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 短评

热门
  • 37 鸿渐 2024-07-11 12:46:21 北京

    文笔尚佳,内容既不精确,也缺乏足够深度。 讨论文本与文学史的部分,缺乏新见,我疑心是对夏济安的模仿,然而若我没看漏的话,在具体讨论时,作者几乎完全回避了夏对蒋光慈、胡也频、丁玲、杨沫等作家的批评,这实在有些奇怪。 讨论思想的部分,一直在用某种望文生义的文本解读来搅混实际的思考。(朱谦之部分尤其明显) 有心的读者不难看出本书的虚张声势:虽然引用了卢卡奇、本雅明、阿尔都塞和阿甘本,作者本人对阶级辩证法的无知仍然暴露出来。 作者不理解阶级辩证法在社会这个绝对中同时既设定阶级意识的能动性,又承认经济的被认识的现实,进而让这个对立显现出来的意义;作者把这个对立庸俗化为理性和情感的对立,还甩锅给本雅明(p119)。 可见作者并不真正理解“来临中的共同体”和“阶级意识”这些学说的意思,当然更不理解黑格尔。

  • 11 Accélération 2024-07-15 11:02:04 广东

    选题好,文笔佳,但是这本书撑不起这个选题,哪怕作者只是以“知识分子”为题,也有太多太多人物和论争没有被纳入这个topic当中(仅仅讨论一下心理学和文学是足够的吗?难道不是社会学在其中影响力特别巨大吗) 以及作者几乎没有阅读中文学界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

  • 3 晩圆 2024-06-30 00:31:55 广东

    关注的是作为肉体性感知(人与人肉身的聚集)意义上的“群众”,某种意义上全书各章处理的理论和个案都是知识分子对群众的赞美、融入集体的渴望与自我消逝的恐惧和悖论的复沓。

  • 3 Turnsole 2024-07-11 17:41:19 上海

    看了两章,张九如、朱谦之和塔尔德的对话。30年代出了一套演说丛书。(后面的文学文本不都是老生常谈么)

  • 3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07-28 12:13:16 浙江

    在《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一书中,作者肖铁聚焦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小说、哲学、诗歌与心理学文本,梳理该段历史期间“群众”是如何被发现的。该书关注的不是群众的社会构成,也不是群众运动的动员机制,而是彼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言说“群众”,如何为“群众”赋形。透过相关叙事话语的变迁,关于“群众”的描写背后,反映的实则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以科学、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名义,言说各自的激情与焦虑。这种既期望融入集体,又希冀保存自我感知和反思能力的割裂,一直是知识分子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关系中极富张力的主线之一。而该书也在历史的纵深中揭示了这对关系的另一种可能性,即每个人如何通过自我批判来改造群众,这曾经是20世纪群众政治的一大核心问题。

  • 2 印斯茅斯渔夫 2024-07-23 20:46:39 浙江

    有着思想史野心的文学研究,最精彩的是第二章和第三章。虽然似乎很容易被人诟病缺乏某种思想的强度,但就将“群众”问题化而言,作者依然有着许多独特且令人信服的观点和阐释。最后一章提及的小游戏是亮点。不过将论述的终点放置在共和国的起点并不意味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群众”的想象吹响了终场哨音,在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时期”,或许“群众”才真正得以落实为一种社会行动和制度建设,而这一进程内在的复杂层次更值得关注。

  • 1 ly的读享生活 2024-07-19 09:56:40 浙江

    这是一部高屋建瓴的学术著作,材料主要取自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文学,旁涉西方心理学、哲学、文艺批评等诸多理论,而肖铁运用这些材料的方式,不仅是整理综合,更像拿着一把解剖刀,深挖细掘围绕“群众”发散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

  • 1 我不是。 2024-10-16 21:21:30 北京

    前两章对我而言属于扫盲,后四章的文本解读(倪焕之、虹、青春之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胡也频、艾青)的新意不大。 不管是视群众/群众运动/群众心理为病态的高觉敷、张九如,还是将群众思维看作真正革命哲学的朱谦之,看似构想完全不同,但却共同标示出知识分子的位置。文学书写中普罗米修斯想象的转变,要等到在现实中碰壁才能实现。

  • 1 凌辰 2024-08-25 18:47:01 山东

    三星半。整体写法还是偏重文学史,对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各种学科的大量引用,有的确实增加了文本分析的工具,有的就仅仅是为了铺垫中国文本的全球语境,第四五章写的好。如果没有彭春凌的书,这部书在全球思想史的实践中居功甚伟,但我阅读彭书在前,影响到了对此书的评价。 整体感觉漏掉了很多关于群众的关键文本,具体的历史语境感也比较弱,后者在第二张表现的最明显。突出朱谦之的独特(批判勒庞)以及对其文本内部的细致分解,似感觉不到学术意义何在,没涉及朱这种思想实际影响,好像远不如王远义的研究 。当然也有优点。首先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其次把大众沦为一种抽象的话语点了出来,也将领袖与抽象大众和实际大众,知识分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所揭示,深入思考了个体与群众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介绍了不少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

  • 1 攸川 2024-08-25 16:00:11 上海

    写法很北美,比较讨巧。知识分子怎么想象群众,这个问题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权力如何“驾驭”群众?更像文化史的写法,而不是文化研究。请参看雷蒙·威廉斯对群众的讨论!

  • 1 易嘉 2024-07-19 12:07:07 陕西

    选题加一星

  • 1 团了个团子🍡 2024-07-11 16:44:43 北京

    从鲁迅笔下冷漠的看客,到后来左翼作家笔下的“革命之涛”,现代文学中的”群众“形象总是既熟悉又陌生。本书颇具巧思地将心理、政治、文学各领域知识分子置于同一舞台之上,呈现了不通话语之间的关联和呼应,也映照出革命时代中国思想的演进。精彩纷呈,也颇具启发性。

  • 1 麒麟 2024-07-01 16:42:45 北京

    ,如今我们网络时代,每天的热点新闻,大V网红的言论,观点,意见,层出不穷,我们作为网民也好,作为网红也好,从过去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肉体拥挤的群众,变成现在这样一个话语权拥挤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合力?如何看待一个个的思潮与争论?又该如何看待我们自身的这个体呢?时代在进步,在变革,有些内在东西也许没变,这本肖铁的《群众》对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群体、个体,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一读。

  • 1 五月阿隆 2024-07-08 20:52:26 北京

    对群众在近代历史中非常优秀的概念史梳理。当所有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都希望去代表群众时,群众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界的象征。卢梭让公民的概念代替了上帝的位置,那么在这里群众也成了近代史所有政治意识的“上帝”。只不过这个上帝只能是君临而不统治的存在,只能成为一个朝堂的样板。当肖铁在第五章写到如同斯皮瓦克的问题:“庶民可以发声吗”,实际上是把主旨推向了高潮。如果没有一个个体意识的出现,那么群众只能是袋子里的土豆而被各种知识分子所决定,这是近代史屡出波折的核心原因。尾声和导论的最后一页形成了一种悠远的互文,“被定义的群众之外,皆是敌人”。新的历史即将展开。

  • 2 像玉的石头 2024-07-14 09:53:34 湖南

    挺模式化的,该有的都有,框架清晰,语言标准,多精彩多好看倒也谈不上,不过可以为下一轮课堂内容提供一些新的材料。革命的情感研究算是鄙学科近年来的热点了,没有特别认真地读过相关文献,所以也不太好判断这一本的位置。

  • 1 柳河 2024-08-18 14:58:57 北京

    前两章以心理学为主要视角聚焦群众心理的发明与知识分子书写,后三章转向文学书写中的“大众”问题,主要围绕“大众”进入文学家的视野、文学作品如何处理“大众”展开;以“虚构的转变”衔接从整体架构说比较勉强,从对群众问题的探讨仅落到文学层面说视野有限;后两章分别是由当时文学家和大众的关系延展出来的“孤独”问题和“声音”问题,行文上束于自我和大众关系的二元框架,思考上受反思大众、意识形态的理解方式影响,较难贴近问题本身,判断陈旧且有时流于偏狭,艾青部分可看。总体看有文不对题之嫌。优点在于起手的视野,前两章更有价值,因切入视角好而发掘不少有意思的材料,有助于看这个时段群众问题,尽管分析和判断有时不够,但打开了思考。方式上始终将“群众”作为抽空的概念/话语来考量的,陷在文字、话语中,援引理论也常限于此。

  • 0 适兕 2024-08-27 18:33:09 北京

    发现群众,发现现代人~ 多年后,有人从文本研究开源,大概也是这个样子。

  • 0 朱颐钊 2024-08-11 16:32:28 北京

    「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不是理性的利益权衡,而是潜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非理性力量。」

  • 0 青骑士 2024-08-16 09:54:24 上海

    题材、分析都挺不错,但标题实在太大了

  • 0 海风 2024-09-06 11:25:20 北京

    终于看了。第五章还是有启发的。最后真让人胆寒。为“我们之外,没有别人”欢呼的人很快就发现自己被驱出“我们”之外,成了“别人”甚至“非人”。(想到现在又提到“自觉把国家的大事喜事当成自己的事”,这个自己是我们还是别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