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1941-1995
原作名: Patricia Highsmith: Her Diaries and Notebooks: 1941-1995
译者: 吴杨
出版年: 2024-5
页数: 992
定价: 198
装帧: 精装
丛书: 海史密斯作品
ISBN: 9787532790500
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尤为独特、复杂、迷人的文学“局外人”
《天才雷普利》《卡罗尔》《列车上的陌生人》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文学手稿首度披露
全球独家收录《卡罗尔》初稿
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挚爱推荐:“我受到了一位真正伟大作家的庇佑。”
* 一个“不规矩”女孩的回忆:“我不想要被人拥有。”
* 位列《时代周刊》犯罪小说大师榜首,20世纪类型小说开创性的代表人物。
* 知名导演争相改编影视作品,诸多影史经典幕后的天才写手。
* 母女关系的别样创痛,“美国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 透过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讲述了一部欧美文学与文化圈的回忆史。
在美国文坛,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是一个尤为独特的名字。她以天才少女的姿态闯入文坛,第一部长篇小说就被希区柯克翻拍成同名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用笔名出版的半自传小说《卡罗尔》是美国同性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深入探问读者...
20世纪尤为独特、复杂、迷人的文学“局外人”
《天才雷普利》《卡罗尔》《列车上的陌生人》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文学手稿首度披露
全球独家收录《卡罗尔》初稿
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挚爱推荐:“我受到了一位真正伟大作家的庇佑。”
* 一个“不规矩”女孩的回忆:“我不想要被人拥有。”
* 位列《时代周刊》犯罪小说大师榜首,20世纪类型小说开创性的代表人物。
* 知名导演争相改编影视作品,诸多影史经典幕后的天才写手。
* 母女关系的别样创痛,“美国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 透过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讲述了一部欧美文学与文化圈的回忆史。
在美国文坛,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是一个尤为独特的名字。她以天才少女的姿态闯入文坛,第一部长篇小说就被希区柯克翻拍成同名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用笔名出版的半自传小说《卡罗尔》是美国同性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深入探问读者内心黑暗面、有过多个电影版本的《天才雷普利》更是超越了类型小说的范畴,跻身伟大文学的行列。
海史密斯身后留下了8000多页日记和笔记,本书由她的编辑耗时数十年精心编校,并配以从未公开过的私人照片及档案文件。帕特基本上一直用两种叙事记录自己的生活:日记详细描述了她紧张的、时而痛苦的个人经历,笔记则帮助她把这些经历进行理性加工,并构思自己的写作。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帕特的居住地点划分为五个时期,从最初的美国时期,到辗转欧洲各地的中年岁月,再到她在瑞士的暮年。日记和笔记的条目相互交织、紧密相连,笔记和日记各成一体,分开阅读也不成问题,但对应起来阅读,才能获得对她全面的认识——用帕特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一个作者,终其一生都在隐藏故事中取材自她个人经历的部分,那么她的小说会更容易让我们远离作者,而不是引领我们走近她。
世人更熟悉海史密斯晚年避走欧洲、离群索居的孤僻形象,但这些文字也展现了她年轻时开朗、乐观又充满抱负的一面。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一名作家,帕特都是迷人而复杂的,在这些文字里,她留下了自己热烈而精彩的人生,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如何摆脱自己的出身、对抗社会的偏见,进而用写作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帕特本人的生活和创作,读者也得以窥见当时欧美文化圈的风流盛况——透过帕特这个“局外人”的视角,获得从未有过的独特体验。
这并非一本自传作品,写作自传的过程,必然是在回溯过去,往往经过精心编辑,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再现往事,而这些日记与笔记记录的则是一段仍在进行的当下的人生,就像两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她的生活和工作,让读者看到——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是如何成为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
媒体/名人推荐:
“一部了不起的杰作。海史密斯对自我和他人的观察都是如此尖锐。整本书都很出色,但前几章尤为特别。关于年轻时代的纽约生活,它们是我读到过的观察力最敏锐、最富有活力的描述!”——《纽约时报》
“编辑大胆地决定把日记和笔记条目交叠在一起,环环相扣……海史密斯独特的个人书写,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自画像之一。”——《纽约书评》
“……对她的‘想象力的乐园’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迷人探索……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虔诚的读者还是历史学家,都会流连忘返。”——《出版人周刊》
“少有作家能如此深刻地揭示人类心灵的阴暗面。”——《旗帜晚报》
“她的写作完全得益于她的态度:用一根钢针直面世界。”——《镜报》
“孕育忧郁的诗人。她创造了一个独属于她的世界——一个幽闭的、非理性的世界,每次踏入其间,我们都会感到一种个人的危险。”——格雷厄姆•格林
“海史密斯和她笔下的主人公一样离经叛道、怪诞不经,而她似乎并不介意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J.G.巴拉德
“喜欢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让我感到一种负罪感。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负罪感并非来自阅读惊悚小说,而是来自她巧妙地让读者认同凶手的方法。她是一位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犯罪小说家。”——帕慕克
“紧张、黑暗、引人入胜:真希望我能写出《天才雷普利》这样的小说。”——萨拉•沃特斯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就像牡蛎一样神秘……她的小说超越了道德的局限,超越了任何体裁的限制,强有力地影响了读者,让他们感到不安。”——珍妮特•温特森
“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像她那样的人,满是问题又充满智慧,令人沮丧又饱受挫折,享受着孤独的荣光。这本书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一段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漫长的讲述,而你从未以这样的角度去观望过那段岁月。”——艾琳•迈尔斯(艺术家)
“我是多么热爱海史密斯。她的写作让我大开眼界。”——吉莉安•弗琳(《消失的爱人》作者)
海史密斯日记与笔记的创作者 · · · · · ·
-
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美国女作家,一九二一年生于美国得州沃斯堡,六岁时随父母迁居至纽约,曾就读于纽约的朱莉亚•里奇蒙高中与巴纳德女子学院。她的第一本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于一九五一年由大导演希区柯克改编为电影,一鸣惊人。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天才雷普利》更是奠定其在类型文学中的至高地位。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作品以犯罪小说及短篇小说为主,她常年旅居欧洲各地,在欧洲受 欢迎的程度远胜于美国。近年来,随着评论家不断发掘其作品的内涵,她身后的声誉甚至比生前还高。在数年前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作家中,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仍高居榜首。
海史密斯擅写人物之异常的心理状态,步步为营、幽微复杂,气氛往往如乌云罩顶,对善恶的界定也常常与其他犯罪小说大异其趣。她的作品总量不多,但以“雷普利系列”为代表的独特风格,得到诸多纯文学名家——如格雷厄姆•格林、朱利...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美国女作家,一九二一年生于美国得州沃斯堡,六岁时随父母迁居至纽约,曾就读于纽约的朱莉亚•里奇蒙高中与巴纳德女子学院。她的第一本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于一九五一年由大导演希区柯克改编为电影,一鸣惊人。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天才雷普利》更是奠定其在类型文学中的至高地位。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作品以犯罪小说及短篇小说为主,她常年旅居欧洲各地,在欧洲受 欢迎的程度远胜于美国。近年来,随着评论家不断发掘其作品的内涵,她身后的声誉甚至比生前还高。在数年前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作家中,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仍高居榜首。
海史密斯擅写人物之异常的心理状态,步步为营、幽微复杂,气氛往往如乌云罩顶,对善恶的界定也常常与其他犯罪小说大异其趣。她的作品总量不多,但以“雷普利系列”为代表的独特风格,得到诸多纯文学名家——如格雷厄姆•格林、朱利安•西蒙斯和乔伊斯•卡洛•欧茨的高度评价。同时, 这些小说以其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吸引着众多电影从业者,大导演明格拉、文德斯和电影明星阿兰•德龙、马科维奇、马特•达蒙、裘德•洛都是她的忠实书迷, 他们协力创制出的前后几个“雷普利电影”版本,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影史经典。
目录 · · · · · ·
1921—1940年: 早年生活
1941—1950年: 纽约的青春,以及不同的写作方式
1951—1962年: 往返于美国和欧洲之间
1963—1966年: 英格兰,定居的诱惑
1967—1980年: 回到法国
· · · · · · (更多)
1921—1940年: 早年生活
1941—1950年: 纽约的青春,以及不同的写作方式
1951—1962年: 往返于美国和欧洲之间
1963—1966年: 英格兰,定居的诱惑
1967—1980年: 回到法国
1981—1995年: 在瑞士的暮年
帕特·海史密斯的社会大学:国际女性密友圈
致谢
海史密斯生活和创作大事年表
语种说明
日记编纂说明
书目索引
参考书目
图片权利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对人不感兴趣,也不想了解他们。但是我被门口那个女人深深吸引住了,她站在黑洞洞的11街上,借着火柴的光吃力地读着门牌上的名字。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了所有的历史、所有的疆域和前生来世的种种际遇。这是真实的吗?我们唯一的真实只存在于书本中:从肮脏的现实中提炼出来的纯粹虚构的精华。我感觉,门口的这个女人,便是这混浊长河中凝固的瞬间真实。这一幕很完美。我不在乎个体的人性。我不想闻他们的口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941—1950年: 纽约的青春,以及不同的写作方式 -
今晚和巴菲在一起,如我所愿。大约五点到达,她给了我一对漂亮的袖口——镶着褐砂石的黄金袖扣。非常大。然后我们接上欧文.D&比利什么的&去参加斯皮维的周年纪念会。然后回家了。我没有恋爱。连渴望恋爱都说不上。康期特布尔描述得真对,巴菲始终“衣冠楚楚”,真该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941—1950年: 纽约的青春,以及不同的写作方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海史密斯日记与笔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海史密斯日记与笔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海史密斯日记与笔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一位女作家的日常生活与思考

认识 研究帕特里夏 海史密斯的好文献资料
> 更多书评 10篇
-
BluePeninsula (sci-fi lullaby)
-
上海译文文学室 (文学就是,一个更安全的地方)
1941/6/21 我们喜欢说毕生追求的是爱,也有人说是名利。但其实都不是。而是理解。我们永远都在寻找另一颗能彼此触摸到的心。我们像饥饿的动物一样孜孜不倦地寻找。因为我们的心永远是孤独的。永远独自跳动。在哪里能感到这种理解,我们就会去哪里,无论对方是一个小女孩,还是小男孩,蹒跚老者,还是干瘪老妇,醉汉或是妓女,疯子或是幼童,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我们。2024-05-23 09:39:21 3人喜欢
-
Naomi (生活 生活 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191年外,[保罗·]克劳德尔的戏剧(玛丽的宣言》非常好看。+克拉里克热切地告诉我。以我的绘面水平可以在《时尚》杂志谋个职位。我相信。我相信一切。最重要的是,我相信白己。我什么都能做到!法」平,我只是妮地给我父母衔家。 呢如果可以尚话我方汁么不法争取思固为我黄件法事都代美赛新、我一是意就我的心驻停止动了。[选 1941/5/25 人们一光其是年轻人,活着的时候最好写写诗歌。这很重要、即使是整脚的诗。即使自己不喜欢...2025-02-16 18:23:07
-
China Blu (尽天良)
性行为应该在最热烈的或者最幽默的气氛中进行。技巧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是只为对方考虑的问题,这是男人从来没有的天赋。2024-11-10 22:28:28 1人喜欢
-
Naomi (生活 生活 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191年外,[保罗·]克劳德尔的戏剧(玛丽的宣言》非常好看。+克拉里克热切地告诉我。以我的绘面水平可以在《时尚》杂志谋个职位。我相信。我相信一切。最重要的是,我相信白己。我什么都能做到!法」平,我只是妮地给我父母衔家。 呢如果可以尚话我方汁么不法争取思固为我黄件法事都代美赛新、我一是意就我的心驻停止动了。[选 1941/5/25 人们一光其是年轻人,活着的时候最好写写诗歌。这很重要、即使是整脚的诗。即使自己不喜欢...2025-02-16 18:23:07
-
China Blu (尽天良)
性行为应该在最热烈的或者最幽默的气氛中进行。技巧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是只为对方考虑的问题,这是男人从来没有的天赋。2024-11-10 22:28:28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Liveright (202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同志文学藏书 (鹿鸣之什)
- 有些设计或采访类的书 (黑压压一片)
- 身体-性别研究 (H.弗)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做的书 (杨四月)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8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海史密斯日记与笔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天亮天黑 2024-08-18 19:52:29 北京
金句很多,但废话更多,占比达到百分之八十。虽然是日记,需要对自我的忠实记录,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日记尤其是口水连篇的废话都适合全部结集出版的。很浪费读者的时间。
4 有用 上海译文文学室 2024-05-22 16:20:16 上海
20世纪尤为独特、复杂、迷人的文学“局外人” 《天才雷普利》《卡罗尔》《列车上的陌生人》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文学手稿首度披露
9 有用 于是 2024-06-13 01:57:51 上海
搓搓手。。读起来
6 有用 温书瑶 2024-06-01 22:39:40 安徽
妙语金句很多,挺有哲思的~
2 有用 萨罗迈拉 2025-07-12 17:36:13 广东
海史密斯的人生好让人羡慕啊,一生都浸泡在蓬勃的爱意与写作里。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与爱人接吻,失恋,陷入纠缠的关系,思考爱和灵魂,痛苦与快乐,誓言与背叛。痛苦的时候就逃回写作。认真看完很难不爱上她吧,就像你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只要有触动到自己地方、相似的地方,就很容易产生爱意。我和她是一样的人吗?除了才华本身无法比较,好多困惑和痛苦真的像阅读我自己的日记。如果和她同一个时代就好了,无论如何我会去... 海史密斯的人生好让人羡慕啊,一生都浸泡在蓬勃的爱意与写作里。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与爱人接吻,失恋,陷入纠缠的关系,思考爱和灵魂,痛苦与快乐,誓言与背叛。痛苦的时候就逃回写作。认真看完很难不爱上她吧,就像你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只要有触动到自己地方、相似的地方,就很容易产生爱意。我和她是一样的人吗?除了才华本身无法比较,好多困惑和痛苦真的像阅读我自己的日记。如果和她同一个时代就好了,无论如何我会去拜访她。人生梦想之一就是去她离世前居住的小镇上生活一段时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