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真实观察
★明治维新背后动因的孜孜探求
★一部内容满满的明治时代“百科辞典”
本书首次出版后,《曼彻斯特卫报》《每日电讯报》《自然》《日本每周邮报》《读卖新闻》等争相报道
————
明治六年(1873年),亨利•戴尔受邀担任工部大学校(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前身)的首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工部大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是戴尔根据其在日本十年工作、生活经历,以及日本政府出版物及《日本邮报》等资料写就,对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演化进行了细致分析,内容涵盖明治时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社会、交通、产业、农业、商业、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本书从多角度展现了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如何从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实现近代化进而跃居国际舞台前列。
————
作...
★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真实观察
★明治维新背后动因的孜孜探求
★一部内容满满的明治时代“百科辞典”
本书首次出版后,《曼彻斯特卫报》《每日电讯报》《自然》《日本每周邮报》《读卖新闻》等争相报道
————
明治六年(1873年),亨利•戴尔受邀担任工部大学校(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前身)的首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工部大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是戴尔根据其在日本十年工作、生活经历,以及日本政府出版物及《日本邮报》等资料写就,对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演化进行了细致分析,内容涵盖明治时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社会、交通、产业、农业、商业、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本书从多角度展现了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如何从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实现近代化进而跃居国际舞台前列。
————
作者对明治时代的论述全面而深入,历史立体感跃然纸上。译者翻译质量较高,行文流利、准确。译者注的设计独具匠心,为本书增色巨多。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中国读者更为准确地理解日本得以实现近代化的原因。
——王新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
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建设进程,塑造了日本的近代精神品格,对日本、亚洲乃至全球都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本书作者躬身入局,是明治维新进程的亲历者,也是明治维新成果的推进者,更是明治维新成效的观察者与思考者。本书堪称明治维新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国家、地区、全球兼顾的视角,剖析明治维新在几乎所有重要领域带来的重大变革,展现了近代日本国际关系的风云突变,对我们全面认识日本深有裨益。
——门洪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书作者曾于明治维新之初受聘创办工部大学校,并担任校长近十年之久,为日本作育了大批重要人才,可谓日本明治维新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作者结合自己的旅日经历和抵近观察,以国家演化为主轴,全景式地描述了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从教育、军事、商业、交通、产业到立法、行政、外交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变,并以一个工程学家的冷峻理性深度分析了这场巨变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一本了解日本如何从锁国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近代,进而跃居国际舞台前列的不可替代的著作。译者译笔畅达流美,并对书中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及制度作了精确简明的注释,尤便读者。
——周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学》集刊主编
在明治时代的日本高等教育界活跃着一群作为“外国人教师”的西方友人,其中创立了工部大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的亨利•戴尔先生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如今日本的大学之所以强于工学,戴尔先生可谓功不可没。戴尔先生怀抱着对于日本这个国度的热爱,以客观的笔调著就了这本书。譬如在第八章“产业发展”中,戴尔先生对于日本人的独创性所作的评价,哪怕时至今日,依然意味深长。希望在知晓百年前的日本人的活力之后,现在毫无精气神的日本人也能更有些活力吧。
——有马朗人,曾任东京大学校长、日本参议院议员、文部大臣、科学技术厅长官
纵观全书,其中详细刻画了日本如何以跬步之行成就近代之姿。戴尔先生由工部大学校的创立入篇,以工学家特有的冷静笔调,向我们描绘了明治时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社会、交通、产业、农业、商业、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的世态万象。本书堪称一部内容满满的明治时代“百科辞典”。
——藤森照信,日本建筑史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江户东京博物馆馆长
本书堪称一部巨著,涵盖众多议题。它试图分析日本近代化的历史及成功背后的因素。书中特别强调教育政策和制度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戴尔先生特别指出,明治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分配财政资源时始终将科技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更具启发意义之处在于,他将日本与工业化进程更为自然的英国进行比较,在分析日本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认为日本的经验可以“为英国提供借鉴”。
——加藤诏士,日本教育学者,爱知大学法学部教授、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戴尔(Henry Dyer,1848—1918),英国苏格兰人,近现代工程学家、工学教育家。1873年,受访欧的伊藤博文之邀,戴尔赴日本出任工部大学校首任校长(1873—1882年在任),并负责组织教师团队。旅日期间,戴尔为日本引入西方工程技术与工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土木、建筑、造船、机械、电气、电信等方面的大批重要人才,参与指导修建了明治初年的许多公共基础设施,与不少日本政要也颇有私交。因为其杰出贡献,明治政府授予戴尔三等旭日勋章,他也被称为“日本工学之父”。
回国后,戴尔担任格拉斯哥与西苏格兰理工学院的董事会主席、终身教员。1891年,戴尔出任格拉斯哥教育委员会成员,并于1914年起担任委员长直至去世。2015年,戴尔入选“苏格兰工程学名人堂”。
——
唐双捷(译)
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中央党校社会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供职于宣...
亨利·戴尔(Henry Dyer,1848—1918),英国苏格兰人,近现代工程学家、工学教育家。1873年,受访欧的伊藤博文之邀,戴尔赴日本出任工部大学校首任校长(1873—1882年在任),并负责组织教师团队。旅日期间,戴尔为日本引入西方工程技术与工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土木、建筑、造船、机械、电气、电信等方面的大批重要人才,参与指导修建了明治初年的许多公共基础设施,与不少日本政要也颇有私交。因为其杰出贡献,明治政府授予戴尔三等旭日勋章,他也被称为“日本工学之父”。
回国后,戴尔担任格拉斯哥与西苏格兰理工学院的董事会主席、终身教员。1891年,戴尔出任格拉斯哥教育委员会成员,并于1914年起担任委员长直至去世。2015年,戴尔入选“苏格兰工程学名人堂”。
——
唐双捷(译)
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中央党校社会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供职于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外宣创新。具备出色的多语种表达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丰富的一线理论宣讲、翻译外宣实践经历。
——
肖宏宇(校)
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比较政治研究。已出版专著《非洲一体化与现代化的互动:以西部非洲一体化的发展为例》,以及《非洲政府与政治(第四版)》、《避免战争,缔造和平》、《维多利亚女王》、《英国人与英国精神》、《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第一译者)、《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文化:合情顺理》(第一译者)、《美国智库与政策建议:学者、咨询顾问与倡导者》(第一译者)等译著。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工部大学校与我
工部大学校/ 创建工作/ 课程设置/ 告别日本/ 办学成果/ 在欧陆与不列颠的观察/ 日本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 封建制度的衰败
古代与中世的日本历史/ 天皇始终乃权能与荣誉之源/ 国家的阶级序列/ 德川幕府没落之要因/ 早期的日本对外关系/ 杰出的教育家们/ 外国人抵日/ 大政奉还与幕藩政治的衰败/ 成为领袖的年轻人/ 与各国的外交冲突/ 朝廷对外态度的变化/ 封建制度的衰败/
第三章 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工部大学校与我
工部大学校/ 创建工作/ 课程设置/ 告别日本/ 办学成果/ 在欧陆与不列颠的观察/ 日本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 封建制度的衰败
古代与中世的日本历史/ 天皇始终乃权能与荣誉之源/ 国家的阶级序列/ 德川幕府没落之要因/ 早期的日本对外关系/ 杰出的教育家们/ 外国人抵日/ 大政奉还与幕藩政治的衰败/ 成为领袖的年轻人/ 与各国的外交冲突/ 朝廷对外态度的变化/ 封建制度的衰败/
第三章 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对日本人的误解/ 建设强大日本的必要性/ 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 日本人精神世界的组成要素/ 糅合而成的思想/ 切腹与仇讨/ 为国尽忠总为先/ 与武士道对立的商业道德/ 日本人的智识特征/ 东方人与西方思想/ 欧洲人的行动结果/ 我与日本学生打交道的经历/ 对日本人缺乏独创性的指责/ 被近期历史证伪的一些事情/ 明治维新的精神/
第四章 过渡时期
克服维新后的难题/ 担当维新之大任者/ 太政官之纠纷与集议院之失败/ 对待外国人的态度/ 进步之路/ 遍历欧美之岩仓使节团/ 骚乱的征兆/ 对朝关系/ 日本与俄罗斯/ 库页岛与千岛群岛的交换/ 几个内政问题的终局/ 琉球与台湾/ 西南战争/ 代议制与欧化路线/ 朝鲜纷争/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与三国干涉还辽/ 对日本内外政策所造成的影响/ 日英同盟的意义/
第五章 国民教育
封建时代之日本教育/ 西学教育之发端/ 学制之颁布与公立教育之确立/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教师之培养/ 高等学校/ 大学教育/ 专业技术教育/ 艺术/音乐教育/ 专门/特殊学校/ 教育统计概要/ 各种团体组织/ 私立教育机构/ 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 教育成果/
第六章 陆军与海军
国家演化与陆海军的再编/ 扩充军备之目的/ 旧陆军与新式军队之引入/ 陆军构成/ 近代化海军创设/ 东京海军操练所开设/ 海外作战/ 甲午战争之后续影响/ 日本海军现状/ 海军士官培养/ 义和团事件中的日军表现与外界评价/ 左右远东局势之日本陆海军/
第七章 交通与通信
改善交通与通信之必要性/ 封建制度下的日本交通/ 改善交通的相关举措/ 道路的修缮与建设/ 建设铁路的高涨热情/ 日本铁路建设简史/ 铁路的运用与投资收益/ 铁路法规的制定/ 修缮河道/ 衰退的海运/ 近代日本商船队的创设与发展/ 灯塔的修建/ 电报的普及与电话的引入/ 邮政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 产业发展
西方产业的引入/ 日本传统产业的现状/ 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 产业环境的变化/ 木材需求与供给政策/ 日本林业的近代化/ 矿业和冶金/ 土木工学与机械工学/ 造币局的开设与新货币的铸造/ 造船业与海运业的发展/ 海运业与造船业的奖励/ 棉纺织业的急速发展/ 历史悠久的养蚕制丝业/ 印刷业与新闻出版业的兴盛/ 化学工业与杂货工业/ 建筑业/ 官营工场/ 制造业群像/ 劳动时间与工资/ 产业教育的充实/ 各种类型的技术团体/ 日本人独创的特许制/ 产业博览会/ 产业法规的制定/ 行业团体与劳动组合日趋成形/ 被疏远的外国雇员/ 日本产业法规与外国人地位/ 日本人的通商与产业野心/
第九章 传统工艺与艺术产业
日本艺术的价值/ 封建时代的日本艺术/ 日本艺术的特质/ 欧美影响下的日本艺术/ 西方艺术学校的开设与日本传统艺术/ 对西方艺术的批判/ 理想的复活/ 亚洲人的生活与理想/ 东洋的理想/ 艺术与经济条件/ 日本艺术的现状/ 与印度艺术之比较/ 日本工业艺术的未来/
第十章 商业与贸易
封建时代的日本贸易/ 新形势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发展/ 日本主要贸易国或地区的变化/ 日本贸易赤字的缩小/ 主要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商业与贸易的振兴之策/ 同业组合与产业组合/ 修改关税之举措/ 日本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商业道德/ 在日外国商人之地位/
第十一章 粮食供给与农水产业
人口与粮食供给/ 封建时代的日本农业/ 维新后的粮食不足/ 改善农业之举/ 茶叶的栽种/ 砂糖、酒、啤酒、烟草/ 土地之上的投资与劳动力/ 政府的农业振兴之策/
农业立法/ 鲜鱼与海产/ 政府的水产业振兴之策/ 扩大粮食进口/
第十二章 殖民政策与移民
人口压力/ 北海道开拓使的设置/ 屯田兵制度/ 北海道农水产业之改善/ 北海道铁路网、矿业及其他/ 移民北海道的人口/ 日据时期的台湾/ 在台湾地区的日本人/ 台湾总督府的殖民行政/ 台湾交通、通信网的建设/ 台湾物产与对外贸易/ 日本移民台湾地区的整体影响/ 移民朝鲜与中国/ 移民其他国家的情况/
第十三章 立宪政体的确立
《五条御誓文》的意义/ 稳定的专制政治/ 代议政体的两度尝试/ 迈向代议政体/ 自由民权运动与政府弹压/ 国会开设诏书发布/ 推动立法与行政改革/ 华族制度/ 伊藤博文主导下的保守宪法/ 宪法运行中的困难/ 议会政治中的个人要素/ 完善立法/
第十四章 行政体组织的调整
王政复古后的行政问题/ 新的中央政府组织、太政官制/ 太政官职制的再度改革/ 内阁的职能/ 枢密院与其他咨询机关、行政机关/ 神道国教化政策的挫折/ 司法的进步与完善/ 官员的身份/ 废藩置县与地方自治/
第十五章 财政与金融改革
维新伊始的财政状况/ 封建时代的税制/ 新政府面临的财政问题/ 纸币整顿与金本位/ 调整地租/ 其他税收来源/ 尚可接受的租税负担/ 优先利用国债/ 地方税制确立/ 整顿银行制度/ 当前之财政金融状况/
第十六章 修改条约与对外关系
日本人的夙愿/ 不平等条约的起源/ 更为片面的新条约/ 再度否定关税自主权的改税约书/ 不平等条约所挑起的国民情绪/ 领事裁判权诸事/ 有关治外法权的讨论/ 布林克利上校的观点/ 修改条约的尝试/ 巴夏礼公使的观点/ 修改条约的预备谈判/ 重启谈判/ 日本人的目标/ 迈向终局/ 日英缔结新条约/ 实施改订条约之诏书/ 日英缔结同盟协约/ 关于修改条约的评论/ 新条约赋予外国人的权利/ 国际商业关系/ 日本的地缘优势/ 与外国的产业竞争/ 日本产业在远东的影响力/ 日本产业对欧美的影响力/
第十七章 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
推动日本变革的爱国情感/ 经济动因/ 成为“东方的大不列颠”的雄心/ 日本的外交活动/ 日本外交政策的考量/ 外界对于日本外交的看法/ 中国人的外交观念与理想/ 日本的在华影响力/ 基于朝鲜半岛的日俄对立/ 日本的立场/ 俄国的立场/ 不断扩张的俄国领土/ 左右日本外交政策的动机/
第十八章 社会影响与生活变化
推动日本变革的爱国情感/ 封建制度下的日本人的生活/ 近代日本的情况/ 富裕阶级的生活/ 平民的生活/ 农民与劳动者的经济状况/ 家庭生活与女性地位/ 女工与童工/ 国民健康的改善/ 与外国人的交往/ 劳动问题与社会问题/
第十九章 未来展望
国民理想与经济状态/ 东方的人生观/ 亚洲的任务/ 日本将来的财政金融政策/ 制造业诸问题/ 外交政策的影响/ 外交政策诸问题的最终解决之法/ 日本立宪政体的未来/ 日本在亚洲/ “黄祸论”之虚与实/ 资本联合的未来影响/ 日本道德的未来/ 日本宗教的未来/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的爆发
历史研究之方法/ 日本之历史创造/ 日俄战争爆发/ 对俄宣战诏敕/ 战争之正当性/ 前线战事/ 日军之表现/ 战时之日本/ 俄国连败之原因/ 日本连胜之秘密/ 大不列颠应效法之处/ 对于世界各国之启示/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一个英国人眼中的明治维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一个英国人眼中的明治维新"的人也喜欢 · · · · · ·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明治维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一个英国人眼中的明治维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仁波切·偉 2024-10-11 21:50:29 上海
可喻为最早的日吹,明治政府的大外宣,实实在在的对明治维新的日本进行了太多自己理想滤镜的美化,也只是表面上对明治维新有些了解,看社会和国际问题过于的表面,甚至是对日方所作所为的代言人,这种100多年前的书,现在再读,没啥启发,也没啥意义,翻译也是浪费国家经费,还不如捐给希望工程的好。
2 有用 神明请闭嘴 2025-01-18 14:11:39 湖南
译者很用心的,写了很多注解,毕竟不治日本史,注解的文献主要参考国内的日史著作。大致可作为一个英国人的明治日本国家观的材料,对明治宪法的观点带有英国的气质:认可伊藤所做的过渡性努力的同时,指望着日本宪政往责任内阁制发展。