀的责任,清朝以及投降清朝的官员完全栽赃给了张献忠。但张献忠是1647年死的,此时距离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川人口最低点还有30多年。张献忠死后,他手下的部队很快就离开了四川,前往广西、云南等地。随后,清军肃王豪格就带数万人马入川,试图占领四川。如果此时四川人口已经被张献忠屠杀殆尽,豪格应该会很顺利地占领四川。 但实际情况是,在大西军离开四川的情况下,豪格的大军仍然未能横扫全川,在南下过程中屡屡遭遇失败。击败豪格军队的是四川地方军阀杨展。豪格是清军名将、皇太极的长子,参加过清军征服蒙古的一系列战役,后来又在锦州之战、松山之战等一系列关键性战役中立下过战功。张献忠就是在和豪格交战的过程中被击杀的。要想击败豪格亲自带领的大军,需要很多的兵力和极强的后勤保障能力。如果四川人口都被张献忠杀光了,哪里来的人力物力对抗豪格的大军呢? 杨展所统治的地区不仅兵精粮足,而且还救济过从清军占领地区逃过来的大量难民。光是救济难民就用了上百万石粮食。一股救济难民不可能每人发下年的口粮,救济一个月也足够渡过难关了。按每人救济粮为三斗计算,杨展一 救济川西、川北难民的数量就在300万人以上,如果把得到救济银子的人也算上,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2:39:13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萧一元在《清代通史》中考证,1647年,刑科给事中陈调元在给皇帝的揭帖中提到清军在四川的军事行动时说:“不得已而动大兵剿之,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这也说明,清军在四川等地镇压反抗的过程中,将起义地区的普通百姓一并杀掉或“杀男留妇”是习惯性做法。 四、文明三问:明清换代大屠杀的根源辨析 清军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与张献忠在成都地区的暴行不同,清军的屠杀与个人品质无关,也不是偶发现象,而是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范围覆盖整个中国(西北到甘肃宁夏,东北到辽西辽东,东南到广东福建,西南到云南贵州)、连续几代人(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一直到康熙)的有组织的大规模人类屠杀事件。 这是一个证据充分的历史事实。不过,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却有很大争议。尤其是清王朝统治了中国200多年,并且缔造了巨大的帝国版图,后来又参与 了抵抗西方殖民入侵的战争。满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维护民族团结、继承清王朝留下来的国家版图,这段历史尽量就不要提了,甚至有人故意掩饰清军暴行,将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瘟疫、农民起义等;而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认为这就是一场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略战争,清朝不能代表正统。 前者就不必细说了,历史终究是历史,为了政治正确而故意掩盖甚至扭曲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叙述历史,总会有所选择。因为历史事件实在太多了,历史资料实在太丰富了,不可能全都讲。但选择也要有个底线,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证据确凿的人口屠杀,视而不见是不行的。 对于后一种观点,则需要详细辨析一下。满人(女真)起家的地方是建州三卫。这三个卫是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设立的军事驻防机构,属于明王朝“皇帝一五军都督府一都指挥司一卫一所”五级军事系统。因此建州地区属于明朝版图,没有疑问。这跟金灭北宋、蒙古...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2:41:59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不同民族的文明程度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如果仅立足于民族视角来分析明清战争,那么中国版图内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权参与统治权力的争夺,清王朝的建立就和朱元璋推翻元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没有多大区别。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只能将清军统一过程中的大屠杀看成是改朝换代的正常事件,甚至可以为了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故意忽略、掩盖甚至美化其大屠杀行为。反之,如果从民族视角去揭露清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就很容易把它跟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联系起来,甚至认为清王朝的历史不属于中国历史,而是中国人被外族殖民统治的历史。总之,就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分析框架内,有诸多重要且尖锐的矛盾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只有从文明的视角来解释,这个问题才能说清楚。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屠杀,其首要性质不是民族矛盾,而是中华文明内部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的冲突。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征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反之,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征服和统治,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 农耕地区,当时的满族社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文明发展阶段,其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部落制、奴隶制色彩浓厚,其军事体制中还保留了“守城必屠”的野蛮规则。因此,明清换代是一次十分典型的历史倒退,这种倒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曾经生活在先进文明中的大量人口被疯狂屠杀,连带着无数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的毁灭。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2:44:53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五、剥茧抽丝:多维度视角下的明清换代史 在分析明清换代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使用了三个主要视角:阶级视角、国家(民族)视角、文明视角。从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看历史,能够看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只有将这些结论综合起来,对历史的理解才能更有深度。明清换代用单一视角已经很难解释清楚,所以才需要多种视角。到了近代,中华文明遭遇西方现代文明的入侵和冲击,涉及的层面就更多,就更需要我们在这几种视角之间不停转化。 第一,明清换代的阶级视角,主要是用于分析明(含南明)政府与农民起 义军的关系。农民起义军代表了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其诉求带有强烈的阶级正义性。在民族和文明层面上,双方处于同一民族、同一水平。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将有利于国家强大与文明进步。 第二,明清换代的国家(民族)视角,主要是用于分析清政权与中国领土主权的关系。满族是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政权建立属于明朝内部的民族叛乱。通过战争夺取中央政权,其政权可以继承明王朝的“法统”,并对外代表中国。近代西方与清王朝的战争当然也就是对中国的入侵。中国内部通过政变、革命等各种形式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可以继承清王朝的“法统”,拥有其原有版图的主权。 把民族视角和阶级视角结合起来。清军先吞并了蒙古,然后再入主中原。满蒙军事集团在人关以后,大量接受了明王朝原有军事力量以及地方豪强、东林党等官僚精英的投降,共同镇压了农民起义,篡夺了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政权的革命成果。清政权的性质,是满蒙军事集团与中原豪强阶级的联合,其政治体制中有一部分民族歧视政策,以维护满蒙军事集团相对于中原豪强集团的政治特权,但更多的还是阶级压迫政策,满汉统治者联合起来对民众进行统治和剥削。 第三,从文明的视角来看,就是中华文明内部外围落后圈层对中心先进区域的军事征服,从而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大...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2:46:10
    —— 引自章节: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李自成撒退后,潼关守将马世耀立刻向清军投降。 清军接受投降后设下埋伏,将7000降军全部杀掉。①事后,他们声称这是因为发现马世耀派出奸细联络李自成主力回援,里应外合夹击清军,因此马世耀是诈降,清军被迫杀降。 这种说法很可能只是借口。如果诈降是李自成的谋略,那么必然会提前说好里应外合的方式,无须投降以后再来联络。如果不是李自成提前做好的安舞,潼关守军投降以前不通知李自成,而是在投降以后再派人去追李自成,清他带兵返回夹击清军,李自成绝不可能相信,等于多此一举,给清军送上杀降的理由。当时的情况是,大顺军主力还在,清军占领潼关后需要继续追击,没有时间慢慢消化这刚投降的7000人马,也不可能把他们留在潼关,这应该才是清军决定杀降的主要原因。 李自成回到西安后并未久留,只带走了家属和物资,南下经蓝田、商洛往襄阳撤退一这是当年刘邦带兵攻打咸阳的路线。 清军不战而占领西安。然后,由阿济格、吴三桂南下追击李自成、多铎部回头再去打南明。南明政权看热闹的好日子就此结束了。 多铎统兵南下,1645年四月廿五日攻克扬州,杀兵部尚书史可法,屠城10日一此时距离潼关战役只过了3个月。然后,弘光帝朱由崧出逃安徽芜湖,南明政府高官打开南京城门投降清军。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朱由崧,于五月廿二日将其活捉,后押送至北京杀害。 在多铎南征的同时,阿济格也带兵对李自成穷追猛打。大顺军连战连败,不断往南撤退。在1645年五月初四这一天一也就是“扬州十日”屠城的最后一天一李自成带数万人马行军到湖北通山县九官山下,自己带了28个骑兵外 出使察、不料遭遇当地团练的袭击。这些团练是当地的地主豪强组织起来保卫 本地不受流惑侵扰的队伍,他们以为这二十多人是普通流寇,仗着人多一拥而 上、李自成在混战中不幸身亡。 李自成没有儿子,也没有指定过继承人。在清军的连续追击...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3:00:09
    —— 引自章节: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清,情意恳切。高一功等人被堵胤锡的诚意感动,经过内部商议,决定摒弃前嫌,以明军的旗号参与抗清斗争,称“忠贞营”,接受堵胤锡统一调遣。 这样,湖南地区一下子就“出现”了十几万的精锐南明军一 也就是忠贞营,再加上一些小军阀,号称30万大军①,成了忠于南明政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何腾蛟也跟着加官晋爵,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和五省督师。朱聿键想去湖南,就是这个原因。 郑芝龙在放走朱聿键后,接受了清朝闽粤总督的头衔,投降清朝。清军一路南下,追着朱聿键到处跑。1646年八月,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抓获。他拒绝投降,多次试图自杀未果,最终绝食而死。 郑芝龙北上迎接清军。他本以为自己既然被封为闽粤总督,就可以继续在福建沿海当“土皇帝”这也是他降清的主要动机。清廷当然不会让这种实力派人物继续盘踞一方,找了个理由把他带回北京,封了个侯爵软禁起来。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一开始就拒绝跟随父亲北上迎接清军,得知郑芝龙被带往北京,便再次举兵反清。 清廷多次让郑芝龙给郑成功写信劝降,都被郑成功拒绝。失去利用价值的郑芝龙及其家人先是被囚禁,然后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服苦役,最后在康熙年间被全部处斩。这个风云一时的海上霸王、政治上的投机者,终于还是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3:03:44
    —— 引自章节: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何腾蛟对此并不在意,以为长沙空虚,早晚必为自己所取。于是他坐镇湘潭,不慌不忙地指挥嫡系四下攻打一些几乎无人守卫的州县,慢慢“包围”长沙。但清廷并不是白痴,知道湖南空虚,在调走“三王”主力的同时,派遣郑亲王济尔哈朗统率清军主力从北方南下增援湖南。何腾蛟情报闭塞,对此一无所知。到了第二年(1649年)正月,济尔哈朗大军进人湖南,何腾蛟的嫡系部队纷纷望风而逃,此前收复的州县几乎全部丧失。清军从俘虏中得知何腾蛟在湘潭,济尔哈朗亲自带领精锐长途奔袭,突然将湘潭包围。何腾蛟来不及逃走,只能带兵死守,但守卫了仅仅一天就被清军破城。 城破之后,清军按照守城必屠的规矩,在湘潭屠城8日。 何腾蛟被俘以后,倒是很有气节,拒绝投降,于正月廿七日被杀于湘潭流水桥下的一个小坡下。据说行刑之前他猛拍地上的石头,把手掌都拍烂了,大呼: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3:05:16
    —— 引自章节: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这样,清军入关之前,真正有战斗力的明军主力实际上已经被全部消灭 所以,李自成从陕西出发,能够在数月之内就快速占领北京,就是因为明朝的 军队已经全无战斗力,完全无法作战。后来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以后势如破竹, 以极快的速度征服了华北地区,也是同样的原因。 真正有战斗力的抗清军队,只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和郑芝 龙的海军。南明政权那些临时拼凑的杂牌军以及地方上的一些小军阀,看似数 量不少,但在清军面前都不堪一击。清军人关后,打的第一场硬仗是在潼关与 李自成亲自带领的大顺军决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如果不是阿济格和吴三桂的 另一支主力从北边攻入陕西,清军未必能够打胜潼关之战。此战胜利后,清军 夺取陕西,然后追杀李自成,基本瓦解了大顺军的实力。 剩下的还有郑芝龙的海军。尽管郑芝龙本人放弃抵抗投降,但这支海军在 郑成功的带领下仍然是一支相当有实力的军队,在福建、浙江沿海给予清军很 大的杀伤,后来还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鲁监国朱以海的部队被清军打垮 以,后,也到郑成功那里去寻求庇护,让他拥有了号召东南抗清势力的政治资源。 不过郑氏集团作为“海商一海盗”集团,一直不愿意为恢复明朝做太多牺牲, 总以保住自己的海上利益为宗旨,其抗清战略始终以防御为主,也基本不与其 他抗清势力配合协同。郑成功本人其至一度打算与清廷议和并接受封号。 最后一支敢于向清军主列进攻并以恢复中原为目标的正规军,就是大西军经过在云南、贵州的根据地建设和休整,全军具有较强成斗力的部以人数大概是20万,孙可望控制约10万,李定国、刘文秀各控制约5万,刚一出山就给 予了清军主力迎头痛击。 反过来再看清军的主力,其核心是满洲八旗,加上一部分蒙古骑兵,也即正宗的“八旗军”,总...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13:07:21
    —— 引自章节: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在明清换代的整个过程中,农民起义军或者来自民间的反抗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人民的反抗应该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叙事主线,并得到充分的肯定。著名历史学家顾诚的《南明史》开创了以农民战争为主线的历史研究模式,是有关明清换代的经典著作。 南明政权是明末反动统治阶级苟延残喘的地方割据政权。这个政权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在一开始就定下了“联虏平寇”的基本战略 —联合清军消灭起义军。只是由于清军拒绝联合,反而主动进攻南明政权,南明政权才不得不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与清军开战。但南明政权自始至终都拒绝联合农民起义军共同抗清,只要稍有喘息,就向起义军发起攻击,或者想办法挑拨起义队伍内部的矛盾制造分裂。南明政权内部,高层忙于争权夺利,各路军阀势力各自为政,而且大部分势力缺乏抵抗到底的决心,骑墙投机心态盛行,一旦形势有变就随时准备投降清军。 精英阶层无法实现团结一致,是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23:07:11
    —— 引自章节: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清廷对孙可望投降感到非常高兴,立刻把他封为“义王”。孙可望将云贵地区的地理和兵力情报和盘托出,并且强烈要求亲自带兵再度南下与李定国决战,报仇雪根。这也可以看出,孙可望心胸狭隘,很容易让情绪战胜理智,他在个人恩怨和国家大义之间选择了以个人恩怨为重,宁可当叛徒也不愿意在昔日的小弟面前低头。清廷当然不会再给他兵马,而是把他送往北京软禁起来。1660年,正值壮年的孙可望神秘地死于北京的豪华府邸,有传言说他是被清廷毒死的,但今天已无从考证。 孙可望降清后的遭遇,让一直试图跟清军议和的郑成功看清了形势。郑成功明白,清廷绝不可能让自己在东南沿海安安稳稳地当土皇帝,如果降清,自己绝逃不出父亲郑芝龙和孙可望那样的结局。清廷方面,在孙可望投降以后,对郑成功的招降态度也迅速降温,因为没什么好条件可以谈了。郑成功被迫转而坚决抗清,而且试图跟远在云南的李定国联合。不过为时已晚,李定国纵有天大的军事才能,也无力率云南一省以对抗清廷,很快就被清军打成了游击队。郑成功组织的北伐也以惨败收场。永历皇帝逃人缅甸。 清廷向缅甸政府施加压力,缅甸方面将水历皇帝抓起来交给了负责镇守云南的吴三桂。1662年,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处死,南明政权覆亡。李定国得知皇帝遇害的消息,悲愤不已,不久后因病去世。 李定国主力被歼灭后,清军将主力转移到福建,展开对郑成功的攻势。郑成功无法在福建沿海立足,于1661年带兵攻打台湾,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1660年,清军主力向郑成功在沿海最后的据点一厦门岛发动总攻。这一次投人作战的清军,仅满族士兵就有1万多人,非满族士兵约3万人,战船400余艘。0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23:17:51
    —— 引自章节: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三藩内部也问题重重 一尚之信软禁其父,道义上不能服众,能控制广东不容易,没有能力分天北上配哈吴三桂:歌格忠那边还需要防各台翻装的进双,也不敢驼主力派出福建北我。这样,“褚之乱”虽然看起来 浩大,其实只有吴三挂有机动关方可以跨省发动主动攻击,其色儿省只能精极 时衡。这样一来,清军的机动空间就很大了。清廷三管齐下:主力挺进湖南北部, 与吴三桂隔江对峙,遏制吴军政势。同时派兵进人陕西,进攻王箱臣所在的甘 肃平凉,重点解决首都侧翼的威胁。对尚之信和耿精忠,则以优厚的谈判条件 稳住,力劝他们放弃造反。 清廷对三藩叛乱的准备不足。康熙决定撤藩的主要出发点是他认为吴三桂 不会造反,而不是想要刺激他造反。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康熙这个决定过于 鲁莽。那时他才19岁,而吴三桂已经60多岁了。吴三桂降清天下皆知,不刺 激他的话应该不会再次造反。等吴三桂和他手底下那帮悍将死了,到第二代掌 权的时候再撤藩就会顺利得多。“三藩之乱”实际上是康熙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一 次“武功”。 此时距离清军人关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入关的那一拨儿八旗精锐早已老去。 入关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八旗士兵,因为从一出生就享有特权地位,生活优越。 虽然仍然会参军打仗,但已经不再具备父非那种可怕的战斗意志。新一代八旗兵 的城斗力大幅度下降。康熙皇帝只能大力提拔汉族将领,以此填补战斗力空蒙。 请军仓促南下,新生代将领和士兵都缺乏战争经验,吴三柱如果大胆北上与清军主力决战,胜负尚末可知。但吴三桂已经62岁了,他手下的将领也大多年老在云南、贵州安家乐业多年,子孙满堂,不愿意冒险,便向于利用有利局面与清廷和谈,争取划江而治,或者继续镇守云南也可以。这样,有利的显 略时机迅速丧失。 清...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23:22:34
    —— 引自章节: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但是,要创造盛世,光靠农业还远远不够。“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剩余毕竞有限。古代没有大工业,但手工业及其衍生的商业也很重要,既创造 财富也解决就业。农业耕作养活的剩余人口,如果不能转化为手工业和商业人 口,就会变成吃闲饭的人,国家经济发展也会掉入“低收入陷阱”一人口数量 很多,但活着也就是有一口饭吃,人民生活普遍陷于赤贫,谈不上吃得好、活 得有滋味,更谈不上创新和进步。高效手工业,在今天看起来很低端,在古代 社会则是对种植业的重大产业升级,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富有程度。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繁荣比农业增长难度大得多,也更脆弱。明末战争大量减少了城市精英人才,要想像恢复农业耕作一样恢复城市手工业的繁荣,就 很难了。扬州城外若有一块土地被抛荒了,后来者很容易就可以复垦耕作;若 扬州城内有一批最新改进的纺纱机被一把火烧了,制造者和工匠们也在战争中死去了,后来再到扬州城居住的人们恐怕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纺纱机存在过,也就更无法再制造出这样的纺纱机了。 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康熙第二次南巡经过苏州等地后,有这么一番议论:“我以前一直听说东南地区富商云集、经济发达。但是这次我亲自到苏州等地考察,发现市场上做生意的大多数都是山西人,本地人非常少。想来应该是山西民风淳朴,商民爱好节俭,所以容易积累财富。南方人喜欢奢侈享受,家中便没有储蓄,经营生活都只顾眼前,一旦遇到水灾旱灾等损失,立刻就破产而陷于贫困。我看这种陋俗必须改变,不然南方人民没法过上富足生活。”0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距离江浙地区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30年,然面 康熙皇宿来自调研却发现,这些地方的商人言豪竞然大部分都是从山西过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皇音对此的解释是,南方人不注意积累财富一这当然是他隐想出来的。明朝的江南繁荣了200年,是全球手工业贸易中心,富甲天下,...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23:32:13
    —— 引自章节: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 《晚明史》中的另一个例子表明,第一代殖民帝国西班牙的衰落可能也与明朝的手工业竞争力太强有关:“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至迟到16世纪80年代之初,中国的丝绸就已威胁到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销路了…墨西哥本土蚕丝业实际上被消灭了。邻近墨西哥的秘鲁也是中国丝绸的巨大市场,中国丝绸在秘鲁的价格只抵得上西班牙制品的三分之一。从智利到巴拿马,到处出售和穿着中国绸缎。中国丝绸不仅泛滥美洲市场,夺取了西班牙丝绸在美洲的销路,甚至绕过大半个地球,远销到西班牙本土,在那里直接破坏西班牙的丝绸生产。” 很可能正是由于明末纺织品的竞争力,西班牙才始终没有利用全球市场发展起发达的纺织业,其产业结构长期停留在依靠倒卖美洲白银和中国商品赚钱的“空心化”状态。这才为后来英国依靠纺织业崛起留出了空间。 但是,到了同样是三四亿人口的康乾盛世,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从出口高端手工业制成品为主,变成了出口农副产品主。康熙一乾隆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货物不再是纺织品,而是茶叶和生丝(未经纺织的蚕丝)。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23:34:26
    —— 引自章节: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到塞外狩猎游乐,意外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这样,潜在的政治危机结束,顺治皇帝开始掌握实权并清算多尔衮,公布他的十四条罪状,然后掘墓鞭尸,褫夺一切尊号。 顺治皇帝在23岁的时候感染了天花。这是满洲人进入中原地区以后遇到的一种可怕而常见的传染病,死亡率非常高。皇帝本人也未能幸免于难,从发病到死亡只有5天时间。临死前,顺治指定由7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 玄烨就是康熙皇帝,他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曾经感染过天花。当时的人们虽然不懂免疫理论,但根据经验知道,只要一个人得过天花而没有死就会终生对天花病毒免疫。顺治的这个决定是为了保证皇位的稳定,也被大臣和宗室贵族们接受。 一直到康熙继位,清朝都没有册立过太子。胤礽是清朝第一个太子。 (查看原文)
    麒麟 2024-03-18 23:43:53
    —— 引自章节: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