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书评 (785)
如果年轻的时候能读一读鲁迅
鲁迅文章被挪出课本这个话题,套用时下的话说已经“out”了。风风火火的讨论,也就死撑了几天,然后,就被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信息淹没了,连头都没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为了这条不知道谁发出的新闻,从柜子里重新翻出《呐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变暗,雷...
(展开)
决裂的大爱——重读《呐喊》新感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茨维塔耶娃的这句话:“我生活中的一切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结合来爱的。”后来在读《树上的男爵》的时候,看到结尾处,在男爵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终身住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逗趣之余也能感受到那种又恨又爱最终还是爱...
(展开)
我们天天呐喊,我们夜夜阳痿
7.23事件过去快三个月了,目前网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声音了,即使有声音也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了,一个接一个的事故或故事不断稀释当时的剧痛,当初愤怒的人群可能在积极地寻找着的下一个可以愤怒的对象或事故,只要媒体敢于披露,他们的想法是很容易实现的。前一段时间是上·海...
(展开)
走着走着习惯了,还会抬头看看明天吗
我想鲁迅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一定累了,不然到写《呐喊》的时候心如此的绝望。有人说他是关心人民疾苦。但更可能是累得没有心情在抬头了。当然,他毕竟是个人嘛,从中国辗转到日本再回国,这条路那么长那么长,鞋底磨掉了好厚一截,以至于开始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力不从心。 不...
(展开)
华丽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华丽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霍聃 《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小的时候读这篇小说时,心情很是沉重,几天吃睡不香,对夏瑜这个美好生命的悲惨遭遇充满了无比的同情。随着时间的前进,我现在的人生阅历一天天逐渐增多,人情也...
(展开)
择选鲁迅先生《端午节》
鲁迅先生于1922年写过的这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端午节》 而同在民国八年(1919)年,胡适先生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差不多先生传》两篇文章虽相隔四年,细细品味,却也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 《端午节》中的主人公方玄绰,最初说的是“都一样”,后来大约觉得欠稳当了,便改为...
(展开)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呐喊》出版一百周年
1923年8月22日,鲁迅生命中并非重要的一天,这天他的日记中,唯一值得记上一笔的,便是在这天晚上,他在出版界的好友孙伏园“持《呐喊》二十册来”。 鲁迅日记,1923年8月22日那一页,“晚,伏园持《呐喊》二十册来。”这是鲁迅第一次见到《呐喊》初版本的记载。 《呐喊》是鲁...
(展开)
宝儿之死——读《明天》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鲁迅的父亲是被庸医治死的,自然,他对庸医有深恶痛绝之感,他的许多小说中,如《明天》,《药》等都揭露出庸医的草菅人命,没有道德良知,更别提职业技能了,只是冷漠的把患者当为赚黑钱的工具而已。 庸医,这当然是《明天》这部小说中,宝儿之死的直接原因,但绝... (展开)鲁迅的“小说宇宙”比复联早太多——《呐喊》
以前看的大概都是精选,这次看了完本,深夜被《白光》吓得精神抖擞。 幽默、凝练、辛辣,常读常新。 记得教材上总把当年时事做成注释,各种恩怨情仇、政见争斗,果麦这版仅有一点字词注释。 ———————— 以及,串联宇宙这个事情鲁迅真的做得很早啊! “我”,迅哥,生于鲁...
(展开)
明天,在痛苦的希望中
---读鲁迅的《明天》 《明天》写于1920年6月,是鲁迅先生《呐喊》中一篇反映妇女命运的作品。《明天》叙述了死去丈夫不久的单四嫂又不幸痛失爱子的悲惨身世,同时轻描淡写地勾勒了江南小市镇的“古风遗俗”。 单四嫂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