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omg这书竟然有中文版了…..为数不多看过的英文书之一,现在已经不看英文书了,头痛。这本书写得漂亮,文字清洁又典雅,又梦幻般地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传达了高启诗歌与生命的浪漫与悲剧性。高启是我最钟爱的诗人,许多年来,他不断地拯救我于痛苦和困厄之中,他是元明之际最闪耀的流星,其个人生命与时代悲歌相交错,在中国文学史中写下了令人扼腕的遗憾。这本书翻译地太晚,在元明之际研究已经有如许成果的时候,它也许并不出众,只是我难以忘记,十九岁的时候,我在牛津的图书馆虔诚地读完了这本书,又把一些段落抄在本子上,如今抄书人去,紫竹空老,只有他的诗歌,仍然常伴左右。
看了一半了,对当时士人的心态分析,完全能说服读者,但把高启的个人经历强行塞入“大历史”中,比王东杰教授的《乡里的圣人》中关于颜元的个人历史论述,这本书差太多了,不过作为汉学家也能理解。 (update) 两周前读完了该书,前述判断不变。高启是否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主要取决于参照对象,完全是个主观判断。个人感觉,这个书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到现在也不过时——现实中的个人选择完全是开盲盒。反动元朝的地方势力张士诚占据了苏州,高启加入了张的统治集团。但另一方反对元朝的地方势力朱元璋占据了南京,随后推翻了元朝,最终要与张士诚集团进行角逐,结果张失败,高启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但政治胜败对于诗人而言,是完全无法预料,这才是高启之死的关键所在。
这可是60多年前的作品呀,只能说牟复礼先生诗真的厉害。对于本书的优缺点,杨联陞先生的书评(收录于《汉学书评》)已经讲得很细致了。除此之外,这个晚了一个甲子的 汉译本最大的亮点就是诚意满满的译后记,很久都没有读过这么清新脱俗的译后记了。
上古顺便把高青丘集重印一下吧(真的重印了hh
恰好手头有元末明初危素的研究著作,但书中并未写到危素与高启的关系。此书译者增补了大量译者注,且查阅元典及史料,就书中模糊表述之处进行了清晰的标注,且多处有纠谬之功,汉学著作翻译当如是。阅读此书时,多少还是会多想,牟复礼借高启谈论中国文化英雄主义这一自造概念,不知是否跟余英时撰《方以智晚节考》目的如出一辙?不管是著者无意,还是阅者有心,读来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刚自诩“圣朝退吏”,惊恐不安之下依然侥幸于“圣恩元许作闲人”,就被“圣朝大帝”腰斩。终其一生,伪朝也好,圣朝也罢,究竟还是“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何必“愧无拯乱术”,何苦“伫立空伤魂”,乱世之后迎暴君,“鼎食何其危!”如此盛世圣恩之下,何必惦念朝士冠,不如身着野人服,馀烛黄昏阅僧书,朝听法来夜谈诗,“遂同樵牧归,歌笑落日间”。
译得很好,译后记也写得好;文中“译者注”让人心情复杂;好奇作者是为什么会用“英雄主义”来概括高启之“志”;高启诗风给人的感觉是“清通”,游国恩文学史说他“清新超拔”,张炯文学发展史说他“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风格秀逸而不字雕句绘”
今年读的第37本。作者用意是从一个典型人物的短暂一生切入,领会元末明初那个略显怪异时代,一个理想主义的中国文人在践行他的英雄主义过程中、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又是如何的戛然而止。但作为读者有点难以体会,因为高启作为历史人物资料记录太少,作为诗人存世诗作又不是那么一眼上头。既然这个经典人物闪光不够,那作者想表达的那种冲突感也就弱化了不少。不过我还是记住了2点:1)朱元璋这个老登性情多变暴戾很难伺候,2)属于中国的古典英雄主义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经济下行的年代,时间的功利性被无限撑开,无果的力竭终将黯然沓散。毕业早晚一年似乎将就业前景推向截然不同的轨道,90/00后在低物欲的时代回看父母曾在二三十岁时享受到的时代红利。而更进一步的话,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席卷美国各大校园的抗议反抗,以及疫情的三年,政治性抑郁也渐渐亘淀于更多人的心中。
看完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翻译腔很重,不过作为海外汉学科普的著作也算是中上水平。
汉学名家牟复礼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元末明初时期白莲教红巾军在江浙地区的盛行,高启所在的苏州被张士诚所占据,高启的朋友们“北郭十友”中的好几个以为这就是改朝换代的汉人政权遂任职于此,最后落得风云际会身首异处。高适因躲过张士诚,得以效力明代编纂《元史》,奈何朱元璋喜怒无常,高启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上有批评朝廷,显得政治上十分幼稚的抒发,故而在卷入其好友魏遂的莫须有罪名后,也未能善终。高启代表了处于乱世中大多数政治幼稚但心企英雄主义的诗人的典型形象,诗人的定位就难以在乱世中安度人生。
在苏州购得此书,被开篇的舞台之喻深深吸引,于是在短暂的旅途中一口气读完。作者把这位杰出诗人碎片化的生平重构于元末明初苏州城的几番易主、几番兴废的背景中,以此折射出对中国古代皇权、对士大夫文化极其精辟透彻的理解。我因此也对高启诗文发生了巨大兴趣。
五星!1962年出版的书,把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的明朝诗人高启介绍给西方读者,很有意义。书里把士大夫心态把握得如此透彻,厉害!文字能力真强啊,很有煽动性(褒义),就是非常能共情,疯狂画线摘录。结尾赵翼的评价看哭了。译后记也是少有的有诚意。
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优秀诗人一枚,还是苏州地区的乡贤。读完对老朱的观感直接掉入井底。翻译的还不错,从第四章开始渐入佳境,虽小有瑕疵,比如偶有翻译的问题,但译者已经很努力了。由于明初的文字狱与太祖多疑敏感特性,留存的文字信息等史料太少。作者是早期以治明初历史的汉学家来写诗人的传记,依赖建构诗人的成长路径上的所思所想,以及文人诗人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大框架下,以诗入传,也属不易。经译者转译加工,文字方面在保留作者特色同时力求工整好读,并校正作者的史事瑕疵,给予四星好评。
翻译得好直,内容一般,老外跟中国文化很难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几点印象比较深的地方,高启居然是高欢的后裔,高启和姚广孝很早就认识并且关系不错,高启被朱元璋处死的理由居然这么离谱,以及吴中四杰都被逃过这位暴君的毒手。明初文学真可谓万马齐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朱元璋朱棣父子对文坛的摧残与暴虐。
杰作!牟复礼1962年的作品,读来依然是振聋发聩。原作者和译者美妙的文笔,和高启超绝的诗歌技艺,令人哀之叹之,又感之爱之。第一章序幕介绍元末明初乱局,实在是画蛇添足,但考虑到原来的对象是海外汉学界,也是可以原谅的。
以前读赵翼诗话时,注意到推高启为明季开国诗人第一,又称有明一代诗人莫能及之。后来学四库总目,又见一向对明人苛刻的馆臣也称之第一。乃取集读之,最爱五七言古诗。近读颜老师翻译牟复礼书,将其三十九年的短暂人生及其周边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是元末明初的历史剪影。“而我独怀此,徘徊自何为”,在牟复礼看来,高启是忧愁的、悲剧的、幻灭的诗人。我想这位伟大的诗人的个性大概无法真正成为大明“开国诗人”,或者一位伟大的官员,或许愿意任心浮槎漂流。或许在皇权和黄泉之下,他宁可选择黄泉之路,定格不朽吧。
北美汉学家们都喜欢发掘各类史料来探究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这本书的作者换成史景迁毫无违和感。高启的诗才冠绝明初,古今各类诗体都能写出神妙。他少年时才气高勃,中年时以半隐的姿态活跃于苏州文人圈,本可以安享一生,可无奈碰上杀伐狠戾的明太祖,卷入政治斗争被腰斩,卒年39岁。这是人的悲剧吗?当然不是,高启已经很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的生存圈了,只能说他生错了时代,这是时代的悲剧。
讲明建立前军事力量斗争的部分有点多,一段历史背景加一段诗人自身境遇的写法,略显两张皮。高启本人的心境变化描写完整,从英雄主义到幻灭再到发现想投身的一些工作,终被这些投身所累。 14世纪中期上到蒙古统治者下到最穷困的农民生活都充满艰辛。快速的崛起必定是暴虐强悍之人,博学让人多虑,军事上有所欠缺。保学之士关注社会福祉,而在那个时代军事强权才能支持有效行动。由此更能理解朝代更迭时期的士人。 文字有翻译痕迹,8.3分
居然有中文版了!不过大概因为刚看完《柳如是别传》,在以文治史这个维度上此书读起来显然差了点意思……
> 高启:诗人的穷途
51 有用 云当归 2024-04-11 07:58:32 加拿大
omg这书竟然有中文版了…..为数不多看过的英文书之一,现在已经不看英文书了,头痛。这本书写得漂亮,文字清洁又典雅,又梦幻般地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传达了高启诗歌与生命的浪漫与悲剧性。高启是我最钟爱的诗人,许多年来,他不断地拯救我于痛苦和困厄之中,他是元明之际最闪耀的流星,其个人生命与时代悲歌相交错,在中国文学史中写下了令人扼腕的遗憾。这本书翻译地太晚,在元明之际研究已经有如许成果的时候,它也许并不出众,只是我难以忘记,十九岁的时候,我在牛津的图书馆虔诚地读完了这本书,又把一些段落抄在本子上,如今抄书人去,紫竹空老,只有他的诗歌,仍然常伴左右。
10 有用 pilgrim 2024-05-19 18:00:37 日本
看了一半了,对当时士人的心态分析,完全能说服读者,但把高启的个人经历强行塞入“大历史”中,比王东杰教授的《乡里的圣人》中关于颜元的个人历史论述,这本书差太多了,不过作为汉学家也能理解。 (update) 两周前读完了该书,前述判断不变。高启是否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主要取决于参照对象,完全是个主观判断。个人感觉,这个书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到现在也不过时——现实中的个人选择完全是开盲盒。反动元朝的地方势力张士诚占据了苏州,高启加入了张的统治集团。但另一方反对元朝的地方势力朱元璋占据了南京,随后推翻了元朝,最终要与张士诚集团进行角逐,结果张失败,高启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但政治胜败对于诗人而言,是完全无法预料,这才是高启之死的关键所在。
11 有用 悼玉轩主人 2024-05-23 19:32:06 广东
这可是60多年前的作品呀,只能说牟复礼先生诗真的厉害。对于本书的优缺点,杨联陞先生的书评(收录于《汉学书评》)已经讲得很细致了。除此之外,这个晚了一个甲子的 汉译本最大的亮点就是诚意满满的译后记,很久都没有读过这么清新脱俗的译后记了。
18 有用 hicoo 2024-04-15 13:10:02 浙江
上古顺便把高青丘集重印一下吧(真的重印了hh
13 有用 萧轶1989 2024-04-15 21:51:27 江西
恰好手头有元末明初危素的研究著作,但书中并未写到危素与高启的关系。此书译者增补了大量译者注,且查阅元典及史料,就书中模糊表述之处进行了清晰的标注,且多处有纠谬之功,汉学著作翻译当如是。阅读此书时,多少还是会多想,牟复礼借高启谈论中国文化英雄主义这一自造概念,不知是否跟余英时撰《方以智晚节考》目的如出一辙?不管是著者无意,还是阅者有心,读来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刚自诩“圣朝退吏”,惊恐不安之下依然侥幸于“圣恩元许作闲人”,就被“圣朝大帝”腰斩。终其一生,伪朝也好,圣朝也罢,究竟还是“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何必“愧无拯乱术”,何苦“伫立空伤魂”,乱世之后迎暴君,“鼎食何其危!”如此盛世圣恩之下,何必惦念朝士冠,不如身着野人服,馀烛黄昏阅僧书,朝听法来夜谈诗,“遂同樵牧归,歌笑落日间”。
4 有用 乔庄皮皮 2024-05-26 16:55:18 北京
译得很好,译后记也写得好;文中“译者注”让人心情复杂;好奇作者是为什么会用“英雄主义”来概括高启之“志”;高启诗风给人的感觉是“清通”,游国恩文学史说他“清新超拔”,张炯文学发展史说他“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风格秀逸而不字雕句绘”
4 有用 铲屎大将军 2024-10-20 21:51:55 北京
今年读的第37本。作者用意是从一个典型人物的短暂一生切入,领会元末明初那个略显怪异时代,一个理想主义的中国文人在践行他的英雄主义过程中、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又是如何的戛然而止。但作为读者有点难以体会,因为高启作为历史人物资料记录太少,作为诗人存世诗作又不是那么一眼上头。既然这个经典人物闪光不够,那作者想表达的那种冲突感也就弱化了不少。不过我还是记住了2点:1)朱元璋这个老登性情多变暴戾很难伺候,2)属于中国的古典英雄主义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3 有用 宇宙牌儿香烟 2024-05-21 10:12:18 河北
经济下行的年代,时间的功利性被无限撑开,无果的力竭终将黯然沓散。毕业早晚一年似乎将就业前景推向截然不同的轨道,90/00后在低物欲的时代回看父母曾在二三十岁时享受到的时代红利。而更进一步的话,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席卷美国各大校园的抗议反抗,以及疫情的三年,政治性抑郁也渐渐亘淀于更多人的心中。
2 有用 困學齋主人 2024-06-27 22:17:38 广西
看完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翻译腔很重,不过作为海外汉学科普的著作也算是中上水平。
4 有用 韧勉 2024-04-21 21:28:22 北京
汉学名家牟复礼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元末明初时期白莲教红巾军在江浙地区的盛行,高启所在的苏州被张士诚所占据,高启的朋友们“北郭十友”中的好几个以为这就是改朝换代的汉人政权遂任职于此,最后落得风云际会身首异处。高适因躲过张士诚,得以效力明代编纂《元史》,奈何朱元璋喜怒无常,高启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上有批评朝廷,显得政治上十分幼稚的抒发,故而在卷入其好友魏遂的莫须有罪名后,也未能善终。高启代表了处于乱世中大多数政治幼稚但心企英雄主义的诗人的典型形象,诗人的定位就难以在乱世中安度人生。
2 有用 穿匈国 2024-05-04 19:25:35 山东
在苏州购得此书,被开篇的舞台之喻深深吸引,于是在短暂的旅途中一口气读完。作者把这位杰出诗人碎片化的生平重构于元末明初苏州城的几番易主、几番兴废的背景中,以此折射出对中国古代皇权、对士大夫文化极其精辟透彻的理解。我因此也对高启诗文发生了巨大兴趣。
2 有用 努力学习的某喵 2024-10-20 19:08:25 北京
五星!1962年出版的书,把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的明朝诗人高启介绍给西方读者,很有意义。书里把士大夫心态把握得如此透彻,厉害!文字能力真强啊,很有煽动性(褒义),就是非常能共情,疯狂画线摘录。结尾赵翼的评价看哭了。译后记也是少有的有诚意。
2 有用 凯哥嘹亮 2024-11-02 21:09:19 江苏
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优秀诗人一枚,还是苏州地区的乡贤。读完对老朱的观感直接掉入井底。翻译的还不错,从第四章开始渐入佳境,虽小有瑕疵,比如偶有翻译的问题,但译者已经很努力了。由于明初的文字狱与太祖多疑敏感特性,留存的文字信息等史料太少。作者是早期以治明初历史的汉学家来写诗人的传记,依赖建构诗人的成长路径上的所思所想,以及文人诗人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大框架下,以诗入传,也属不易。经译者转译加工,文字方面在保留作者特色同时力求工整好读,并校正作者的史事瑕疵,给予四星好评。
1 有用 雨落成鱼 2024-09-24 11:41:13 重庆
翻译得好直,内容一般,老外跟中国文化很难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1 有用 蓑衣人 2025-02-19 10:22:49 江西
几点印象比较深的地方,高启居然是高欢的后裔,高启和姚广孝很早就认识并且关系不错,高启被朱元璋处死的理由居然这么离谱,以及吴中四杰都被逃过这位暴君的毒手。明初文学真可谓万马齐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朱元璋朱棣父子对文坛的摧残与暴虐。
1 有用 木手 2024-12-14 21:31:29 上海
杰作!牟复礼1962年的作品,读来依然是振聋发聩。原作者和译者美妙的文笔,和高启超绝的诗歌技艺,令人哀之叹之,又感之爱之。第一章序幕介绍元末明初乱局,实在是画蛇添足,但考虑到原来的对象是海外汉学界,也是可以原谅的。
1 有用 未读信息 2024-04-28 23:12:01 上海
以前读赵翼诗话时,注意到推高启为明季开国诗人第一,又称有明一代诗人莫能及之。后来学四库总目,又见一向对明人苛刻的馆臣也称之第一。乃取集读之,最爱五七言古诗。近读颜老师翻译牟复礼书,将其三十九年的短暂人生及其周边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是元末明初的历史剪影。“而我独怀此,徘徊自何为”,在牟复礼看来,高启是忧愁的、悲剧的、幻灭的诗人。我想这位伟大的诗人的个性大概无法真正成为大明“开国诗人”,或者一位伟大的官员,或许愿意任心浮槎漂流。或许在皇权和黄泉之下,他宁可选择黄泉之路,定格不朽吧。
1 有用 Justin 2024-05-09 10:01:00 广东
北美汉学家们都喜欢发掘各类史料来探究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这本书的作者换成史景迁毫无违和感。高启的诗才冠绝明初,古今各类诗体都能写出神妙。他少年时才气高勃,中年时以半隐的姿态活跃于苏州文人圈,本可以安享一生,可无奈碰上杀伐狠戾的明太祖,卷入政治斗争被腰斩,卒年39岁。这是人的悲剧吗?当然不是,高启已经很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的生存圈了,只能说他生错了时代,这是时代的悲剧。
1 有用 tytjoy 2024-12-14 19:08:02 上海
讲明建立前军事力量斗争的部分有点多,一段历史背景加一段诗人自身境遇的写法,略显两张皮。高启本人的心境变化描写完整,从英雄主义到幻灭再到发现想投身的一些工作,终被这些投身所累。 14世纪中期上到蒙古统治者下到最穷困的农民生活都充满艰辛。快速的崛起必定是暴虐强悍之人,博学让人多虑,军事上有所欠缺。保学之士关注社会福祉,而在那个时代军事强权才能支持有效行动。由此更能理解朝代更迭时期的士人。 文字有翻译痕迹,8.3分
1 有用 微子 2024-05-29 22:02:53 北京
居然有中文版了!不过大概因为刚看完《柳如是别传》,在以文治史这个维度上此书读起来显然差了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