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讲授唐宋诗词的实录,更是作者唐宋诗词研究的总结。全书凡六讲,选取了我国诗词创作的巅峰——唐宋时期的八位代表性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李贺、苏轼、李清照,既对其生平经历、创作思想进行翔实之梳理,也对其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加以精彩之评析,不囿于陈说旧论,多有创见,定能给读者以启发。
专家推荐:
诗词唐宋,诗国荣光。吾生其后,举颈相望。李杜齐名,不见来者。月涌大江,星垂平野。大罗天上,变幻云霞。归来堂下,赌书斗茶。志在删述,辉映千春。一卷在手,哀怨骚人。
——著名词学家、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施议对
“知性”与“感性”兼重,彼此互补,相得益彰,是诗词欣赏与评论的应有态度与方法。本书在鉴赏诗词作品时,以“知性”为基础,加之“感性”,而有“意象”的触发与联想,然后产生“情趣”,既不显得滞塞,也不“意识乱流”。这真是一部严谨而又不失个性的诗词课实录,妙处良多。
——著名文史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永义
《人间要好诗——唐宋诗词讲演录》,书题涉“人间”,而我想到的却是“天上”,想到的是“天上人间”。这八位诗人有各种各样的诸如“诗圣”、“诗仙”、“诗鬼”等等称谓,其实,以“言意象”观照,则都是“星”、“星”、“点”、“点”而已,或时而为恒星,或时而为行星,或时而为流星。《人间要好诗》的作者,站在“天上人间”的特别高度,把我们带入中国传统诗歌的星空,去仰望恒星的深邃,去赞美行星的韵律,去欣赏流星的美丽。感谢作者,感谢读者,也感谢一切缀满中国诗歌天空的“星”、“星”、“点”、“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韩陈其
这部书精讲了唐宋八位诗人及其作品,对他们的生平经历、作品艺术特色等做了详尽的评析;尤其是对杜甫的佛教思想、白居易的闲适诗等的论述,不乏新见,颇多精彩!既可作为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使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程郁缀
关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写作时间,引两段吕老师大作原文,以见一斑:
有传说称白居易在这一时期曾去过长安,然而,这个传说不可靠。贞元四年(西元788年)前,白居易在越中避难,没有去长安的可能性。贞元四年前,白居易还没乡试,所以他没有行卷的必要,不必拜见顾况。贞元四年后,顾况已声名狼藉,生性趋炎附势的白居易也不可能去拜访这位落魄的人。
木斋教授联系了白居易《夜雨有念》句:“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认为此诗具有“家族生命延续、爱情之火生生不息、艰难困苦状态之下的坚韧不拔的奋斗人生意志,与远别送行之情的多重主题的混合意象表达。”浅近直白的语言下,深不见底的情致在生命之不同阶段激荡出层层递进的火花。不论如何,这首诗中展现出了积极的、生机勃勃的、富有希望的声音,我认为可以将其看作白居易突破“气骨顿衰”(胡应麟《诗薮》)的大历诗风的开始。
前引一段将有关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写作时间,既不可能是十五岁,也不可能是十八岁这一学术问题,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见其学术的深度;后一段在引述笔者的观点之后,给予了极富诗意的表达,足见其文字表达的文学审美;同时指出:可以将其看作白居易突破“气骨顿衰”的大历诗风的开始,则可谓高屋建瓴,一语中的。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木斋
1 有用 豆友4-V0E5Vve4 2024-04-08 13:49:03 江苏
三星半。作者有贯通古今中西的野心,功底也不差,但行文常有滞涩之感。以一己之力,评点八位最杰出的古代诗人,似乎超出了作者的才能。许多地方引而未发,草草带过,稍显吃力。
3 有用 相羊相羊 2024-02-05 16:09:43 河南
既有学问,又见性情。举重若轻,金针度人。
1 有用 蓝田 2024-05-09 16:03:31 河南
西方理论转用的勉强。吕先生精通旧诗话的路数,做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就显得“隔”了。
3 有用 西西里 2024-05-07 19:20:23 江苏
诗中参造化 词里见春秋
1 有用 Henry Stone 2024-05-07 20:31:53 江苏
本书见解独到、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全面,考究严谨,令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