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书读起来就很清华,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分点真的大爱)2个小时就能读完,很巴适。
学习篇初看像是老生常谈,SQ4R方法学习法其实和前面接受过的义务教育学习方法大差不差,重在落实。S是课前调研,也就是预习了。Q是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尤其是那些很晦涩的要自己先去查证,慢工出细活,最重要的其实是后面的Review 和 Reflect。作者给了一个比例是1:5的课堂和练习时间,这一点是之前没有践行过的,可能也是差距所在。第二一个是写作业一定不去翻参考资料,因为独立完成作业是检验是否听懂的标准。
考试有技巧。先把握整体框架,画思维导图。再去整理出课后练习题,一定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最后做模拟卷。例题和课后练习很重要,要珍惜,多思考而不仅仅是模仿(问为什么)。
再说答疑篇,大学老师不比得高中老师讲题随拿随讲,最好的答疑方式是用A4纸,把自己的过程写在左边,把参考写在右边,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再去问老师。问老师也先通过邮件或者开放时间和老师约时间。
解决我一大痛点的是科研部分。大学很重要一个部分就是写论文,但大学论文往往字数多,难度大,专业性强,很容易产生拖延心理。解决方式是降低难度,把论文拆解了变成几个小板块解决。
职业部分讲述如何结合自己特点找到工作。第一个是通过性格测试,第二一个是反其道而行之,看自己不喜欢什么,大概就大差不差了。第三一个是去看人物访谈,找这个领域的学长姐他们的真实工作,利用采访检查单来构建职业图像,每个职业当然都有利有弊,看看自己对这个行业“害”的接受程度。
大学很多元,当然还是要有所侧重,利用好时间管理技巧。第一是画课表,当然有局限,因为很多时间被碎片化。所以除此之外还要有优先级意识,立即完成和不能立即完成分类,再在横排划分领域(生活、学习、社团),所谓GTD的方法。
大学很多人玉玉,因为好学生总是见贤齐思,但同时也容易妄自菲薄。解决之道在于清楚每个人不仅起跑线不一样,终点线也不一样,过度把目光放在竞争上会丧失初心,偏离向上轨道。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挖掘过往经历、每天写三件好事、完成任务给自己抽取奖励、保持生活的小期待、保持新鲜感。你看,事情一下变得有趣起来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